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下)
3802000000001

第1章 朱熹教育论着选读(1)

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日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备性有懈。其何可废。盖卿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

只见觉处。便是接续。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会事物中滚。则此心易得汨没。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得。便可唤转来。贺孙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宣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方子人心不在躯壳裹。如何读得圣人之书。只是杜撰凿空。元与他不相似。个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仔细。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裹。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祖道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为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逐一宽无遗。个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圣贤言语之一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若不晓得。

又且放心。待它意思好时。又将来看。而今却说要虚心。

心如何解虚得。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义刚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道理出。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爱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

则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却一边去看文字。一国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费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叠教意思静了。却去看。祖道学者观书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齐整。只是以纷扰杂乱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养本原。且将已熟底义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后去看书。便自知。只是如此。老苏自述其学为文处有云。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已大异。及其入也。读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此无他于学文上功夫有见处。可取以喻今日读书。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

看得一两段,却且放心胸宽开。不可贪多。又曰。陆子静当有旁人读书之说。亦可且如此。

凡人看文字。初看时心尚要走作。道理尚见得未定。

犹没柰他何。到看得定时。方入规矩。又只是在印板上面说相似。都不活。不活。则受用不得。须是玩味反覆。到得熟后。方始会活。方始会动。方有得受用处。若只恁生记去。这道理使死了。时举不可终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将心驰逐了。亦须空间少顷。养精神。又来看。淳读书间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季札录云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这个却是一身总会处。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人只是一个心做本。须存得在这里。

识得他条理脉络。自有贯通处。赐。季札录云间伊川见人静坐如何便叹其善学曰这却是一个总要处又云大学在明胆德一句当常常提断能如此便有进步处盖其原自此发见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大凡读书。且要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间。而义理自出。某之始学。亦如是尔。更无别法。节学者读书。须要做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一作体察。又云。读一句书。须体察这一句。我将来甚处用得。又云。文字是底固当看。不是底也当看。精底固当看。粗底也当看。震读书须是虚心切已。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已。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已意。少刻都错了。又曰。

虚心切已。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已。自然体认得出。众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人不虚心去看。保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做圣人意思。淳圣贤言语。当虚心看。不可先自立说去撑住。便斜了。不读书者。固不足论。读书者。病又如此。淳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

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书。然后方可决断。泳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盖既不得正理。又枉费心力。不若虚心静看。即涵养究索之功。一举两得之也。时举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必大读书遇难处。且须虚心搜讨意思。有时有思绎底事。

却去无思量处得。敬仲问。如先生所言。推求经义。将来到底还别有见处否。曰。若说如释氏之言有他心通。则无也。但只见得合如此尔。再问。所说寻求义理。仍须虚心观之。不知如何是虚心。曰。须退一步思量。次日。又问退一步思量之旨。曰。从来不曾如此做工夫。后亦自难说。今人观收。

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

且如孟子说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者。等待之谓也。如胶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有来时候。他未来。其心急切。又要进前寻求。却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止进益。大雅某当见人云。大凡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今看来。

是如此。如解说圣经。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已。全然虚心。

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犹更自有牵于旧习。

失点检处。全然把一已私意去看圣贤。如何看得出。贺孙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譬如人欲知一个人是好人。是恶人。且随他去看。随来随去。见他言语动作。便自知他好恶。又曰。只要虚心。又云。濯去旧闻。以来新见。

观书。当平心以观之。大抵看书不可穿凿。看从分明处。不可寻从隐僻处。圣贤之言。多是与人说。若是崎。却教当时人如何晓。节观书。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沈潜反覆。将久息会晓得去。儒用放宽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已观物。

道夫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已见。

读书。须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方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耳。祖道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

以手自指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旧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赤就身上推究。始得。淳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已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谈博为能。所以用道学俗学之别。因提案上药囊起。

曰。如合乐。便要治病。终不成合在此看。如此。于病何补。文字浩瀚。难看。亦难记。将已晓得底礼在身上。却是自家易晓易做底事。鲜经已是不得已。若只就注鲜上说。

将来何济。如书那人一般。书底却识得那人。别人不识。

须因这书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书唤做那人。不得。寓或问读书工夫。曰。这事如今似难说。如世上一等人说道不须就书册上理会。此固是不得。然一向就书册上理会。

不曾体认着自家身已。也不济事。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已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曾如何习。

不亦说乎。曾见得如何是说。须恁地认。始得若只逐段解过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济事。如世上一等说话。谓不消得读书。不消理会。别自有个觉处。有个悟处。这个是不得。若只恁地读书。只恁地理会。又何益。贺孙学须做自家底。着便见切已。今人读书。只要科举用。已及第。则为杂文用。其高者。则为古人用。皆做外面看。淳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遂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雉玩索穷究。不可一废。升卿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和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

