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苏]教学论理论发展与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选读
3830300000010

第10章 当代教学方法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教学方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发展过程来考察,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科学的发展都给予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个时期的教学方法都在继承前一时期教学理论验证了的和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并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在知识激增,科技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高涨的今天,国外的教学方法也具备了一些新特点。了解和研究这些特点,也可作为改进我国教学方法的借鉴。

(一)现代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总特征

古希腊着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他用“问答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

以后,夸美纽斯主张“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裴斯泰洛齐强调教学必须“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仅是泛泛地增加概念”。赫尔巴特倡导启发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称为启发教学法。

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局限,传统的启发式却很难充分发挥其启发的作用。如苏格拉底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偏垂思辩,忽视社会实践,理论脱离实际。赫尔巴特的启发教学法,后经人发展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的五段教学法。但这种方法具有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把各个阶段当做僵硬不化的教条。

所以,传统的启发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学生获取知识以吸收--消化--储存为主要形式;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养成主动的学习精神。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教育家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力。因此,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发现法、范例教学法、问题--发展性教学法、暗示法、局部探讨法和研究法、无指导教学等等。这些方法被称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根本不同于传统启发式的一些特点。

尽管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出发点不同,形式各异,如发现法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出发,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暗示法则以心理学关于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理论为前提,强调学生愉快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等等。但是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却是相同的。

(1)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

(2)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

(3)学生获取知识以探索--转化--创造为主要形式。

这些特点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创造性智力型人才的要求。

(二)把学生智力的发展放在首位

一般在教学与智力发展问题上有这样几种观点:

(1)教学滞后于智力发展。智力的发展自成系统,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教学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只有在智力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后,教学方可进行。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教学对智力发展的无能论。

(2)教学同步于智力发展。认为教学与智力发展是两个完全重合的同心圆,教学等同于智力发展,或认为人的发展既是成熟过程,又是教学过程。成熟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发展,不依赖教学。而教学要使儿童获得一系列新的认识与活动方式,故教学就是发展。其实,这种看法混淆了教学与发展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客观后果,就是教学只重传播知识,并以此代替了对学生智力的有意识、有步骤的培养和开发。

(3)教学超前于智力发展。教学始终,并且应当走在智力发展之前,以期获得学生智力的最大可能的发展。布鲁纳的发现法及赞科夫的教学方法思想等其实质是与教学超前于智力发展相一致的。

教学超前于智力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教育要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教育先行,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方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传统教学由于把量力性和系统性放在首位,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都要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而这样往往低估了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学超前于智力发展,重视学生通过创造活动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发明创造能力。

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的发展也为教学超前于智力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例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据此理论提出了他的教学与发展的思想,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布鲁纳从其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出发宣称: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育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

教育史上存在过的“形式教育”,这种理论虽极力主张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未能指出发展智力的正确方法。忽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究形式教育失败之根源,不能说不与当时教学理论落后,且当时心理学还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因而对人的智力认识十分肤浅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教学理论关于教学职能等方面研究的扩充,以及现代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构成儿童智力活动的诸因素和智力活动过程的结构等逐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也就有可能用教育、教学的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智力。现在在对待教学超前于智力发展即教学要充分发展学生智力问题上,人们往往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这无疑是正确的。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通过教学方法落实在学生身上。5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一些教学方法、发现法、范例教学法、问题--发展性教学法、暗示法、局部探讨法和研究法等都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为宗旨的。总之,时代的要求和相关基础科学的发展,使得发展学生智力成为现代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三)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表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之上,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注重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不仅如此,教学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虽然都主张过教学方法要以心理学为基础,但未系统地提出并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关于“掌握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就是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极好范例。他分析了学生的能力倾向分布(即学习者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认为占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因此,教师只要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习每一门学科,达到确定的全部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水平。为此,他提出了“掌握学习”这一教学的系统方法。概括地说:

就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的及时的反馈--矫正环节,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时间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完全掌握一个学习单元之后,才继续进行较高级的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赞科夫认为教学要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在小学的普通实践中对于最差的学习提供真正的智力活动,可能性是最小的。补课和布置大量训练性的练习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学业落后的学生,不是较少地,而显然是比其他学生更多地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系统下功夫。

