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清的养父和二叔,因为是公开的共产党员,这时已转移到外面。养母听到敌人要抓康克清,就赶紧把她藏到外婆家。一有动静,便让她躲进柴禾堆里,再哄出一群鸡鸭来把敌人引开。
有一次,敌人来搜查时,康克清像往常一样躲进柴禾堆,眼看着敌人把外婆家翻了个底朝天,砸锅摔碗,又抢又拿,气得她牙齿咬得“格格”响,手里的一把稻草也拧成了一股绳。她真后悔当初夺枪时,没有藏起一支来,如果现在手里有枪,一定要狠狠地教训教训这些坏蛋。
突然有一天,一位来看康克清的同志带来了一个噩耗,罗塘湾的革命领路人---曾天宇,被敌人杀害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康克清格外悲痛。
曾天宇是罗塘湾大禾场村人,20年代初去北京大学读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寒假回到万安县,他邀集了张世熙(后来成为中共万安县委书记)等十多名先进青年,组织万安青年学会,创办《青年》杂志,举办平民夜校,组织俱乐部,宣传讲演革命道理,开展社会调查,和农民谈天说地,后来组织了万安县暴动,并取得了胜利。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曾天宇躲在本村的一间粮食仓库里,每天由他婶母给送饭吃。一天上午,婶母游手好闲的儿子为邀功领赏,带敌人包围了粮食仓库。曾天宇有一只驳壳枪,枪法又好,打得敌人无法靠近。
敌人无法抓到曾天宇,就另想毒计。他们抓来一些乡亲和曾天宇的婶母做人质,威胁曾天宇,说曾天宇若如果不出来,就把这些乡亲和他婶母打死。
曾天宇为了不使群众受害,扒开瓦片,钻出屋顶,站在房子上,大义凛然地对乡亲们和敌人讲,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背叛人民革命,一定要失败,工农革命一定会胜利,劳苦大众只要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一定能得到解放。敌人从屋前房后向曾天宇接近,他一枪一个,撂倒了好几个。
当他发现枪里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就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革命胜利万岁!”然后用这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曾天宇坚贞不渝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了康克清,也更增强了她对敌人的愤怒之情。她哭着说:“咱们为什么没留下枪?要是有了枪,就可以去保护曾天宇同志,替曾天宇报仇!”
想着想着康克清忽地站起来,擦干了泪水,坚毅地说:“人家那么负责的同志都牺牲了,咱们有什么不可以豁出去的!咱们再去夺敌人的枪,跟他们拚了!”来看他的那位同志赶忙拉她坐下,说:“革命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康克清激动地回答:“人总是要死的。为革命死,值得。总比任人当棵烂白菜踩一辈子强!”
经好一番劝说,康克清总算冷静下来,但她决心不再躲了。她说:“没有枪,可以回村同敌人展开隐蔽斗争,反抗敌人的镇压,以实际行动为曾天宇同志报仇。”
就这样,康克清在白色恐怖最厉害,也是最危险的时刻,毅然决然地返回罗塘湾,秘密地活跃在群众之中。
每当夜幕降临,康克清灵巧的身影就在村子里出现。她深入各家各户,做宣传鼓动工作,告诉大家:“国民党匪军是河里的水,站不长;咱们群众是河里的石头,总是坚定不移冲不走。红军还会回来的。人民终究要翻身得解放。”由于她的宣传鼓动,群众的情绪又高涨起来。躲在外面的同志也都陆续回来了。康克清和同志们聚在一起,研究商量对付反动派的办法。他们认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是尽快掩埋好牺牲的同志的尸体。
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康克清和同志们悄悄地下山,去完成这项任务。他们的行动惊动了敌人。敌人又到处设岗,开展大搜查。康克清毫不畏惧,和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暴露在荒野的烈士遗体一一掩埋好。他们的行动,使群众受到很大的鼓舞。敌人也越来越疯狂,到处张贴标语,还列出了要通缉捉拿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名单,扬言凡是有藏匿者,一律处决。当然,康克清也是敌人列出的名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不过,她却轻蔑地说:“要革命,就不怕死!”
