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都被告知自己的人生将提早谢幕,但是,她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平静地赶路。
看见阳光就微笑
文/张丽钧
初春,我到石家庄参加为期两周的业务培训。到了招待所,办完手续后就跟着服务员进了一个指定的房间。房间里有两个床位,其中一张已经放了一个小巧的红色软皮箱。我指着那个皮箱问服务员:“这位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承德人,现在出去做皮肤护理了;她叫郝房,房子的房,多逗!”
天很晚了,郝房才回来。一进门,看见我围着毛毯看电视的滑稽样子,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说“对不起”,但依然止不住笑。受她的情绪感染,我也大笑起来。笑够了,我俩就开始抱怨刚刚撤掉暖气的房间像一个冰窖。我开玩笑说:“这样的房子,可绝对算不上‘好房’啊!”郝房听了惊讶地说:“哟,你都知道我的名字了?”
就这么相识了。郝房长我3岁,让我喊她“郝姐姐”。
次日清晨,我起床后打开手机发短信。郝房逗我说:“怎么,才离开一天就跟老公抒情呀?”我说:“不是的。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大学同学,叫晓雯,就在这座城市工作。她去年查出得了血癌,现在正接受新一轮化疗,我每天发短信鼓励她。”郝房听了,凑过来说:“我不应该这么好奇,但是,我很想知道你发的短信的内容。”我便把手机送到她面前,说:“‘看见阳光就微笑’,一个很普通的句子。”郝房十分赞赏地看着我说:“多好的句子啊!你的同学好有福气哦!”
上了两天的课,第三天是休息日,我决定去看望晓雯。郝房说反正她留下来也没事可做,就陪我一起去好了。
在石家庄第二医院病房,我看见了越发瘦弱的晓雯。她的头发都掉光了,却没有戴发套,就那么无遮挡地全裸着。我注意到她同屋有个病友戴着很漂亮的假发,就悄声问晓雯:“要不要我去给你买一个那样的假发套?”晓雯笑笑说:“不戴。我等着长出新头发呢!”晓雯很平静地说着,一张娃娃脸漾着我极其熟悉的笑意。郝房指着晓雯床头的一本书说:“你还在看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晓雯说:“大块的时间,浪费了多可惜。这个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只要我这棵芦苇不枯,不就得琢磨事吗?躺在病床上,跟大思想家对对话,省得空虚寂寞。”
离开的时候,我给晓雯留了一些钱,郝房也执意留了一些。我说:“多不好意思,让你破费。”郝房说:“别这么讲,我还要感谢你让我认识了一个这么可爱的人呢!和她坐在一起聊,哪像是我们在安慰她,倒像是她在安慰我们。”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依然每天早晨给晓雯发短信,与先前不同的是,郝房常帮着我想词儿。比如说有一次,她拟的问候语是“柳芽鹅黄,与君共享”,我听了连声叫好。就这样,冰窖一样的房间因为有了美好的话题和美好的交流,变成了地道的“好房”。
郝房拉我去做皮肤护理。她说:“知道有这样一句名言吗?女人啊,只要你兜里还有l元钱,你也要想着给自己去买盒廉价的护肤霜。哈哈。”
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培训就要结束了。郝房要先走一步,她要坐“夕发朝至”的火车回承德。收拾好行李,时间还早,我让她吃个苹果再走。找出了水果刀,我开始削苹果皮。手动着,心却被分离弄得挺忧伤。我低头盯着自己的手,说:“郝姐姐,分手后我会想你的。”郝房笑起来:“哈哈哈,我真的特别特别爱听这样缠绵的话。”我把削好的苹果递过去,可她不接,说:“咱分了吧,知道吗,分苹果就是分平安;要是梨呢,我肯定就自己吃了。”听她说出这样美好的寓意,我便将苹果一分为二,两个人对坐在床上,美美地吃起来。
郝房晃荡着两条腿,眼睛盯着手里的苹果边嚼边说:“要分手了,我应该告诉你一件事。你可要坐稳了啊!我,是带癌生存。”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说,你得了……癌症?”郝房说:“没错。我和晓雯一样,是一个癌症患者。”我看着她刚刚化好妆的脸,看着她有些调皮的晃荡着的腿,看着她吃苹果时津津有味的样子,半晌语塞……
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上帝安排我与两个非凡的女子近距离接触。她们都被告知自己的人生将提早谢幕,但是,她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平静地赶路:读一本喜欢的书,裸着头皮等待着迎接第一根新发萌生;做一次皮肤护理,只剩1元钱也要美化肌肤给世界添精神。有一句嘲笑人的话说:船要沉了还在洗甲板。想一想吧,那个在沉船时刻还从容地洗甲板的人该有着怎样的气质与气度?面对这样的人,世界都应该扭过脸来向他行注目礼啊!
清晨,阳光从窗帘的缝隙中挤进来,朝晖亲吻着郝房用过的床铺。我坐在灿灿的阳光里,打开手机,给已经到达承德的郝房发短信:“看见阳光就微笑。”无论如何不能把最重要的一根弦——意志——弄断了.
