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四
3869500000008

第8章 王光美的故事(1)

出身大家庭

1921年,王光美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庭。

她的父亲王槐青,曾在北京政府段祺瑞内阁任农商部工商司长。辛亥革命前他留学日本,与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廖仲恺是早稻田大学同学,拜把兄弟。他还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公使衔成员,参加了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九国会议。

1925年,王槐青辞官不做,退出了北京政府。为什么呢?这与他的结盟兄弟廖仲恺于这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有一定的关系。王光英后来说:

“我父亲是在巴黎和会亲眼见到中国被西方列强如此欺侮,又震惊于南方的革命力量竟遭右派暗算,然而他无回天之力,才退出丧权辱国的北京政府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王槐青明志自守,不为日本与汉奸政权的任何威胁利诱所动,不做有损于民族尊严的事。

父亲的这种富于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品格,不能不对王光美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王光美的母亲叫董洁如,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作为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毕业生,她是我国比较早的女教师。同时,她为中国革命也做过许多好事,曾掩护过许多地下党员,积极支持子女们投身革命事业和从事对人民和国家有益的工作。

说王光美出身于一个大家庭,不仅在于她家在当时是一个名门望族,而且,就其兄妹11人来说,也可算是一个“大家庭”了。

王光美有6个哥哥、4个妹妹、除大哥早年病逝外,其余都是各有成就的高级人才。

三哥王光超是着名的皮肤科专家,同北平地下党关系密切,抗日战争期间,经常为八路军采购药品。

四哥王世光是一位地下党员,他的秘密电台直接向延安发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就是根据他和另一位地下党员的生平事迹塑造的。

六哥王光英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作“红色资本家”。现在,他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可以说,从很早起,王光美一家就是一个向往光明、积极进步的家庭。

说到“光美”这个名字的由来,也很有纪念意义。那是在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王槐青正在美国出席九国会议,喜电发到美国,说家中又添了个女孩,王槐青触景生情,给女儿取名为“光美”。再有,王光美出生之前,家中6位孩子全是“公子”,她是家中的头一个“千金”,王槐青的心里也肯定是美滋滋的。

投身革命

度过天真无邪的童年,王光美步入学堂。

小学、初中、高中,王光美的学习成绩都特别棒。高中毕业后,她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以后又做了该校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

辅仁大学是教会学校,用英语讲课,因而王光美的英语水平很高。不过,她当时没有想到,英语——竟成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桥梁”。

在上学期间,王光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积极靠近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经常看一些进步书籍。后来,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促使她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那时,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党政府为了消灭共产党,又打起了内战。在美国的“调处”下,国共双方决定成立由国共双方及美国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对国共双方军队的战斗进行调停、处理。

由于有美国人参加,这就需要有讲英语的人才。王光美一家与地下党早就有各种联系,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崔月犁一下子就想到了王光美。

“我们想请你到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当英语翻译,你看怎么样?”

王光美一听,没有马上答应下来,只是说:“让我考虑一下,再作决定。”

王光美为何犹豫呢?

原来,她已经毕业,留校任教,并且准备到美国去留学,一个美国教授已答应帮忙。从心里说,她愿意到军调部去工作,可又舍不得到美国留学的机会。两条路,她该选择哪一条?

在这人生的交叉路口上,王光美不能不慎重考虑,作出自己的选择。

思来想去,王光美说服了自己:既然已认识到共产党比国民党好,又主动靠近它,为什么又要拒绝共产党的工作呢?是共产党的启发和引导,使我懂得了许多在大学课本里没有的道理,现在共产党需要我去干的工作,我怎么能推辞呢?

王光美不再犹豫。经联系,她赶到翠明庄共产党代表的住处报到。

接待她的是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

他上下打量了一遍站在面前的王光美,笑着说:“你就是王光美同志。欢迎,欢迎。”

年轻的王光美不会知道,军调部的共产党代表正急着用人,她的到来,令李克农非常高兴。

李克农询问了一些王光美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王光美都大大方方地作了回答。

“好,你先回家去休息,明天正式开始工作。

我们派车去接你。”李克农最后说。

王光美把家里的住址留下,便起身告辞了。

第二天一早,西单附近的一条胡同里,王光美坐上了去接她的车。就这样,她成了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的英语翻译。

在中共代表团里,王光美又认识了叶剑英等一批中共高级人物,对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对中国革命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军,内战全面爆发。8月10日,美国方面宣布“调处”失败,军调部也便随之解散。

王光美的翻译工作结束了,但她没有再回到校园,而是追求革命,毅然从北平飞往延安。

1946年11月,王光美乘飞机抵达延安,投入了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怀抱。

革命化的婚礼

“少奇同志要和王光美结婚啦!”

