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选读
3830500000033

第33章 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10)

自然,社会主义社会有它自己的特殊的纪律。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其第一步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则靠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来维持,而且愈往前去就愈要靠这种纪律来维持。”②他坚决强调说,必须竭尽全力来巩固纪律和提高群众的觉悟,指出这是胜利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头等重要的前提。他认为,自觉的纪律和高度的劳动文明是共产主义道德表现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纪律问题是党的教育工作的注意中心。勃列日涅夫在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既对个人和公民权利的全力发展表示关心,同时又对加强社会纪律问题,对全体公民履行他们对社会的义务给予应有的重视正是由于每个公民对自己的义务和对人民利益的负责态度,才为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真正的个人自由打下了唯一可靠的基础。”

(二)苏联教育学对培养自觉纪律和文明行为问题的研究

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社会的纪律,所以必须研究有关苏联学校纪律教育的完全崭新的原理。苏联教育学家深刻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家关于培养学生纪律问题的理论,并揭露了他们的阶级本性。克鲁普斯卡雅指出,资产阶级学校根据自己阶级的任务,过去和现在都不惜一切代价来极力向学生灌输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思想,千方百计压制儿童的意志和主动精神。资产阶级教育学在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流派。一个流派起源于德国反动的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它建立在专制主义的基础上,也就是依靠教师绝对权威的压力来压制儿童“粗野顽皮”的性格,据说这种性格是生来就有的。这种专制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训斥、威胁、监视和各式各样的惩罚,其中还包括体罚。体罚的办法至今还在采用,例如西德和英国的一些学校就是这样。

资产阶级学校培养学生纪律的另一个流派,是根据所谓“自由教育”的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维持儿童纪律的方法必须是为儿童提供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并吸收他们参加有趣的活动(“娱乐教育学”)。这个理论的支持者反对任何强制和惩罚。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五年里,英国、法国和西欧的另一些国家建立的所谓新学校普遍实行自治,这种自治采用的议会主义形式也是这个理论的一种特殊反映。这些学校模仿国家管理的所谓民主形式,选举地方长官和总统等等,就由他们来维持学生当中的必要的秩序。“自由教育”的理论是作为对专制主义和压制儿童意志的一种特殊反抗形式而产生的,它经过多次改头换面,最后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否定在儿童中间保持纪律的必要性,要么把儿童的生活方式安排得使他们从学龄开始就习惯于资产阶级的秩序。

当然,在进步的资产阶级教育学里也有不少关于纪律教育问题的有益的思想,特别是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和另一些教育家发表的思想。但是甚至这些思想也需要批判修改,如果把它们用于苏联学校的话。至于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践,那么,尽管它几次试图研究儿童的意识,并使用人道的施加教育影响方法,但是整个来说,这种教育实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仍然建立在专制主义、经过严厉的纪律处分来压服和惩罚的基础上。这正是克鲁普斯卡雅认为苏联学校的纪律教育必须根据崭新的原理来进行的原因。

按照苏联教育学的解释,纪律是同共产主义建设的目的和任务有关的一种深刻的政治现象。马卡连柯写道:“在我们的社会里,纪律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纪律性、不守纪律的人就是反对社会的人,我们看待这样的人,不仅要从表面行为上着眼,而且要从政治和道德方面着眼。每一个教师对纪律必须持这样的观点。”

在苏联学校里,纪律无论如何不应当仅仅归结为服从和遵守表面上的秩序。马卡连柯写道:“有时候,人们把特别服从的人称为守纪律的人。当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对每个人都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执行上级机关和领导下达的命令和指示,不过,在苏维埃社会里仅仅用所谓的服从来说明一个人是否遵守纪律则是非常不够的我们对每个苏维埃公民所要求的纪律性则要复杂得多。我们要求苏维埃公民不仅懂得为了谁、为什么需要完成某种命令,而且要他们本身积极争取尽可能好地完成命令。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要求每个公民时刻准备完成自己的义务,而不要等待上级的命令和指示,要求他们具有主动的和创造的意志。”②学生的纪律和文明行为的教育工作,正应当根据上述的观点来做。把讲解工作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同组织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同加强教育集体中的事业关系和个人关系结合起来,应当成为这项工作的基础。

这些原理不仅指出了培养学生自觉纪律问题的总方向,而且可以比较具体地确定培养学生的纪律和文明行为这项工作的实质、内容和方法。

(三)学生的自觉纪律和文明行为的实质

纪律和文明行为在《学生守则》中的反映如上所述,学校纪律是学生在形成个性和准备走向生活的过程中道德表现的一个特殊方面。学校纪律的性质,表示要使学生懂得和自觉执行学校制定的准则,包括他们在学习、劳动以及同教师、同学和成人的关系(交往)中所承担的义务。学生执行自己义务的质量,反映在他们对“文明行为”的理解上,就这个意义来说,文明行为(来自拉丁文cultura,表示“耕种”、“加工”)应该理解为学生在掌握学习、劳动和交际的技巧和方法方面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自然,在培养自觉纪律的同时应当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磨炼,把他们的行为提高到完善的地步。