如果A_弦断了……
文/朱萍
在巴黎的一场音乐会上,著名音乐家欧尔‘布里发现小提琴的A弦突然断了!千百个聚精会神如痴如醉的人们正在倾听,他别无选择,只能用另外三根弦继续演奏。整场音乐会天衣无缝,甚至超越了平时的演奏水平。终场时,欧尔-布里高高举起小提琴,那根断掉的弦飘荡着,让台下观众更加掌声雷动,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崇高敬意!
事后记者采访欧尔·布里,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人生!如果你的A弦断了,只能用其他三根弦演奏。”奇怪的是,上帝往往青睐于那些断了A弦的人们。比如海伦·凯勒,这位又盲又聋的女士在美国史上写下了出色的一笔。她不仅仅是断了A弦,而是只剩一根弦!
再比如麦吉,这位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毕业的美男子,23岁时因车祸失去了左腿,断了A弦后,他依靠一条腿精彩地生活,成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独腿长跑运动员。30岁时,厄运又至,他遭遇生命中第二次车祸,从医院出来时,他已经彻底绝望——一个四肢瘫痪的男人还能干什么呢?
麦吉开始吸毒,醉生梦死,可是这不能拯救他。一个寂静的夜晚,痛苦的麦吉坐着轮椅来到阿里道,望着眼前宽阔的公路,忽然想起自己曾在这里跑过马拉松。前路还远,他就这样把自己放逐?不!他惊醒过来:“四肢瘫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只能选择好好活下去!我才33岁,还有希望。”
麦吉调整好生命小提琴上的最后一根弦——意志,开始了他的下一步人生。现在,他正在攻读神学博士学位,并且一直帮助困苦的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以乐观的笑容,给那些逆境中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光明。他用仅余的弦演奏人生乐曲的最美音乐。将来升入天堂,天使必将亲自迎接——麦吉作了最大的努力,无愧于人生。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演奏好断了A弦的提琴。最大的失败者往往是那些幸运儿——出身富裕、衣食无忧的孩子。优越的生活和百依百顺的父母,使他们形成这样一个意识:世界是为他们所造的。稍有事情不顺心,他们就抱怨、仇恨,或者出走,或者犯罪,或者选择极端的方式——自杀,放弃整个世界。只因为弦出了点问题,有些磨损,拉出的音不是那么和谐,他们便马上认为自己的小提琴毁了。我们不能责怪那些被宠坏的孩子,太优越的一切让他们连动手剥水果皮的能力都丧失了。命运给他们的是一只芬芳四溢的橙子,但是他们连橙子皮都不屑剥开,于是他们咬到的只是橙子皮,又苦又涩。
奇怪的是,在那些大报小报中,很少见到贫困的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和一些小小的琐事离家出走。这些生来A弦就不太好的孩子,知道怎样争取自己的一切,根本没有时间抱怨和歇斯底里。命运给他们的是一只样子好丑的柠檬,而且里面是酸的。他们乐观地说:“没关系。我会把它打成柠檬水,在里面加些蜂蜜,会很美味。”
掌控另外三根弦的能力,原来是在挫折中练成的。杏林子说,小苦难造就小智慧,大苦难造就大智慧。这位12岁就患风湿病的女作家,一生写下无数优美的小品,她的话绝不是泛泛而谈。我的一位女朋友常说:“幸福是一种胜利。”她说,人的一生总有低潮高潮,但是幸福和他人无关,只在自己心底。如果你消沉,除了挚爱你的人会关心,别人同情几句就不了了之,日子长了或者同情会变成不耐烦和嘲笑。所以,幸福只是自己的,是一种长期的修养,一种控制挫折的能力,一种控制心境的能力,一种把坏情绪控制到最低的能力,一种自得其乐的能力。人的年纪越大,这些能力就越重要。因为所谓的青春美貌都会离你而去,健康也会渐渐衰退,父母总比你早去,人生的弦终将不完美。但是还得演奏下去,直至谢幕。
所以,幸福是一种胜利,一种即使在三根弦上也能演奏出美妙乐曲的胜利。记住:无论如何不能把最重要的一根弦——意志——弄断了。当你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时,记住——你并没有真的耗尽!因为即使我们不能漂亮地“游”到对岸去,我们还可以“滚”或“泡”到岸上去!
