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彦宏·百度在试错中前行
3791800000019

第19章 网罗人才:寻找优秀人才加盟(3)

hao123不仅给百度带来的流量增长迅速,其自身的流量也在节节攀升,两年来竟然增长了近10倍。更让人吃惊的是,每天竟然有几万人在百度上搜索“hao123”。开始李彦宏想这也许是用户的习惯而已,时间久了这种现象一定会发生变化。

谁知,这种现象在两年的时间里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步增加。

这让李彦宏开始重新思考起这个问题:与其让用户在百度上搜索hao123,不如将hao123设置在百度首页,这样,既方便用户使用,也能够让用户清楚,hao123其实是百度旗下的产品,这对提高两个网址的流量都有利。

不过,李彦宏并没有草率做出决定,他首先让负责产品的陈林做了一次深入用户的调研。通过一系列前期数据分析工作,陈林拿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调研结果-“在中国,设hao123为首页的人,要多于设百度为首页的人!”面对调查结果,李彦宏一下子意识到,在中国,初级网民的人数居多,且还在快速增长,网址站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些数据很好地表达了用户对hao123的真实态度。

看来,我们以前的做法都太想当然了。”在2008年初例行的产品委员会的讨论上,李彦宏严肃地向大家提了这个他观察了很久的“课题”。“你们看,数据不断在告诉我们,很多人就是喜欢上hao123!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顺应民意,让百度给hao123带去流量!”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这听起来像是倒退的路子,才是最合理的逻辑啊。

2008年6月,hao123出现在了百度首页。上线一个月,大家迫不及待地看结果,在当时的同处百度首页链接位的8个产品里,hao123的点击量迅速蹿升到了三甲之列,这说明用户的需求被大大地满足了。而百度首页有了hao123以后,大家发现,设百度为首页的数量也快速增长起来。

事实上,不仅是hao123,所有能上百度首页的产品,都首先必须经过用户调查,证明它具备了上首页的“群众基础”和价值,才能设置在首页上。

“在百度,我们鼓励不断研究用户需要、不断揣摩市场方向的创新,这是百度一直严格遵循的一个创新原则,也是百度很多搜索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推出半年、一年的时间内,就进入产业前两名、甚至第一名的原因。”李彦宏公开表示,技术只有满足需求才有价值。

李彦宏不仅关注创新,更关注创新的“效果”,这是他对百度产品的要求,同时也是他对百度员工的要求。效果才是硬道理,对李彦宏关注效果的理念,百度的一位技术人员这样解释:“搜索引擎技术创新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用脱离实际需要的方式来做,恐怕发展不了这么快。要大家创造性地发挥,就是要在效果上追求更加满足用户需求。”

永远找最优秀的人才

心诚则灵,从百度最初的发展到上市,每一个关键的时刻,李彦宏总是能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加盟。即便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元老级员工相继离职,李彦宏寻找人才的原则依然不变,只找最优秀、最合适的人才,标准绝不降低。

百度七剑客

2000年1月3日,在北大资源宾馆1414房间,百度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全体员工会议。这次会议的参加者共有7人:李彦宏、徐勇、刘建国、崔珊珊、郭眈、雷鸣、王啸。这7人,是百度的创业元老,后来被称为百度“七剑客”。这次会议商讨的重点,是搜索引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架构问题。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会议之后,他们已经不经意地走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征程。

如今,这些人都因各种原因先后离开了百度,百度当初的“七剑客”只剩下李彦宏一人。但他们当初的加入可以说给了李彦宏很大的信心,也给了李彦宏的事业以极大的帮助。和他们一起,李彦宏开始了他的百度之路,百度也从此踏上了不断发展之路。

百度上市后,他们都拿到了数量不等的百度期权。

现在,我们来看看李彦宏创建百度之初招募人才的情况,以及百度“七剑客”中的四位学生。

1999年圣诞节,李彦宏在美国成功融得第一笔风险投资后,便坐上从纽约飞往北京的航班,开始苦苦寻求贤能与其共创天下。

12月26日,就在回国的第二天,李彦宏顾不上休息,就在北大和清华的BBS上发布了招聘软件工程师的帖子。

北京的冬天很冷,这一天,尽管寒风刺骨,但依然挡不住学生们的热情。帖子发出的当天,就有很多学生前来应聘。此中便有郭眈、崔姗姗、雷鸣和王啸。当时他们都是即将毕业或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不仅专业技能过硬,而且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郭眈当时是在北京交通大学读博士三年级。他后来说:做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产品出来,感觉很酷,自己会很有成就感。加入百度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研发工作。大概过了一个星期左右,郭眈就动手写百度搜索引擎的第一行代码,这是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他干起来也特别卖劲。

