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彦宏·百度在试错中前行
3791800000006

第6章 百度:李彦宏终生不悔的选择(2)

1991年,大学毕业生还是实行分配政策,因为抱定了出国的决心,李彦宏就在北京随便找了一份广告市场调研的工作,一面挣点生活费养活自己,一面耐心地等录取通知书。他知道自己一定是要出国的,所以进公司的时候,他就和公司说清楚了:“我要出国,做不了很长时间。”

1991年秋,李彦宏终于等到了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计算机专业,有奖学金。捏着录取通知书的李彦宏没敢高兴太早,他又去签证,这次终于过了。

留学美国的苦与乐

布法罗大学靠近与加拿大接壤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受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影响,一年中有6个月都下着雪,而且下得很厚。

布法罗的冰天雪地,一下把信心十足、满怀激情的李彦宏“冷却”了。进入学校后,他遭遇了从没想象到的难题和挑战。

第一件没有想到的事,是他发现美国学生的思维十分敏捷,极富创造性,在他们面前,一向聪明自负的自己显得很傻很笨。

刚去的时候,因为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加上专业基础薄弱,他在功课上显得十分吃力,他在与教授、同学谈论问题时,往往跟不上大家的思路。一个程序,人家两三个小时就做完了,他五六个小时过去了还不知道从哪儿入手。这使他的自信心遭到极大的挑战。

第二件没有想到的事,是李彦宏忽然发现自己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北大的时候,那种感觉真像是在象牙塔里,每天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学习之外的事情一概不管,既没有交房租,续水费、电费的事,也不用想着要买菜做饭。而在布法罗,这一切都要自己去做。

刚去布法罗时,李彦宏是和别的学生合租一栋外表陈旧、设施落后的别墅,电费、水费、取暖费由大家平摊,厨房、卫生间是公用的,电话也是公用的。每个月到交电话费时,都要拿着电话单让大家打勾,分清哪个电话是谁打的,打了多少钱,然后各自交清。

由于是公用厨房,李彦宏每次上课回来,厨房里通常都有人在做饭,他只好饿着肚子等别人做完了再去做。一个人做饭很没有意思,也就随便地应付着吃。最让李彦宏头疼的是打扫卫生的事。在别墅里,大家排了一个轮流打扫卫生的值日表,从小就没有干惯家务活的李彦宏经常忘了打扫卫生,因此屡遭室友直言相告,“李,房间里太乱了,你一定是忘了打扫卫生。”有时他还被指责房间的温度过高,因为电费是平摊的。

第三件没有想到的事,是布法罗寒冷的天气给交通带来的困难。由于一年中几乎有半年时间都是冰天雪地。因而,在这里,交通出行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李彦宏的住处离校园较远。最初,李彦宏是赶乘巴士往返于学校和宿舍间。从学校走到公交站点需要七八分钟,遇到下雪天会走得很慢。而李彦宏常常会在学校机房里待很长时间,很多时候会误了点,错过最后一班巴士。那样就只好待在学校的机房里过夜。这样的次数多了,李彦宏也感到很不方便。于是他就决定买一辆车。

靠省下来的奖学金加上跟导师做课题获得的一些经费,李彦宏花1000美元买了一辆丰田二手车。有了车子,李彦宏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不过校园里的停车场最晚到凌晨两点就要清场,这是李彦宏能待在学校的最晚时间。雪很深,冰很厚,每一次启动车子,没有10分钟的清扫和预热时间,汽车是根本开不动的。寒夜里,车在抖人也在抖,窗外弥漫的风雪,成了李彦宏对那段生活的典型记忆。

第四件没有想到的事,是留学期间,李彦宏竟然落下了“鸡过敏”的怪癖:凡是鸡肉类,一律不吃。

因为是自己做饭,有了车后,就驾车去超市购买食品,每次一买就是一个星期的。为了省钱,更为了省事、省时间,也为了确保营养,李彦宏经常一次买很多鸡翅、鸡块。买回来后,就放在电饭锅里用文火煨好。有时候做试验回到宿舍已经是下半夜,他直接从锅里舀一些出来吃,这样做一次能吃好多天。一个冬天下来,李彦宏不知道啃了多少鸡翅、鸡块,直到后来,闻到鸡肉的气味他就忍不住想吐。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彦宏几乎是不会再吃鸡了。

定位:做自己喜欢做和擅长做的事

西点军校将军戴维·格立森说:“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所拥有的将梦想转化为全部价值的献身热情,以此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

放弃博士学位,投身实业

困难毕竟是暂时的,所有的一切不适应很快就过去,苦难换回的是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李彦宏很快就适应了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