经过革命斗争的磨炼,康克清更加坚定,更加勇敢,也更加成熟了。
跟随陈毅上井冈山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康克清不畏惧敌人的残酷镇压,同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康克清的养父、养母,见女儿置生命危险于不顾,白天黑夜地为革命奔忙,一直替她捏着一把汗,总怕她有个意外。为了减少危险,他们商量着要给女儿找个婆家,也好有个着落。
一天,养母试探着对康克清说:“妹子啊,你也这么大了,总不能一辈子守在爹娘身边。女大当嫁,如今也该找个婆家安安稳稳过日子啦。”康克清则回答:“婶子,我的婚事自己定,你们不要管。”
但是,养父、养母并不甘心,他们瞒着康克清给她挑了个人家。有一天,康克清从外面回来,看到屋里坐着一个老婆子和一个小伙子,桌上还摆着贴了红纸的酒、肉、糕点和衣料等东西,就问:“婶子,这是怎么回事?”养母笑嘻嘻地对康克清说:“妹子,今天给你订亲,这是喜事,你要高兴。”屋里坐着的那个老婆子,就是来订亲的媒婆,这时也趁机凑过来说:“贺喜!贺喜!”康克清一听,气得火冒三丈。她指着媒婆嚷道:“你说什么贺喜。赶快给我滚出去。我的事不要别人管,我自己会作主。”说着便把糕点、衣料等向媒婆扔去。养母见这样,也气得浑身发颤,指着康克清大骂:“你哪里借来这么大的胆子,爹娘的话都不听了。”媒婆借势狐假虎威地说:“你家收了人家的彩礼,不去,到时候把你捆上轿。”康克清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要是这样强逼我,只怕到时候,有人上轿,没人下轿。”说罢她又转头向媒婆吼道:“捆我?我就是带头反对封建包办婚事的。
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呀!”养母见来硬的不行,就哭着对她说:“叔叔、婶子都是为你好。如今你翅膀硬了,敢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康克清只站在一旁不吭声。这个倔强的姑娘,心思已定,就是用十头大水牛也难拉转她。
那段时间,外面到处抓人,家里又逼着康克清嫁人,真可谓“内外夹攻”,日子难熬。康克清是天天盼,月月盼,盼望着革命的军队赶快回来,盼望着自己能早日成为一名革命军中的战士,获得自由,驰骋疆场。
1928年9月14日,康克清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这一天,陈毅带着红四军二十八团三营来到罗塘湾。“红军来了”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罗塘湾的家家户户。群众欢呼着拥上街头,热烈欢迎红军的到来。康克清万分兴奋。她跑出家门挤在人群里,激动得热泪盈眶。只见红军队伍来到街后的广场,首先把一面红旗插在广场中央。然后,一排排红军战士手握钢枪整齐地坐在草地上休息。
他们脚穿草鞋,身着褪了颜色的旧军服,显得十分威严可爱。康克清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得出神,心里想,要是我也是一名红军战士那该有多好啊!
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小桂秀,你还在这里干什么?快去帮红军筹备粮食做饭。”
康克清循声一看,不觉又惊又喜。原来,喊她的红军战士竟是自己村里的人。她觉得这下子参加红军有人帮忙了,肯定没问题。她马上跑回村里串联了几个小姐妹,把靖卫团团长家的猪、鹅、鸡、鸭捉来,又打开地主豪绅们的粮仓取出粮食,为红军做饭。
这时,有个好心的人提醒康克清说:“你胆子好大啊!等红军一走,靖卫团回来,你吃得消吗?”康克清风趣地回答:“不管这些,红军来了,就得吃饭。”她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一直忙活在红军中间。晚上住在妇联主任欧阳秀那里,连家都没回去。
第二天,康克清参加了红军召集的当地党、团员积极分子大会。会议由何长工主持,陈毅讲话。陈毅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向大家讲了全国和万安县的形势,指出:“要革命,必须有枪杆子,才能跟蒋介石和地主老财们斗。”接着又说:“全国好多地方的工农大众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红军,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我们就是井冈山的红四军,那里已经建立了工农革命根据地。”最后,陈毅号召说:“老乡亲们!欢迎大家参加红军,扩大我们的工农红军队伍,共同打倒蒋介石和地主老财。为了穷人翻身求解放,想参加红军的请找刘光万报名。”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康克清高兴得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跑到管报名的刘光万跟前说:“我要报名当红军,你快帮我去说说。”刘光万说:“行,行。不过我还得问一声人家要不要女兵。女娃娃报名你是头一个,我看他们这个部队里一个女兵也没有。”
康克清听说还不知道要不要女兵,一时急得冒出一头汗。她说:“不管他们要不要,我一定要当红军。他们不要我也跟着走。打仗、放枪、烧火、做饭、缝补拆洗我都能干。若不让我当红军,我就偷偷跟在队伍后边,除非他们拿绳子把我拴住。”刘光万被她这几句天真而坚决的话逗笑了,说:“好吧!好吧!我尽量给你帮忙就是了。”
第三天下午,刘光万告诉康克清:“红军今天晚上就要开拔了。”康克清一听着了慌,忙问:“我参加红军的事,你给说了没有?不管行不行,今晚我都要跟着红军走。”刘光万笑着指向康克清的鼻子说:“看你急成什么样子,也不等我把话说完。”他告诉康克清,陈毅、何长工已经决定,罗塘一带的群众,凡愿意参加红军的,统统由他和游必安两人带领,成立万安游击队,今晚就跟着红军上井冈山,女的如愿意跟着走也要。
康克清这一下高兴地跳了起来,“那就好啦!
