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3831000000032

第32章 生平

李翱是韩愈的高足弟子,但对佛教的态度大不同于韩愈,他不是激烈地反佛、排佛,而是揉佛入儒,从而形成特有的思想体系。

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年),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6年召为国子博士,兼史馆修撰。由于“翱性刚急,论议无所避,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开,故久次不迁。”直到元和十五年(公元8年才再迁为考功员外郎。但不久又派出为卢州刺史。唐文宗太和初年才(公元87年)又被召进京,拜为谏议大夫。之后又因事降了官阶,先后出为桂州刺史、谭州刺史。晚年官至刑部侍郎、户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卒于任内,终年六十九岁。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日益衰落的时期。他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主张“革去弊事,复高祖太宗之旧制”。他说:“臣以为定祸乱者武功也,能复制度兴太平者文德也。若革去弊事,复高祖太宗之旧制,用忠正而不疑,屏邪佞而不近,改税法而不督钱而纳布帛,绝进献以宽百姓租税之重,厚边兵以息藩戎侵掠之患,数引见待之制官,问以时事以通壅蔽之路。

此六者政之根本,太平之所以兴。”由此可见,他在政治上还是有一定的抱负的。

他的学术思想受韩愈影响很深,同时也接受了佛家的许多观念。

他的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儒、佛两家的思想杂糅在一起。虽然他自称:“择中庸之蹈难兮,虽因顿而不改其所为。心劲直于松柏兮,沦霜雪而不衰。”并说;“嘉山松之苍苍兮,岁苦寒亦淬。吾固乐其贞刚兮,夫何尤乎小异。”好象他所坚持的是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实际却不尽然。他是把《中庸》里面的一番道理和佛教的理论相结合,进而把韩愈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在其三篇《复性书》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他存世的着述有《李文公集》,共十八卷,一百零三篇。还有《补遗》一卷,八篇。它是今人研究李翱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