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护孙凡看文字。专看细密处。而遗却缓急之间者。固不可。专看缓急之间。而遗却细密者。亦不可。今日之看。

所以为他日之用。须思量所以盾者何为。非只是空就言语上理会得多而已也。譬如拭桌子。只拭中心。亦不可。便拭四弦。亦不可。须是切已用功。使将来自得之于心。则视言语诚如糟粕。然今不可便视为糟粕也。但当自期向到彼田地尔。方学者所有闻。须便行。始得。若得一书。须便读便思便行。岂可又安排停待而后下手。且如得一片纸。便来一片纸上道理行之。可也。护孙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而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可蒙真理会得底。便道真理会得。真理会不得底。便道真理会不得。真理会得底固不可忘。真理会不得底。须看那处有碍。须记那紧要处。常勿忘。所谓智者利仁。方其求时。心固在此。不求时。心说在此。淳学得此事了。不可自以为了。恐怠意生。如读得此书。须终身记之。寿晶读书推类反求。固不害为切已。便却又添了一重事。

不苦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不须如此费力也。

学者量会文义。只是要先理会难底。遂至于易者亦不能晓。学记曰善差别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所谓攻瑕。则坚者瑕。攻坚。则瑕者坚。不知道理好处又却多在平易处。

只看自家底。不是自家底。枉了思量。焘凡读书。且须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方子看书不由直路。只管枝蔓。便于本意不亲切。浮看文字不可相妨。须各自逐一着地头看他指意。若牵窒着。则件件相碍矣。端蒙看文字。且逐条看。各是一事。不相牵合。

读书要周遍平正。护孙看文字不可落于偏僻。须是周匝。看得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又云。某解语孟。训诂皆存。学者观书。不可只看紧要处。闻慢处要都周匝。今说求放心。未门其它。只此便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志。切问的思。方是读书。却说仁在其中。

盖此便是求为也。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里元有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开。不是浑沦物。硬去凿。不可先立说。牵古人意来凑。如逆诈亿不信与先觉之辨。逆诈。是那人不曾诈我。先去揣摩道。那人必是诈我。亿不信。是那人未有不信意。便道那人必是不信。先觉。则分明见得那人已诈我。不信我。如高祖知人善任使。是分明见其才耳。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到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所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直到这个田地。方是。语云。

执德不弘。易云。宽以居之。圣人多说个广大宽洪之意。

学者要须体之。广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

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如程先生解直方大。乃引孟子。虽是程先生言。毕竟迫切。节看文字先有意见。恐只是私意。谓如粗厉者观书。必以勇果强毅为主。柔善有观书。必以慈祥宽厚为主。书中何所不有。人杰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当于理则是。背于理则非。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广学者不可用已意迁就圣贤之言。德明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中以已意料度。谓必是如此。扬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得是处。方可信。须沈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谦大凡读书。不要般涉。但温寻旧底不妨。不可将新底来搅。道夫文字不可硬说。但当习熟。渐渐分明。

凡看圣贤言语。不要迫得太紧。振大凡看文字要急迫不得。有疑处。且渐渐思量。若一下便要理会得也。无此理。广看文字。须是退步看。方可见得。若一向近前迫看。

反为所遮蔽。转不见矣。力行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大概病在执着。不步放下。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横渠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说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得新意来。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莹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

到理会不得处。便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仍且只就本文看之。伯羽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它思索。求所疑。近方见得。读书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熟读后。自有室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今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又曰。这般也有时候。旧日看论语。合下便有疑。盖自有一样事。被诸先生说成数样。所以便着疑。今却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少间或有说不通处。自见得疑。只是今未可先去疑着。贺孙看文字。且自用工夫。先已切至。方可举所疑。与朋友讲论。假无朋友。久之自能自见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此所谓何天之衢亨也。盖蓄极则通。须是蓄之极。则通。莹。人杰录云读书须是先看一件了然后再看一件若是蓄积处多忽然爆开来时自然所得者铁易所谓何天之衢亨是也。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道夫问。看理多有疑处。如百氏之言。或疑其为非。又疑其为是。当如何断之。曰。不可强断。姑置之可也。人杰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已之可疑。试以诘难它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必大因求讲学言论传之。答曰。圣贤之言。明如日月。又曰。人有欲速之病。旧当与一人读诗集。每略过题一行。

不看题目。却成甚读诗也。又当见袭实之轿中只着一册文字看。此其专静也。且云。寻常出外。轿中着三四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