那就好啦!”直叫个不停。然后她告诉刘光万,还有几个小姐妹也要参加红军。刘光万让她们到于田圩集合后,跟队伍出发。
当晚,康克清和她的小姐妹们随同陈毅带领的红四军离开了罗塘湾,向井冈山进发。
康克清跟着红军离开家乡后,留下的小伙伴们因为想念她,就编了一首歌:
半夜三更想红军,罗塘来了朱、毛自当上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后,康克清在革命的征程上跟随共产党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雪。她,像海燕一样在惊涛骇浪里搏斗,迎着朝日在天地间展翅飞翔。
初见朱德军长
黎明的霞光,均匀地撒落在大地上。村庄里,升腾起袅袅炊烟,树林中,传出婉转悦耳的鸟叫声。
一支一百来人的游击队,行进在铺满霞光的崎岖小道上,队员们穿着农民的服装,背着枪,迈着坚毅的步伐,向井冈山方向前进。这就是万安游击队。队伍里有一位姑娘,迈动着没有缠裹过的双脚,走得稳健有力。她高高的个头,健壮的身躯,红润的脸庞上嵌着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头上乌黑的齐耳短发在微风吹拂中飘逸如丝。
她就是罗塘湾穷苦渔民的女儿康克清。走着走着,只见康克清快步闪出队列,站到路边一块突出的岩石上,举起右手抹一抹额头上的汗水,长吁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快到遂川城啦!”恰好,队长也发话了,让大家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正在这时,一支红军队伍从对面开过来。游击队员们迅速地闪到路两边,怀着羡慕、好奇的心情,目不转睛地看队伍通过。这支红军队伍整齐雄壮。战士们穿着自编的草鞋和带补丁的灰色旧军装;武器各式各样,有步枪、大刀,还有长矛。看样子是刚参加完战斗,还没来得及休整,但战士们毫无倦意,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旺盛,还沉浸在战斗胜利的喜悦之中。
“看,那是朱军长!”一个游击队员兴奋地指着走在红军队伍前面的朱德,大声喊起来。
“朱军长?”康克清一愣神,以为自己听错了。
心想,朱德朱军长,就是传说的“朱、毛”中的那一位吗?怎么能这样巧,在这里看见他呢!她一连问了几次,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当确定所看到的人真是朱德军长后,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惊奇和敬慕。她仔细地打量着朱德:只见他中等身材,相貌魁伟;椭圆形的脸膛,经风吹日晒,显得黑里透红;浓重的两道眉毛下,闪动着一双忠厚、机敏的大眼睛;长长的胡子,几乎和鬓角连到了一起;身穿灰布军装,虽然非常破旧,但是很干净整洁;脚上穿一双用粗麻编织的草鞋,斜背着的一顶斗笠,紧紧贴在后背上;腰间的一支驳壳枪,随着身子的走动而有节奏地来回晃荡;枪带和斗笠带,在胸前成十字交叉,再延伸到腰间,紧紧压在一根宽皮带下面;风尘仆仆,面带微笑,威严中蕴含着慈祥。
朱德走到万安游击队的队员们跟前停了下来。
他环视一下四周,先问了一下情况,然后举起双手向下按了按,示意大家安静,接着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你们万安的同志吃苦了,受了国民党的压迫,死了好多人。我们这次的游击队,救出了一部分同志,今后还要救出更多的同志?。”康克清和万安的同志们听了朱德的讲话,倍感亲切,他们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来感谢朱德对万安人民的关怀。
朱德,这位红四军的军长,竟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像一个普通的农民,像一个马夫,也像一个伙夫,这就是他给康克清留下的第一印象。
征战途中
1929年1月,也就是康克清到井冈山3个多月的时候,山下传来消息,说国民党反动派两次“会剿”失败后仍不死心,现在趁三九严寒季节,又纠集湘、粤、赣的部分乌合之众,再次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会剿”。
为了及时粉碎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根据地党、政、军的负责人在宁冈县柏露村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分兵作战,再创佳绩。由彭德怀带领红五军在井冈山坚持斗争,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山到敌人后方牵制作战。山上山下共同配合,打破敌人的第三次“会剿”。康克清被分配到红四军的队伍里。她和其他人接到命令后,急忙赶到茨坪的小行洲集合,接受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同时抽空为留在山上的人准备粮食和其他物资。
1月14日,黎明前的大地,更加寂静。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悄悄地从茨坪小行洲出发了。
参加反“会剿”战斗,红四军的全体干部战士十分高兴。
可是今天真的要离开井冈山,大家的心情却有些复杂,脚步似乎也有点沉重。因为他们和这里的山川草木,和这里的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黄洋界、五斗江、七溪岭,他们歼灭过进犯的敌人;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洒下了他们挑粮的汗水。
井冈山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和位置非同寻常,是其他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但是,转移是为了新的战斗,所以,干部、战士们仍然斗志昂扬地出发了。
其实,康克清的心情也是如此。尽管她到井冈山才三个多月,可她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难舍难分。处熟了的房东,看惯了的山林,样样都有感情。但她知道,这是毛委员、朱军长的决策。
她坚信跟着毛委员、朱军长,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数九寒天,朔风凛冽。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拍打着红军指战员们的脸庞。虽然天气条件恶劣,但所有官兵的心里都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他们在山间小径上蜿蜒行进,去迎接新的战斗。
天亮后,康克清才发现,他们的队伍就紧跟在红四军前委和军部的后面。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就在身旁。他们和大家一样,衣服很单薄,脚上也穿着草鞋,和战士们一样爬山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