学校纪律的内容,是根据1972年苏联教育部部务委员会通过的就《学生守则》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来确定的。《守则》对一至三年级、四至八年级、九至十(十一)年级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守则》规定了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对待学习方面以及在爱护学校财产、书籍和教具方面的义务。《守则》规定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小组学习、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守则》还专门提到在街上和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

从《守则》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必须相应提高对他们的要求。比如,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守则里有一条说:“必须实现教师和值日生的要求。”这一条对四至八年级学生就是另一个提法:“认真执行教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一切决定,并执行学生自治会的决议。”考虑到九至十(十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发展成熟,所以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更高:“尊重教师的劳动。实现和积极支持教师的要求和学生自治会的决议。”随着学生从一个年龄阶段进入另一个年龄阶段,对他们行为和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也都这样复杂起来和扩大了内容。

《守则》不仅对学生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作了系统的规定,而且被定为培养学生自觉纪律和文明行为的标准文件。那么,这项工作应该怎样进行呢?

(四)培养学生自觉纪律和文明行为的方法原理

培养学生自觉纪律和文明行为的过程的根据,是教育人格化和关于德育一般原理那两讲所谈的那些教育学规律。因此,为了阐明这个过程的方法原理,必须很好地阐述在培养学生的纪律和文明行为方面怎样应用这些规律。

为了培养自觉纪律和文明行为,具有很大意义的是在学校里创造一种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感到他们现有的纪律水平和必要的纪律水平之间的内在矛盾,从而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学校工作的整个形势和整个作风都应当能够促使学生遵守内部规章,并在心理上使他们产生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的念头。乌申斯基在这个方面的观点至今丝毫没有失去意义。他认为,学校培养纪律的方法应该是建立严谨的学习秩序,使儿童的学习达到很高的质量,并巧妙地安排儿童空闲时间,还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善关系。学生常常在内容贫乏和组织得不好的课堂上淘气也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采取表面上执行纪律的措施--训斥或在日志上记下名字,等等。

保持高度的卫生保健文明和学校的内部秩序,对于学生的纪律和行为能够产生有效的影响。马卡连柯曾经专门强调指出,临到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应当把学校内部修理好,保持校内整洁,存衣室相当宽敞,存衣服根本不用排队;从开学的最初几天起,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值日就要安排得非常好,还要仔细考虑好怎样保持课间休息时的秩序和纪律,在户外做些什么样轻松的游戏,以及怎样使教室通风换气,等等。这一切,不仅能使学年一开始就显得隆重和有意义,而且还能对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在学生的意识和感觉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经常保持这样的秩序,会使学生逐渐养成遵守各种规章的习惯。

比较好的学校,在这方面考虑得非常细致。如果走廊太宽,一些班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聚集在那里,就在走廊上摆一些花,不让空出的地方太宽敞,免得学生在那里乱跑和胡闹。在新学年开始后的最初几个月里,对于课间休息时教师和学生的值日安排得特别仔细,为的是加强对秩序的监视和巩固学生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的习惯。

学年开始时做好对学生的讲解工作,并就遵守内部规章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提高他们行为的文明程度具有很大的作用。这项工作的进行方法,是就行为的各个方面举行座谈、班会、少先队集会和共青团会议。这些措施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座谈和会议的选题是否具体,内容是否非常丰富。

当然,有益的做法是就这样一些题目举行座谈和集会,比如,“关于改进学生的纪律和行为”、“关于学生在巩固纪律和文明行为方面的任务”,等等。但是,最好还是就这些题目让学生讨论一些有关的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关于巩固课堂的秩序和纪律的问题”、“顽强刻苦地掌握知识意味着什么”、“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物品和学校的财产”,等等。自然,这种座谈和集会的题目和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所有这些办法--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保持高度的卫生保健文明和学校的秩序,结合对学生的要求来进行的讲解工作的方法,如果是综合使用的,就会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和提高他们文明行为的环境。

然而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教育任务,要求督促学生改进某些方面的行为和纪律。比如,可能学生在课间休息时的纪律不好,经常不遵守生活制度,完成家庭作业不如过去勤奋,等等。这些缺点可能是全校性的,也可能只出现在个别班级里。怎样克服这些缺点呢?

为了改进学生的行为,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教育措施,并在多少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他们的意识、感情、行为和意志施加影响。

比如,学生放学以后向存衣室乱跑,取衣服的时候造成一阵忙乱,这就破坏了秩序。仅仅谈一次话,或者开一次会,就能克服这个缺点吗,当然不能。这里需要采取一整套的教育措施。要向学生提出任务,不许破坏秩序,放学以后要安静地走向存衣室,而且还要提高这方面的要求,以便培养学生加强纪律和提高行为的文明程度的心理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