可见,国外的教育家们都比较重视因材施教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那么差异的程度如何呢?这就要首先做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做出结论,从而充分挖掘出他们现有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存在着差异,各自所能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因此,要十分注重对优等生和差生个别辅导。使优等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差生经过努力也能有一定的进步。西方比较流行按程度编班,搞能力分组;苏联,如巴班斯基则认为确应对优等生和差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不要按不同类型固定在某一小组里,更不要在班内按“小组”排座位。

(四)不但重视教师教的方法,而且重视学生学的方法

现代社会生产和科技的日益发展,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已经过时了的获取、处理和利用知识的方式。教学方法已经从吸收--消化--储存式向探索--转化--创造式转变。有人断言,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要学会生存,也就是要学会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重视教师教的方法,而现代教学方法则明确地把师生活动统一起来。巴班斯基说:“教学的本质在于它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体的活动”。

强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当代各种重大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都把“学会学习”作为中心论题。学习理论对教学理论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例如:美国的教育家拉斯卡认为,教学方法存在着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四种基本类型。每一种方法都和学习理论相联系。强化方法和强化学习理论相联系。奥苏伯尔的概念学习主张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于说明呈现法。而众多的、学习的刺激--反应理论则提供了实践方法的解释。还有一些理论如格式塔理论可以作为发现方法的根据。

总之,各种理论学说、流派普遍把着眼点从“重教”转移到“重学”上来。从重知识传授到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现代教学方法理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日益广泛且深入。发现法、探索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法等都充分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另外,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归纳、总结,并以此提出教学方法的尝试,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五)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从50年代起,许多有利的条件被利用起来,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善。其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过去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常规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提高教学效率的要求。教学媒介从主要是语言和文字来传递文化知识,转变为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使用,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命。电视、电子计算机、语言演示室等在国外中小学中已十分普及。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取知识方面把视听结合起来,所达到的记忆量(65%)比单纯的视觉和听觉所达到的记忆量(分别为15%,25%)要高得多。大量难以用常规手段进行的教材,凭借现代化手段,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如核裂变、天体运动等等。另外,程序教学机在学生自学方面,特别是体现对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60年代,有人证明,使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法,可以缩短教学时间的1/2,考试中的错误减少2/3至3/4。又如语言演示室,在外语教学中能显着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力、会话能力和同声翻译能力。

现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一般是常规手段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因为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任务上两者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只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日益突出了。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逾越的障碍,为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开辟了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六)重视教学方法理论的研究

以往教学方法的改革总是零星的、个别的探索。不仅步子小,动作慢,而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其根源就在于教学方法理论的贫乏,致使改革实践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例如:关于“为什么注入式废而不止”的问题。注入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荒谬的“容器”理论。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不了解或误解注入式,简单地认为注入式就是讲授法,废除注入式就是废除讲授法。而以容器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没有改变。

理论的贫乏表现在由于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研究往往是经 验的描述和简单概括,范围十分狭窄,注意力比较集中在方法的分类上。就是在这一问题上也由于争论较多,见解难以统一。苏联有的学者对此发出“教学方法理论危机”的惊呼。

其实,过分迷恋于分类问题,常常使人们不能以整体结构的观点解决理论阅读和实际问题。

近30年来,暗示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的出现,使原有的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论已难以解释和包摄这一系统的新的方法,迫切需要教学方法理论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带来了教学领域的巨大变化。

世界各国的教育家竞相把“三论”这一科学方法论用于教学方法理论的研究,令教学方法理论的面貌为之一新。例如,把现代教学方法看做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系统;与外部发生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外部条件对系统发生影响,系统对外部具有反作用;教学方法系统只有不断接收和消化日益更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新的正确的教学理论与信息,系统才能正确的运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现教育目标。这一用系统论的原理来看待教学方法的观点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同时,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范围也日益广泛,不再拘泥于教学方法的分类法的研究了。教育家们提出教学方法理论要完成下列任务:加强教学方法的教学职能、发展职能和教育职能,保证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的统一;研究培养学生创造性认识活动和自学能力的方法;论证如何选择最优的方法和有效利用方法的标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建立教学方法的科学体系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一些教育家有所突破,如巴班斯基关于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随着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将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