1948年8月的一天,这样一条“新闻”,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西柏坡这个闻名中外的小山村。

王光美是在延安认识刘少奇的。当时,刘少奇已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王光美呢,一个大家闺秀,大学生,来到延安参加革命,也是引人注目的人物。互相认识之后,彼此之间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经叶剑英等人介绍,两人愿意结为夫妻。

西柏坡的人们兴奋地谈论着这桩婚事,都想尽早地看到婚礼,吃到喜糖。

可是,大家从上午等到中午,从中午等到下午,仍没见什么动静。有的人就悄悄地到刘少奇的住处去看“新房”,却只见“新房”内一如既往:旧木床、军被、脸盆架,没有一样新婚嫁妆。

要说家具,只有刘少奇从延安带来的一个旧木头箱子。

一直到了傍晚,刘少奇才把身边工作人员叫来说:

“我今天要成家了,光美同志不好意思,你们去把她接来吧。”

没有吹吹打打,没有庞大的迎亲队伍,“新娘子”王光美从柏里村被接到了西柏坡。

王光美当时是随工作队在农村搞土改工作。

结婚之日,她也没有什么“婚纱”之类的东西,还是平日的穿戴。只是有些羞涩,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当天晚上,中央秘书处大院举行联欢晚会,大院里灯光明亮。新郎、新娘走了进来,人们热烈地鼓掌。一片说笑声中,刘少奇和王光美向大家分发喜糖和瓜籽。

不一会儿,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来到大院,婚礼的气氛更加热烈。说笑声、嘻闹声,满院子的喜气洋洋。

随即,舞会来始了。乐曲声中,王光美翩翩起舞,朱老总、周恩来都被请下了场,晚会达到了高潮。

自延安转战到西柏坡,大家都好久没跳过舞了。今天,每个同志都特别高兴,为王光美与刘少奇的结合高兴,为她们祝福。大家跳啊,笑啊,晚会一直进行到晚上10点多钟才结束。

这真是一个革命化的婚礼,令人难忘。

严守纪律

1949年3月,王光美随刘少奇来到北平。

自从1946年从北平飞往延安后,王光美在延安—瓦窑堡—延安—晋绥—柏里—西柏坡等地,几经辗转,没想到这么快又回到了北平,但也是3个年头过去了。

又见到北平城,王光美的心中是十分激动的。

这里是她出生、求学和工作过的地方;这里有生她养她的父母,有疼她爱她的兄妹们。他们现在情况怎么样?身体好吗?她是太想知道了。

家里是有电话的,王光美多么想打一个电话,哪怕只跟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但是她没有,因为她是革命的人。

在进北平之前,就宣布了纪律。为了保密,不能随便打电话。王光美压抑住急迫的心情,坚持着没有打这个电话。

王光美没想到,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已亲自给王家打了电话,告诉说:

“王光美已经结婚,丈夫是共产党人刘少奇。”

王光美的父亲王槐青不知道“刘少奇”是什么人,便跑到西单牌楼书摊,找到一本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日文册子,上面说,刘少奇外号“小诸葛”,湖南人。再多的情况就不清楚了。

直到偕刘少奇回家省亲,王光美才和父母见面。父母免不了埋怨她,怎不早点打个电话,她只好解释:

“我们是有严格纪律的,不能随意破坏呀!”

不久,中共中央派刘少奇出访苏联,王光美事前一点都不知道。刘少奇不说,她也不随便问。

直到中央派人到她家,告诉刘少奇要出访苏联,让她为刘少奇准备些衣物,并来征求她的意见,她才知道刘少奇要出访的事。

王光美就是这样,始终严守党的纪律。

关心同事

1956年3月16日,刘振德调到刘少奇身边做机要秘书。刘少奇同他谈话之后,他又去见了王光美。

王光美这时也是做刘少奇的秘书工作,与刘振德早就认识。见刘振德进来,她热情地招呼他坐下。

刘振德说:“没有想到少奇同志同我谈了这么长时间,使我很受教育。”

王光美说:

“对新来的同志,少奇同志一般都要抽空谈一谈,他对机要工作很重视。”

“少奇同志的湖南话并不难懂,只有个别字不好懂。”刘振德是河北人,原来以为刘少奇讲湖南话,他难以听懂,很有些担心。

王光美说:“他的口音改多了,要是完全讲家乡话就不好懂了。”后来又笑着说:“没有关系,工作中有听不懂的话,我可以给你当翻译。”

听王光美这样说,刘振德完全放心了。

在工作过程中,王光美对新来的刘振德,也是经常地进行指点或解释。

刘振德第一次同刘少奇见面时,刘少奇就对他说:

“有急事就立即叫我,不要顾虑我的休息。”

“少奇同志说的休息是指什么时候?”刘振德后来不解地问同事。同事告诉说:

“比如他吃完第二顿饭后,回到卧室要在躺椅上休息一会儿,就等于我们的午休;比如他每天凌晨进了卧室后并不马上入睡,还要看很长时间的东西,只要不熄灯,有急件就可以;比如他散步时、吃饭时,都可以向他请示;比如有时他有事按了电铃,就到厕所去了,你上去看他不在办公室,就可以到厕所找他,千万不要在办公室等,他为的是节省时间;再比如就是他服安眠药入睡后,毛主席叫他,或有其它非常重要的事情,都要立即叫醒他?”