“滚”到岸去文/耿景辉
英吉利海峡宽度为33.8公里,水温较低,在15℃~17℃左右,海流变化每隔6小时一次,以横渡难度大而闻名。不确定的天气、恶劣的自然环境、风浪、多变的水流、暗流、水中生物等多种不利因素,挑战着每一位横渡者。自1875年以来,共有6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泳爱好者进行过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尝试,只有800余人成功了。就是说,更多的人没有实现目标。这是一张正常人的成绩单。若有位双下肢重度残疾的年轻人也要横渡英吉利海峡,你是否会笑他痴人说梦、不自量力?但是,他做到了。
2003年8月23日,他以爬行的姿势从英国多佛港开始横渡。可没过多久,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原计划在横渡中担任陪游的教练,突然呕吐不止,无法下水。这意味着他将独自一人面对陌生的海峡和风浪,这个意外使横渡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他知道,仅是自己的身体状况,就不允许他有第二次机会。他只有继续向前,一个人孤单地迎风击浪,奋勇拼搏。
横渡的过程寂寞而艰苦。最后几个小时,为了赶在海潮改变方向前冲过这片海域,他毅然放弃了进食。所以他的体力下降很快,而此时水位太低,导航船无法靠近,不能提供食物,他失去了补充体能的可能。好在此时已胜利在望:距离岸边只有50米了。
可这50米距离,却难似登天。他已经饿到了极限,也累到了极限,他从心底感到力不从心。
眼看只剩下十来米了,他的手臂几乎丧失了知觉,难以动弹,那残疾的腿更是毫无作用。横渡英吉利海峡有个标准:哪怕横渡者的体能达到极限,只要他没有离开水面,就不算是成功的横渡。很多横渡者往往在距离岸边只有10米甚至5米的时候因为没有脱离水面而失败了。他的脑子十分清醒,在筋疲力尽的最后一刻,他突然想到了平时训练的一招:滚上去!于是他用此招从海中翻滚上了沙滩。
经过16小时44分钟的海上搏击,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宣告:横渡英吉利海峡成功!
他就是谢延红,男,35岁,大连人,患先天性的足内翻、双胯脱臼、筋腱强直,医疗鉴定为S3级残疾;25岁开始游泳,受过三年正规训练。2002年8月,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横渡琼州海峡的残疾人被写进了世界吉尼斯纪录;2003年,他又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残疾人。
当我在电视里看到谢延红的专访时,内心再也无法平静。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他去挑战英吉利海峡?人的潜能究竟有多大?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些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位残疾人给出了他最好的答案。
有人问谢延红:“剩下最后几米的时候,你游得很艰苦,老实说,当时有没有想到过放弃?”他坚定地回答:“绝对没有!除非是海流把我冲回英国,否则我是绝不会放弃的。我在走之前已经说过了,泡我也要泡到法国。”
其实,谁又能说我们的一生不是在进行一次漫长而又短暂的“横渡”呢?面对错综复杂的境遇与种种难以料想的困难,每个人都要义无反顾地游到对岸去。或许你贫困交加一无所有,或许你正处于生命的低谷寻不到出口,你感到自己已竭尽所能到了“极限”,但你不要轻易放弃,你一定可以找出新的办法。因为成功的定律就是:当你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时,记住……你并没有真的耗尽!因为即使我们不能漂亮地“游”到对岸去,我们还可以“滚”或“泡”到岸上去!对踏在脚下的山冈不以为意,对一时的坎坷和逆境不屑一顾,那才是能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勇士,是站在人类肩膀眺望的伟人。
“一事无成”的伟人
文/鲁先圣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同时是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几个世纪,其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为人类历史的经典作品。
但是有件关于达·芬奇的小事知者甚少。1519年,当时达·芬奇客居法国,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眼看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很多理想都不能实现,他很痛苦地对身边的人说,我这一生不过是一次酣睡罢了,我一生一事无成。
还有一位我们所熟知的荷兰杰出画家凡·高,其作品《向日葵》也为世人所推崇,许多作品都是价值连城。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同样为自己没有事业而痛苦。在此之前,他烧掉了很多自己辛苦创作出的作品,因为离心中的“杰出”相差太远。当生命即将落下帷幕时,他对自己的弟弟说:我很痛苦,我一生一事无成。
就是这样两个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而痛苦的人,几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一个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说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绝对不是矫情和谦虚,是因为他们心中的目标更加宏伟,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在完美基础上追求更加完美。我想,这也许正是他们名垂青史的原因吧。
我们中的许多人,本来也很有才华,但是为什么一生平庸一事无成?有了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有了一点小收获就妄自尊大,刚刚走了几步路就以为海阔天空了,就不可一世了,所有的才华都淹没在骄傲自大里,都被自己扼杀在了摇篮里。
对踏在脚下的山冈不以为意,对一时的坎坷和逆境不屑一顾,那才是能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勇士,是站在人类肩膀眺望的伟人。当诚信成为遥远的海市蜃楼,当一诺千金渐渐成为传说,墓地的一纸百年契约,分明向我们证明着什么,怀念着什么,也呼唤着什么。
百年契约
文/陈志宏
有位慈父,一天到晚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希望能给孩子们幸福的生活。经过努力,他成为富甲一方的农场主。那块地丰饶肥沃,面积很大,边界是陡峭的悬崖,崖下河水清清。
一次,父亲把最小的儿子带在身边,到庄园里去巡视。孩子才5岁,见什么都新奇,趁父亲不注意,就溜到园子里一个人玩开了。中午时分,父亲四处寻儿不见,心慌气躁。傍晚,他终于发现了儿子——可怜的孩子坠下危崖,已经溺水身亡。
遭遇如此不幸,他简直要发疯了。为了能够天天“看见”儿子,他在庄园里垒了一个小坟冢,每天黄昏步行到墓前,伫立在风中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