崔姗姗当时正在中科院读研究生。她骑着自行车,匆匆赶来面试。据崔姗姗说,当时李彦宏穿一件白色衬衫,显得英气逼人,干劲十足。崔姗姗表示,因为她还有半年才毕业,她想先在百度做实习生。

不过,崔珊珊没想到繁忙的工作使她这位“实习生”倒把学业放在其次。在百度,她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忙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才抽空回实验室去做论文的收尾工作。这样,本不打算在这里久留的她,在7月份毕业时顺理成章转为了这个小公司的正式员工。再后来,她成了百度的高级技术总监,与郭眈等共同组成了百度坚实的技术后盾。

雷鸣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2000年正好毕业。他在学校里就小有名气,参加过刘建国的天网搜索引擎研究项目,攻读硕士的研究方向就是搜索引擎。对李彦宏而言,雷鸣是搜索引擎的天才。雷鸣加盟后,李彦宏任命他为百度首席架构师兼总裁助理。

2002年3月,百度启动“闪电计划”,雷鸣被任命为技术攻关小组组长。但随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雷鸣拿到了斯坦福大学MBA的“offer”,因此离开了百度。

王啸1993年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2000年北京邮电大60学研究生毕业。

2000年1月作为百度最早的工程师加入百度,开始与百度一同成长,历经工程师、技术经理、产品经理、企业软件运营总监、客户端软件部总监,见证了百度从初创到上市的全过程。

徐勇:百度第一个创业伙伴

徐勇是百度最初的创始人之一。提起徐勇,不得不提李彦宏的妻子马东敏,因为李彦宏和徐勇的结识正是源于马东敏。马东敏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5年与李彦宏认识时,她正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7年,李彦宏通过马东敏结识徐勇,因为他们同在一家生物公司做销售。徐勇虽是生物学博士后,但对互联网很感兴趣,对硅谷整个机制也很感兴趣。

1998年李彦宏出版《硅谷商战》后,徐勇就经常和李彦宏聊硅谷和互联网。徐勇组织拍摄纪录片《走进硅谷》,通过这个纪录片他结识了很多投资人,这让李彦宏感受到了徐勇的活动能力。

1999年10月,一心准备回国创业的李彦宏开始起草商业计划书,寻找创业伙伴。按照硅谷创业团队的一般模式,李彦宏是搞技术的,对于市场运作、销售等方面并不在行,所以他需要寻找一个在开拓市场方面能力比较强的人合作。最初李彦宏找了几个伙伴,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商业计划书的创意也被别人窃取了。

正在李彦宏陷入苦恼时,马东敏向他建言:何不考虑一下徐勇?马东敏认为,性格内向的李彦宏需要寻找一个性格外向、擅长人际交往的人作为创业伙伴。徐勇,便成为李彦宏的首选。“我最初的想法,是想让徐勇帮我找钱。后来想想,觉得只是找钱,投资人会怀疑徐勇的动机。如果这是我和徐勇两个人的事情,一章网罗人才:寻找优秀人才加盟起去找钱,徐勇的角色就顺理成章了。”

1999年11月的一天,徐勇的纪录片《走进硅谷》在斯坦福大学首映,他邀请李彦宏参加首映式。在首映式上,李彦宏对徐勇说:“我有个计划,如果你有兴趣,我们约个时间详细谈。”第二天徐勇如约来到李彦宏家里。他没有想到的是,李彦宏没有同他客套拉近乎,见面后就掏出一份“保密协议”,说:“你先签了这个我们再谈。”

这种公事公办的冷面作风中国人还真有点不习惯,但长期在硅谷闯荡的徐勇表示理解-李彦宏在硅谷两年半,已习惯美国人的谈话作风了。事后徐勇才知道,李彦宏在这个方面还吃过亏,有过创业计划书被人盗走的先例。

徐勇在“保密协议”上签好字后,李彦宏说:“我们回国办一家做搜索的互联网公司吧。”然后,李彦宏具体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李彦宏向徐勇摊开两个选择:第一,帮我找钱,给你1%提成;第二,一起创业,按3∶1的比例分配股份。徐勇选择了后者。

有了徐勇的人脉,李彦宏在获得投资的过程中显得顺利起来。

在徐勇的帮助下,很快有两家风险投资愿意为李彦宏投钱,这两家风险投资-Peninsula Capital(半岛基金)和(诚实投资)各投了60万美元,共120万美元,占百度25%的股份。

2000年1月,百度创立时,李彦宏和徐勇达成协议,两人都不做CEO(李彦宏是于2004年年初,由百度董事会任命正式由总裁职务升为CEO)。但作为创始人,两人都需要把新生的百度当作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地工作。只是李彦宏更多关注技术,徐勇更多关注商业。

