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洛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3801300000033

第33章 《宋元学案·龟山学案》选读(1)

龟山学案

祖望谨案。明道喜龟山。伊川喜上蔡。盖其气象相似也。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南轩东莱。

皆其所自出。然龟山之夹杂异学。亦不下于上蔡。述龟山学案。

梓材案是卷学案。虑氏所藏原底已佚。而黄本有之。

亦谢山修补本也。

二程门人(胡周再传文靖杨龟山先生时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熙宁九年进士。调官不赴。以师礼见明道于颍昌。明道喜甚。每言杨君会得最容易。其归也。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明道没。又见伊川洛。

先生年已四十。事伊川愈恭。一日。伊川偶瞑坐。先生与游定夫侍立不去。伊川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横渠着西铭。先生疑其近于兼爱。与伊川辩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由是浸淫经书。推广师说。始解褐徐州司法。数转知浏阳县。安抚张舜民礼之。不以属吏待。

而漕使胡师文恶而劾之。舜民入长谏垣笃之。除荆南教授。改如余杭县。简易不为烦苛。远近悦服。蔡京方贵盛。葬母余杭。以日者言欲浚湖。先生格之。改知箫山。

邑人重其名。多书像事之。提点明道国宁二观。宣和四年年七十。罢祠禄。贫甚。郭慎求在朝。问其所欲先生曰。

求一管库。以为贫。差临常州市易务。先生曰。市易事。

吾素不以为然。可就乎。有鼓山张者。为蔡京塾客。一日。令诸生皆走。诸生日。先生长者。寻常令某等缓步。

若疾行。非所闻命日。天下事。被汝翁已壤。旦晚贼发。

先及汝家。苟能善走。或可逃死。诸生以张为心疾。告京。京然曰。此非汝曹所敌知。出而问计曰。唯有收拾人才为第一。京问其入。遂以先生对。会传国华使高鹿王问龟山先生今在何处。国华还以闻。召为秘书良。除英殿说书。先生言近日除租税。而广济军以放税降官。是诏令为虚文耳。安土之民。不被惠泽。而流亡为盗者。独免租税。百姓何惮而不为盗。嘉佑通商。榷茶之法。公私两便。今茶租如故。而榷法愈急。宜少宽之。诸犯榷货。不得根究来历。今茶法独许根究追呼蔓延。钎狴充斥。宜即革之。东南州县。均敷监钞迫于殿最。计口而授。人何以堪。发运司宜给采本。以复转搬之旧。和预买宜损其数。

而买支所卖之直。燕云之军。宜退守内郡。以省运输之劳。燕云之地。宜募边民为弓箭手。使习骑射。以杀常胜军之势。卫士。天子爪牙。而分为二三。宜循其旧。不可增损。凡十余事。执政不能用。而过事告急。则又言今日所急者。莫大于收人心。军兴以来。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北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宿奸巨猾。借应奉之名。豪夺民则。天下箦愤。郁而不得发者几二十年。欲致人和。去此三者。钦宗嗣立。先生专对。曰。君臣一体。上皇痛自引咎。至托以倦勤避位。而宰执叙迁。安受不辞。此何理也。城下之盟。辱亦甚。主辱臣死。大臣宜任其责。而皆为窜亡自全之计。陛下孤立。非有刑章。不忠何戒。童贯为三路总帅丧师而归。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效尤相继。大河不守敌人奄至城下。而朝廷不知。帅臣失职。夫甚于此。阉人握兵二十余年。覆车杀将。驯至今日。此闻防城仍用阉人覆车之输不可复尔。疏上。除右谏谁大夫兼侍讲。敌兵初退。义割三镇以讲和。先生极言其不可。李忠定纲罢。太学生伏阙上书。留忠定兴种忠谿师道。军民集者数万。朝廷尤其致乱。先生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国家。非有他意。但择其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先生兼国子祭酒。上言蔡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圆身利。

故推崇安石。加以王爵。配享孔子朝廷。然致今日之祸者。宝安石有以启之也。谨按安石昔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败坏其心术者。不可缕数。姑即一二事明之。昔神宗皇帝称美汉文罢露醕之费。安石乃言陛下若能以尧舜之道治天下。虽竭天下以自奉。不为过也。夫尧舜茅茨土醖。

其称禹曰克俭于家。则竭天下者。必非尧舜之道。仅王铺三公共汽领鹰奉司。为享上。宝安石自奉之说。有以倡之也。其释凫翳之末章。则曰以道守成者。役使群众。泰而不为骄。宰制万物。费而不为侈。诗之所言。止谓能持盈,则神祗祖考安乐之。无后难耳。而安石独为异说。后蔡京辈争以奢僭相高。轻费妄用。以导人主。宝安石此说有以倡之也。伏望追夺王爵。明诏中外。斥配享之像使邪说淫辞。不为学者之惑。于是降安石于从祀。毁三经板。