刚开始,刘振德认为如果真这样,那也太过份了,人家等于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也没有了。特别是当看到刘少奇从睡眠中被叫醒那痛苦之极的样子,他就更不忍心了。

刘振德的这种情绪被王光美发现了,她便向他解释说:“我们经常就是这样做的,少奇同志也习惯了,这样他可以多做许多事情。只要是为工作,他不会责怪你的。少奇同志最怕浪费时间,在他忙的时候,你劝他休息,有时他会很不耐烦的。”

刘振德连连点头,把这些细心的指点记在心里。后来,他也逐步适应和习惯了刘少奇的特殊的作息时间。

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王光美就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北京有座十三陵水库,如今已是着名的旅游胜地。当年在修建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都来这里参加过义务劳动呢。

当时,中央机关也组织干部轮流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10天。

王光美听说后,立即向刘少奇提出:

“我也要去!”

刘少奇痛快地答应说:“我支持!”

王光美兴冲冲地做着准备工作。脑海里浮现着水库工地上的壮观场面:口号声、欢呼声、机器轰鸣声、歌声汇织在一起,响彻云宵;南来的,北往的,推土的,打夯的,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万人大会战的场面真是太吸引人了。

可惜,这次劳动没有组织女同志参加,无可奈何的王光美,只好在办公室“留守”了。

不久,机关又组织大家到人民大会堂建筑工地劳动。

人民大会堂就在中南海东南不远的地方,工地上的喧嚣声,在中南海里面就可清晰地听到,真是振奋人心!

王光美又自告奋勇地提出:“我去!”

刘少奇也是立即答复:“我同意!”

这下没问题了吧。旁边的机要秘书却有点沉不住气了,插话说:“别看工地离中南海这么近,要求可严呢,早晨8点钟到工地,中午自带干粮到工地吃。早晨7点钟正是少奇同志刚入睡不久的时候,你却得起床准备去工地了,这会影响少奇同志的休息的。”

王光美是态度坚决,办法也多,马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那我今天晚上就另找个地方睡觉。

刘少奇一听,接口说:“这倒没有必要。毛主席那里开会,叫我起床不也经常影响你的休息?你不跟我争平等?”

“我才不跟你争这个平等呢。”

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起话来,那风趣幽默而又充满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话语,把在场的工作人员都逗笑了。

后来,王光美还到河北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为了避免地方上对她的特殊照顾,她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用了一个化名。她始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与社员群众同吃住同劳动,挑水、扫街、干农活、修水渠、拉煤?只要她能干的活,她都抢着去干,不仅受到了社员群众的称赞,毛主席还夸奖过她呢。

严格教子

1959年8月的一天下午,刘少奇、王光美的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平平和源源所在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他们是刘少奇请来的。

当时,平平和源源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吃住都在学校里,学校开家长会,王光美就骑自行车去参加。吃饭的时候,她便把家长会的情况向刘少奇做个汇报。

现在,作为女主人,也是平平和源源的母亲,王光美热情欢迎老师们的到来,招呼着他们坐下。

刘少奇微笑着看看各位老师,说:“光美去参加过你们召集的家长会议,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希望你们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去严格管教。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照顾他们,那样对他们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是的,光美同志参加家长会,也是这样讲的,我们都记着呢。”老师们都笑着说。

突然,刘少奇问老师们:

“平平和源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

老师们被问住了,刚才只顾听了,脑子还没转过来呢。

“请你们说实话,他们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或者哪方面好,哪方面差。我们虽然是他们的家长,可是没有你们接触得多,了解得多。”

刘少奇和王光美都诚恳地向老师们提出了请求。

一位老师想了想说:“平平和源源在学校里学习都很努力,他们生活很俭朴,对老师也很尊重,也能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我们知道你们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他们有缺点错误时,我们也敢批评,没有顾虑,从不护短。”

王光美听罢,高兴地说:“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溺爱和娇惯,实际上是害他们,是对他们不负责任的表现,你们能严格管理平平和源源,我们非常感谢。”

一位老师用惊讶的口气说:“刚才我们去看孩子们的住处,和普通孩子的住处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