2000年到2002年,百度狂扫中国门户网站,在中国所有提供搜索引擎的门户网站中,80%以上都由百度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服务,可以说,新生的百度能在市场占有率上大获全胜,徐勇功不可没。

当2005年8月5日百度赴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受李彦宏的邀请,徐勇欣然前往纽约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百度IPO后,徐勇拥有百度7%的股份,而上市当天百度的神勇表现,让徐勇一夜之间成为了亿万富翁。

刘建国:百度第一个员工

寻找最优秀的人才加盟,这永远是李彦宏最重要的用人原则。

刘建国作为国内搜索领域顶级的技术专家,无疑属于李彦宏心目中的优秀人才。

刘建国,1988年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系本科毕业,1991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

刘建国从1995年起开始研究搜索引擎,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研究搜索技术的人员之一,后来他依靠自己的研究做出了天网。在刘建国看来,当时的天网只是他们研究搜索技术的一个实验性产品,但也算得上是当时国内最好的搜索引擎。

李彦宏和刘建国同为北大毕业生,但最初两人并不认识。刘建国在北大硕士毕业并留校的1991年,李彦宏正好本科毕业准备出国留学。

他们的介绍人就是天网。早在1998年夏天,李彦宏打算在清华大学搞一个有关搜索引擎的讲座,李彦宏按照刘建国留在天网上的邮箱给他发了一封邀请函。不巧的是,刘建国有事没能参加。

1999年年底,当李彦宏和徐勇携风险投资回国创业时,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刘建国。李彦宏再次给他发了封邮件,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和对中文搜索引擎的一些看法,并邀请刘建国与他一起来做这个项目。

很快,刘建国给李彦宏发来了回信。在接下来的往来邮件中,他们探讨了许多搜索方面的话题,包括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看法,对搜索技术的见解以及搜索引擎的未来等,应该说,这两个素未谋面的搜索引擎技术专家是志同道合的。

尽管有创业的冲动,但真要放弃在北大已经到手的地位和荣誉刘建国还是有些迟疑不决。因为那时刘建国已经被聘为副教授而且还是研究室的副主任,再过几年就可以晋级为教授了。系领导很器重他,同事们都希望他留下。

刘建国在考虑去留问题的同时,曾通过美国友人打听了一下李彦宏的背景,了解到李彦宏在全球搜索领域属于排得上名次的专家,此人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人品也不错。刘建国觉得找合作伙伴就是要找值得信赖的人,他觉得李彦宏是一个真正想做一番事业、有长远眼光的人,于是下定了辞职创业的决心。

刘建国决定下海创业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互联网商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他也看到了搜索引擎技术的巨大潜力。

1998年刘建国曾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从美国回来以后,他就想把天网做成一家商业化的搜索引擎公司,但天网的管理权归属于北京大学,这种机制决定了其开发出来的产品很难实现市场化,只有投身实业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可以说,假如没有遇到李彦宏,刘建国很难实现把搜索做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能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的梦想。他接受了李彦宏的邀请加盟百度,百度便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刘建国和李彦宏第一次见面是在北大资源楼的大堂,他们在那里坐了一会,谈的时间也不长。见面前李彦宏还不知道刘建国长什么样儿,于是打电话给刘建国,约定在北大西门见面,刘建国手持一本杂志作为“接头暗号”。

李彦宏也是一位技术专家,深知一名有抱负的技术人才心里想的是什么。做出非常优秀的中文搜索引擎,这大概是李彦宏说服刘建国加盟的关键。“我们把搜索引擎产品做好了,财富自然也就来了。”李彦宏对刘建国大概也进行了诸如此类的点拨。

经过慎重考虑,刘建国找到系主任提交了辞职报告。他的很多同事都异常震惊,刘建国的父母也非常不理解-毕竟北大可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地方,而百度还只是一个前途未卜、刚刚创建的只有2个人的小公司。

不顾种种压力,刘建国终于加盟百度,成为百度在国内招聘的第一位员工。后来,刘建国把天网的周利民也介绍到了百度,负责架构设计。

刘建国在软件工程、研究开发领域拥有超过15年的工作经验,有着出色的管理才能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刘建国2000年1月加入百度后,于同年8月被任命为百度技术副总裁,管理着快速壮大的工程师团队,担负研究开发任务,带领团队在中文搜索引擎的相关技术领域不断创新。

2005年,在经过一系列高层调整之后,迎接上市的百度新管理层团队已露雏形,这个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员构成是这样的:

CEO李彦宏、CFO王湛生、CTO刘建国、COO朱洪波、副总裁梁冬。百度上市时,刘建国以持股0.9%成为亿万富豪。

作为百度的第一名员工,刘建国见证了百度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