然王氏之学。士子皆之以取科第者业数十年。不复知其非。忽闻以为邪说。相兴聚醘。先生亦谨避之。耿南仲言或者以王氏学不可用。陛下观祖宗时道德之学。人才兵力财用。能如熙岂时乎。安可轻信一人之言以变之。批答前日指挥。更不施行。孙觌言先生曩兴蔡京诸子游。今众义攻京。而进曰慎毋攻居安。居安者。就长子攸之字也。先生遂罢。以微猷阁直学士提举西京崇福宫。高祖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者。以君德在是故也。除兼侍讲。连章丐外。以龙图阁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寻致仕。绍兴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卒。年八十三。给事中朱震上言先生尝率痒诬谤。以明宣仁圣烈之功。雪冤抑。以复昭慈醩之位。排邪说。以正天下学术之谬。为之请恤。

诏文靖。学者稃龟山先生。所着有三经羲辩等书。

(云濠案明林熙春刊定龟山集四十二卷。)子迪。

百家谨案。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倡天下。

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杨尹谢吕其最也。愿诸子各有所传。而独龟山之后。三传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衣被天下。则大程道南目送之语。不可谓非前识也。

语录。

或曰。以术行道而心正。如何。曰谓之君子。岂有心不正者。当论其所行之是否尔。且以术行道。未免枉已。

兴其自枉不若不得行之愈也。

人臣之事君。岂可佐以刑名之说。如此是使人主失仁心也。人主无仁心。则不足以得人。故人臣能使其君视民如伤则王道行矣。

梓材谨案。原本此下有一条。移入荆公新学略。

理财作人两事。其说非不善。然世儒所谓理财者。务为聚敛。而所谓作人者。起其奔竞好进之心而已。易之言理财诗之言作人。似不如此。

梓材谨案。此下有一条。移为附录。

物有圭角。多刺人眼目。亦易玷阙。故君子处世。当浑然天成。则人不厌弃矣。

沟洫之量。不可以容江河。江河之量。不可以容沧海。有所局故也。若君子则以天地为量。何所不容。有能捐一金而不顾者。厌必能捐十金。能捐十金而不顾者。未必能捐百金。此由所见之熟与不熟。非能真知其义之当与否也。若得其义矣。虽一分不妄予。亦不妄取。

知合内外之道。则颜子禹稷之所同可见。盖自诚意正心推之。至于可以平天下。此内外之道所以合也。故观其诚意正心。则知天下由是而平。观其天下平。则知非意诚心正不能也。兹乃禹稷颜回之所以同也。

梓材谨案。此天下有二条。其一为李似祖曹令德二先生立传于后。其一移为郑季常先生附录。

易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夫画其诚心而夫杀伪焉。所谓直也。若施之于事。则厚薄隆弑。一定而不可易。为有方矣。敬兴义本无二。所主者敬。而义则自此出焉。故有内外之辩。其实义亦敬也。故孟子之言义。曰行吾敬而已。毋意云者。谓无私意尔。若诚意则不可无也。

问操则存如何。曰古之学者。视听言动。无非礼。所以操心也。至于无故不丑琴瑟。行则闻佩玉。登车则闻和鸾。盖皆欲收其放心。不使惰慢邪僻之气。得而入焉。故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夫博弈。非君子所为。而云尔者。以是可以收其放心尔。说经义。至不可践履处。便非经义。若圣人之言。岂有人做不得处。学者所以不免求之释老。为其有高明处。如六经中自有妙理。却不深思。只于平易中认了。曾不知圣人将妙理只于寻常事说了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只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尧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兴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梓材谨案。此下一条。移入刘李诸儒为翟先生霖别立一传。

人各有胜心。胜心去画。而惟天理之循。则机巧变诈不作。若怀其胜心。施之于事。必于一己之是非为正。其闲不能无窒碍处。又固执之以不移。此机巧变诈之所由生也。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只是事事循天理而已。循天理。则于事无固必。无固必。则计较无所用。

孔子曰。自古皆有融死。民无信不立。今天下上自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事。而未有以救之。只此风俗。怎抵当他。

谓学校以分数多少。校士人文章。使之胸中日夕只在利害上。如此作人要何用。

朝廷作事。若要上下小大。同心同德。须是道理明。

盖天下只是一理。故其所为必同。若用智谋。则人人出其私意。私意万人万样。安得同。因举旧记正叔先生之语云。公则一。私则万殊。人心不同犹面。其蔽于私乎。

问易有太极。莫便是道之所谓中否。曰然。若是则本无定位。当处即是太极邪。曰然。两义四象八卦如何自此生。曰。既有太极。便有上下。有上下。便有左右前后。

有左右前后四方。便有四维。皆自然。之理也。

洲答万公择日。统三百八十四爻之阴阳。即为两义。统六十四卦之纯阳纯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即为四象。四象之分布。即为八卦。故两义四象八卦。生则俱生。无有次第。

学者若不以敬为事。便无用心处。致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

大抵人能住得。然后可以有为才智之士。非有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