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
3830100000002

第2章 国外学习理论各流派共同关心的问题(2)

(四)重视强化的促进功能

关于强化的含义在当代国外学习理论中虽还未得到认同,但强化的观念却被学习理论广泛重视。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尽管不太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对强化理论的研究却异常重视,关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桑代克在其效果律中认为满意的后果能强化联结。赫尔等人则指出动机的直接满足能加强学习的联结,或加强它的回忆,或既加强了联结又加强了回忆。斯金纳则更是把强化的概念作为其学习理论的核心,对强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强化是增强某种反应概率的手段,视强化为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他指出:“我们在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去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必须强化”。因此,他所提倡的程序教学就明确体现了及时强化的基本原则。当代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十分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布鲁纳承认强化对学习的作用,特别是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但他认为应“大量降低‘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作为学校中学习的因素的重要性”。他指出,外部强化可能使某个特殊行为激发起来,并且可能导致它的重复,但是它对学生们赖以构成有用的世界模式的长远的学习过程,并没有裨益。在折衷主义学习理论中,加涅将学习的最后阶段--反馈视为强化的过程,认为通过反馈阶段的强化能对人已经建立起来的学习动机(期望予以肯定,即“强化过程对人起作用,不是因为实际上提供了报酬,而是因为对报酬的预期被进一步肯定了。”这样可以激发兴奋、欢乐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他看来,表扬、奖励、分数与升学刺激这类因素的强化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搞不好还会产生副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强化影响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身结果的强化。在提出行为后果受到奖赏后会强化行为、受奖行为较之受罚行为被模仿的可能性大、用作强化和处罚的形式要因人而异等思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先行条件的强化作用。班杜拉从观察学习的角度指出:“强化的确在观察学习中起作用,但主要是作为先行条件而不是结果来发挥其影响。对强化的预测是关系到什么东西将受到观察或忽视的因素之一。如果人们知道榜样的某一行动将有效地引起有价值的结果或避开惩罚的后果,人们就会更加注意榜样的这一行为,观察学习因此得到促进”。所以,“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与其等待对榜样的模仿出现后才给予奖赏,不如事先让观察者预测选择榜样的行动会带来益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也重视反省和激励的功能,认为让学习者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得到奖励和褒扬后产生“高峰体验”,并通过种积极情感的强化作用来促进学习者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注重情感对人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

当代国外学习观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人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和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意识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其学习活动离不开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虽然忽视甚至贬低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但桑代克把愉快与痛苦看作发动行为的因素,认为人的积极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化作用。在他的“效果律”(亦称愉快--痛苦原则)中就指出:“当神经系统中刺激与反应发生联结并伴随满意时,联结就得到强化”。当代认知学习理论尽管主要关心的是学习对象的结构、关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然而它并不忽视情感的作用。例如,布鲁纳就谈及学习动机与情感的关系,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有所发现的自信感。

在折衷主义学习理论中,既强调情感是学习的结果,更强调情感是学习的动因。加涅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包括态度,而态度又是“影响(节制)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它含有情感的成分,态度伴随有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中伴随有情感状态的改变。而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认为,人的情感既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又受观察的影响,并且这种情感使人产生联想,进行思维,具有激活、唤醒之功效。他说:“在替代预期学习中,其他人的情感表现引起了观察者的情绪,与这种情绪相联结的事件就变得具有唤起性了。

在情绪上,榜样的情绪表现(这些情绪表现是通过声音的、面部的和姿态的线索传达的)唤醒着观察者。”就当代国外学习理论而言,最强调学习中情感因素的要数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它不仅要求师生间、同学间要有健康积极的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尤其对学习的“高峰体验”之功能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它看来,人处于最欣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即高峰体验时刻)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能“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由于高峰体验能很好地把学习的认识与情感成分结合起来,因此,“一般说来,它们是对学科产生新的兴趣的源泉,是重大的态度与价值变化的刺激物,它们起到了使学校学习变得真正令人兴奋的作用。”

(六)提倡人学习的创造性

当代国外学习理论从人是学习的主体,具有高度的主动性这一基本命题出发,不仅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进行了批评,还对只会机械记忆知识、不善积极思考和创新的学习模式进行了抨击,主张学习者必须带着问题主动地学习,抱着探究的精神,在努力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力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创造性来,即在学习活动中要有针对性地感知事物,有意识地在有一定新意上输入和加工知识,选择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得出、掌握甚至发现对自己或他人来说是新的思想和理论。在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中,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启发性。它强调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和实验为主,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发现学习来帮助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奥苏贝尔虽然对发现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些批评,但却充分肯定发现法有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适合于单门学科以及大年龄人学习新学科的早期阶段,并有利于检查知识。在折衷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按内在逻辑联系来说是一个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而问题解决则是最重要、最高级的学习形式,“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问题解决要求学习者在没有特别帮助的情况下发现较高级的规则。可以推测,他们是用他们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去构造新规则。”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回忆以前学习的规则,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提出各种假设加以验证,当发现一种“适合这个问题解决办法的规则的特殊联合”时,既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学会了新的知识。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观察学习是创造性行为的重要来源之一,学习者不只从一种示范榜样身上学习,他们往往从大量的示范信息上获得不同的东西,经过认知加工,才能产生新的行为。因此,观察学习本身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过程,是学习者根据以前的经验和大量的示范信息重新组合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创造性,强调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进行。马斯洛就认为,教育过程应该关心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这三方面的同时发展,有必要“让人们学会直接地用新鲜的目光检验现实”。当整个教育过程能发挥良好作用时,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地自己发现真理。