5~8月是布法罗大学的暑假。

1993年暑假,临近毕业的李彦宏觉得待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意思,便决定去公司应聘,寻找实习的机会。他在网上投了简历,很快,就被一家叫Matsushaita的公司录用。

这家公司给李彦宏开出的实习报酬是每小时25美元,这样的待遇,在留学生中算是非常高的了。有趣的是,李彦宏以为录用他的这家公司只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当室友问他录用他的到底是哪家公司时,李彦宏还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是“一家叫Matsushita的小公司,名字怪怪的”。室友听后羡慕不已地惊呼道,“这还是小公司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

在松下公司实习期间,李彦宏提出一种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视。当他必须结束暑期实习回到学校的时候,松下竟然打破常规,继续聘用他做兼职,并鼓励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写出来发表。

李彦宏后来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这个研究成果的时候,得到国际OCR学术领域一位“泰山北斗”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这一成果顺利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

求学期间就能写出这样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李彦宏的导师认定他拿到博士学位已经只是时间问题。李彦宏的学术之路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不过,在松下实习期间,李彦宏发现,在学校搞科研和在企业搞科研不同,学校的学术氛围太浓,在学校里研究的东西带有浓厚的实验室色彩,往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能转成现实产品,很多科研成果仅仅只是被束之高阁的实验报告。而企业的研究往往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并且和商业利益直接挂钩。

两者相比,李彦宏觉得企业的挑战性更强些,他决定选择做这种挑战性强的工作。

1994年,李彦宏顺利拿到了布法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毕业文凭。与此同时,他也通过了该校的博士资格考试。

然而,李彦宏却在一片反对声中放弃博士学位的入学资格,转而闯荡工业界,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同市场需求相结合。李彦宏这样做的理由是:“我更希望我做的东西能够被很多人使用,而不喜欢去研究一个别人已经研究了10年的命题。”同时,在美国已经上了三年学的李彦宏了解到,硅谷做事的风格,从来都是不看学历的,硅谷信奉的是“拿来主义”,只要是好的东西,他们都会不拘一格地加以引进。在那里,公司会聘用一些根本没有在美国留过学的中国人做工程师。李彦宏觉得在互联网行业,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实际能力,而不能只看文凭。

放弃博士学位当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李彦宏知道,他将来未必就在美国发展。如果回国发展,国内还是很看重文凭的,文凭和毕业院校将会决定你在一个单位里的地位和薪金待遇。

况且,李彦宏曾经实习过的日本松下公司非常看好他,他相信,在他博士毕业后,这家公司一定会高薪聘请他。

至今,李彦宏依然觉得当时的选择非常正确。“如果那时不走,可能就晚了。”

邂逅人生三大高人

说起来,李彦宏真是幸运。在美国留学期间,李彦宏有幸遇到了影响他人生发展的“三大高人”。

第一位就是他的导师。李彦宏的导师很看重他在本科所学的专业,更看重他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搜索两者相结合的领悟。因此,李彦宏一进他的项目组,他就直接告诉李彦宏,要他跟踪信息检索方面的最新技术,以便将来运用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因此,在1992~1994年这段时期,李彦宏在导师的指导下,一直在跟踪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或信息检索技术,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李彦宏的导师不光在学术问题上指导他,在他毕业后的去向问题第上,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当他得知李彦宏准备放弃攻读博士学位而投身工业界时,他告诉李彦宏:“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工业界的事,你也没有必要读博士了。”

李彦宏遇到的第二位“高人”是他在位于华尔街的道·琼斯公司的子公司工作时的老板。

在华尔街工作的这家公司的老板是耶鲁大学的博士,他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对李彦宏的才华非常赏识。李彦宏在他的章回体小说《硅谷商战》的序言中曾提到,正是与这家公司的老板产生的“相见恨晚”的感觉,促使他最后下了放弃博士学位的决心。

在华尔街这家公司,李彦宏首次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章百度:李彦宏终生不悔的选择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提出通过分析链接网站的多少来评价被链接的网站质量,即超链分析,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他的这项技术,是新一代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现在已为世界各大搜索引擎公司普遍采用。这个技术的发明,让硕士毕业不久的李彦宏跻身于全球最顶尖的搜索引擎工程师行列。并且,这项技术将他引向了后来被他看好的硅谷。

