2、教别人的时候,同时也整理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应该感谢那些来向您请教的人,因为这可以强迫自己去弄懂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从中受到新的启发。已经学到手的知识,不巩固就容易忘掉,教别人就等于无意中使自己消化了知识,客观上促使自己增强了记忆力。
3、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复习。大家知道,复习是知识之母,复习需要采用多种形式,而教书往往不是只讲一次,而是进行了多次重复,知识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巩固。就是试讲给别人听,即与前面所说的互问互答相似,也是收效快、受益大的复习方法。
五、书法评注帮助记忆
把所记的重点内容想办法找出来,然后加以评注,待有空时反复玩味的记忆方法叫书法评注记忆法。
觉得与工作和趣味有重要关系才阅读书籍。但仅仅浏览一下,那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细节模糊起来,记不清了。要打算把读过的书记得很清楚,那就需要相应地下点功夫了。
大凡一册书,至少要有原稿纸300张以上的内容,不会处处都重要。先把觉得重要的地方想法找出来。
书里夹上书带和书签固然可以,但需要的地方多了就不方便了。这时可夹上不致影响翻书页的纸条。还可拿着笔,读到有趣、有用、有疑问之处,随手打上记号。在空白的地方写上感想、联想,也能加深理解,帮助记忆。像准备考试那样,用红、黄色铅笔画上底线也有效用。手头没有笔,就在页端稍稍折个角。
如系怕弄脏的书和他人的书,就在包书皮或其他纸片上记明页数行数也可以。
把书保持得干干净净曾被看成是一种美德。如果能把书保持于净,当然不错。但是,希望你还是先考虑把书“读活”。书是工具.要想到它是消耗品,你只管尽量画线、打批语好了。大部头的书尽可拆散,把必要的部分拿下好了。
为了把值得反复玩味的地方印在脑子里,为了记得准确,这样的方法是有效率的。
六、理解记忆:精思透解,刻脑铭心
如果按照记忆时对所记材料是否理解来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当记忆一些历史年代、门牌号码、地理名称和电话号码等没有深刻含义,或虽有深义但记忆者尚不可理解的材料时,一般通过机械的多次重复去记忆,这就是机械记忆。相反,在对记忆的材料的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去记,叫理解记忆。例如学生学习的一些词语、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篇章结构等等,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了文字或符号的含义,再运用一定的方法把它记住,这就是理解记忆。理解记忆的效果高于机械记忆的效果。理解得愈透彻,记忆效果愈好。
有的人喜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尽管花时间背了不少东西,但脑子里的印象还是不深。美国有一位少年,能把1880~1950年的星期几是哪一天背出来,能记住只听过一次的乐曲,但他对歌词却不太清楚,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被人称为“白痴学者”。这样的记忆又有什么用呢?我国南北朝时,有个学者叫陆澄,他读了3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书中的道理。他想编一部《宋书》,可是一辈子也没有完成。你能说他真正记住了书中的内容吗?
我们对所要记住的东西,不管你采用什么记忆法,都一定要刻苦钻研,弄清其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被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感受得深。美国的林肯,仅仅读了4个月小学,竟当上了着名的总统,人们无不佩服他的惊人的洞察力和记忆力,他的这种能力正是由于他的童年时代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的。林肯是一个贫穷的拓荒者的儿子,上不了学,也买不起书,他便把借来的书反复地读了又读,既能深刻地理解其意,又能有条理地把内容记在头脑之中。周世钊同志回忆毛泽东青年时期刻苦学习的情景说:“他的读文,采取‘高声朗读’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韵。”正因为如此,他才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成为知识渊博的伟人。
身兼我国政治学会会长、中国法学会会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重要职务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友渔,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谈到他的治学体会时,他说:“我学习的根本体会是多思,我从小念书就重于思考、理解,从不死记硬背。”小时候读书时,老师讲课后,别的同学都把功夫下在死肯课文和老师的讲话上,张友渔却在理解课文的老师讲述的内容上花力气。在理解中,他喜欢就课文内容提出许多问题。从“反面”去问几个为什么。因此,理解更深刻,掌握的内容更多。当时私垫有一种“回讲制度”,就是老师讲课后,学生复习两三天,然后讲给老师听。张友渔在回讲时,自然比其他同学都讲得好。同学们以为他的记忆力特别,其实是得之于多思透解。如果他也像有的人一样生吞活剥地死记硬背,也会丢三落四,记忆不全的。
列宁从小就不喜欢死背书本,不论学什么,都肯动脑子钻研,力求透彻理解。同学们都不爱学拉丁文,觉得它很枯燥。列宁却学得津津有味,因为他经过反复思考和理解,找出了拉丁文的特点,掌握了拉丁文特有的各种语法规律。有一天,拉丁文教师先叫坐在前排的一个同学翻译一篇很难的课文,没有翻译好,老师叫了一个又一个,都翻译不下去。最后才轮到列宁。同学们都松子口气,他们相信,列宁准能答得不错,大家将可以坐下来了。列宁声音不高,翻译得十分流畅。教师静心地听着,等列宁翻译完了,他走到列宁跟前,紧紧地拥抱着列宁亲切地说:“谢谢你,我的孩子!”
孔老夫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犹如吃饭,不仅要用牙齿咀嚼,还要用胃肠道消化一样,须臾不可分。“精思”历来被人强调。古人道:“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爱因斯坦说得好:“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麦考莱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的深坑也。”精思的程度愈深刻,理解的程度也就愈透彻。“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付出的劳动不同。收获也自然不一样。无论是学什么,记什么,只要你肯下功夫细心钻研,反复理解,就必定能掌握它,并且记住它。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说过:“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
当你要记忆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公式时,你不能生吞活剥地死背,而应当反复思考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它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实际想一想是不是真有道理。深刻理解后,公式就自然地记忆在头脑之中了。如果你不理解地记,即使记住表面上的符号,没掌握其实质,一遇到要应用它去解应用题时,就会感到一筹莫展。
当你要记忆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者记忆某一词语的解释,你不能不加理解地去背熟它的定义或解释,而应当分析一下读音、形体是怎样的,然后翻阅工具书,找找有关注释,并想想注释是否恰当,然后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它的含义。还可以把它和意思相近的概念或词语进行分析比较,并运用造句练习。这样理解后,你不但记住了其概念的内涵或解释,而且融会贯通,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