(七)主张对学习的积极评价

对学习进行积极的评价是当代国外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积极性集中表现在评价的目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上。当代国外学习观认为,学习评价的目的应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学的条件和活动都应尊重和适应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的特征,而不仅在于分等、筛选和评优;评价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众多领域,而不仅限于对学习者学业知识的考查;在评价的形式上突出自我评价的地位,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在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评价,而不仅由教授者进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的功能上日益多元化、综合化,而不仅出于证明、认可和分等。在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中,布鲁纳、奥苏贝尔对评价的过程及功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例如,布鲁纳将学习一门学科看作包含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而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查阅”,它可以检查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于新任务,概括得是否恰当,或运算是否正确。奥苏贝尔则认为在意义的言语学习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准备状态进行诊断性评价,弄清学生已具有的动机、经验,做到施教更合理、科学。自我评价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得到高度重视。班杜拉认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标准(或经验)、榜样或他人的标准、活动的价值等进行自我评价,并起到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行为的作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于对评价结果的慎重对待,认为学习结束可以用不同的等第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应对获得高(或低)等第的学习活动及其成果(或问题)本身表示由衷的喜悦(或遗憾),而不应该对所给予的等第本身流露好恶。在当代国外学习理论中,对学习评价阐发得最为全面的要数布鲁姆的评价理论,其掌握学习理论的显着特点就在于应用了评价和反馈。布鲁姆认为,应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领域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用以在学习前了解学习者的身心准备状况,把学习者分置在最有益的学习序列中,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做到因材施教;进行形成性评价,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诊断问题,提供信息,改进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终结性评价,以利于确定学习的最终水平,显示鉴定、认可、分等、证明等功能。可见,这种学习观关心的是一种积极、全面的学习评价。

(八)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虽然学习是指个体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个体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人格的过程,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学习离不开人际交往,离不开人际关系。就学生来说,影响学习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学友关系。当代国外学习理论普遍认为,一个人若生活在一个关系融洽、和睦、健康上进的群体中,与他人的交往密切,彼此能相互悦纳、帮助,思想能共鸣,感情能相投,就有利于他的学习,反之就会阻碍他的学习。在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中,布鲁纳就谈到,师生间的密切合作是发现学习的基本前提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做人的模范,他影响着学生知识和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精神面貌的好坏。由于人际关系学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一,因而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说:“在影响注意的各种条件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不管是他们所选择的还是被迫的,都限定了所能学到的行为类型,因为这些行为的类型会被多次地观察”。观察学习者离不开与人的交往,离不开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更是强调人际关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罗杰斯就明确指出:“我知道(而且我会简洁地描述一些证据),这种学习(指自发的、有意义的学习--引者注)的发起,不依赖领导(指教师--引者注)的教学技术,不依赖他在该领域的精博学问,不依赖他的授课计划,不依赖他对视听教具的运用,不依赖众多的书籍,虽然它们当中的每一种都会在此时或彼时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资源受到利用。不,促进意义学习依赖于促进者(指教师引者注)和学习者彼此关系之中的某些态度。”他认为,在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气氛中,人们的态度会从僵化刻板转向灵活变通,生活方式从墨守成规转向富有创新精神。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尤其强调师生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赐予”与“被赐予”的关系或绝对平等的“朋友”关系,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担当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学生的帮手、助手的角色,尽量避免对学生作出强制性的命令、决定,使学生对教师有值得信赖、和蔼可亲之感。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更注重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感情付予。布鲁姆在其掌握学习理论中,则谈到要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学习,需要学生的相互支持和教师相互支持(即学生或教师通过会谈、讨论来研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应互相关心、帮助和合作,都负有支持、关心、分享以及尊重的责任。他还认为:“同伴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态度和学术上的期望有着重大的影响。那些学生所归属的同伴小组对学生的中学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将来的学术抱负都会产生某些影响”。综上所述,当代国外学习理论已日益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并强调创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

当代国外学习观的形成尽管受着历史文化遗传的影响,但更打着当今时代的烙印,其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学习理论发展的趋势。因此,对其认真地加以了解和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对于在新形势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理论体系可能是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