1997年夏天,李彦宏在加拿大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将他做好的搜索引擎演示版向来自微软、Infoseek等公司的互联网专家们演示,以证实超链分析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李彦宏的演示引起了这些硅谷电脑专家们的极大兴趣,这些硅谷的“怪才”们纷纷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小伙子非常厉害,他做的系统不但带有极强的指向性,而且自动摒弃了垃圾网页,提高了寻找有效网页的速度和准确度。而在当时,还没有哪家公司的搜索引擎的技术能有这样的功能。

还没有等到会议结束,就有许多公司向李彦宏伸出了橄榄枝。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李彦宏邂逅了他人生中的第三大高人-位于硅谷的Infoseek公司的CTO(首席技术官)威廉·张(张以纬)。

威廉·张出生在中国台湾,是加州华人,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系,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是全球最为顶尖的搜索引擎技术专家之一,为Infoseek公司开发了获得巨大成功的基于自然语言的搜索引擎。当时,威廉·张刚被提拔为公司的CTO,他需要找一个人接替他原来的位置,这个人必须能够理解搜索引擎到底是怎么回事。听了李彦宏对搜索技术的讲解,威廉·张立刻感觉到李彦宏正是他要找的人。于是他找到李彦宏,对他说:“我知道你是技术工程师,对于工程师来说,除了技术创新,最有成就感的东西是能够让千百万人使用它。

但你现在的公司是没有能力实现它的,如果你到Infoseek的话,你做的东西就会有近千万的人在用。”

李彦宏很快做出决定去硅谷着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公司工作,他感到在那里他的技术能够有用武之地。事实上确实如此,在Infoseek公司,李彦宏的技术得到极大的认可,他在公司里也获得应有的尊重。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此之前尽管李彦宏一直在研究搜索技术,但毕竟和工业界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实用的搜索引擎系统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他也不是很清楚。他到Infoseek公司后,经常和威廉·张在一起谈论技术方面的问题。

而威廉·张像传授武功秘籍一般,给李彦宏讲解搜索技术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难题的一些小技巧,同时威廉·张也把负责各个模块的很优秀的工程师叫过来给李彦宏讲细节。在他看来,李彦宏是唯一一个能够了解所有模块的人。李彦宏一直想做“大家需要的东西”,在Infoseek公司轻松的工作氛围下,李彦宏的工作潜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很快,他被升任为Infoseek公司的技术总监。

说起来,李彦宏和威廉·张还真是有不解之缘,2000年1月,百度成立,李彦宏就聘请威廉·张担任百度的顾问。时隔6年后,2006年12月,李彦宏正式说服威廉·张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威廉·张也答应来中国帮助李彦宏一起发展百度。这次,是李彦宏将威廉·张“挖”到百度。

《硅谷商战》中的商业思维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旧金山市和圣何塞市之间一块30英里长、10英里宽的狭长地带。此地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的一片海洋,为山海所环绕。这是一个真正的谷,是一个高科技之谷。那里有英特尔、太阳、网景、微软、雅虎等IT界巨头,有将近上千家VC投资商,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

1997年夏天,李彦宏正式离开工作了三年半的那家金融信息公司,来到他向往已久的美国高科技地带-硅谷。一年后,置身于硅谷商战中的李彦宏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创作冲动,创作了以他在硅谷工作和生活为蓝本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硅谷商战》。

这本书的重点是硅谷,但李彦宏早在华尔街工作时便已经做了大量素材的积累。在华尔街工作时,李彦宏每天都跟那些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分析思考手中更新的金融信息资料,加上他对IT行业特别有兴趣,每天都会读很多关于IT公司的消息,也常常跟同事们讨论业界发生的大事,讨论纳斯达克股票的升涨。这段经历为他撰写本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他在给《华尔街日报》做网站时,翻看《华尔街日报》更成为他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份报纸上,他经常看到一些鲜活的商战故事,比如:微软如何跳出来公然反叛IBM,又如何以软件教父的身份对抗SUN、网景……一个个以小博大、以大吞小的商战故事,使他越来越感到:“技术本身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决胜千里的关键,要允许失败,让好主意有条件孵化,要容忍有创造性的混乱,要有福同享。”可以说,正是在华尔街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孵化了《硅谷商战》的构想,而到硅谷工作后,诸如此类的感受在李彦宏的脑海中越来越明晰。

“为什么这一切都发生在硅谷或是与硅谷紧密相关的人和公司身上?为什么这么多的精英,包括很多华人精英聚集在这块土地上?为什么知识经济的端倪首先通过硅谷显现出来?为什么硅谷的商业竞争代表了新的竞争规则?为什么一个个20出头的黄毛小子可以在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工作经验、没有人际关系的情况下,几年之内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十亿万富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