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无论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上看,还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全过程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均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具体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代表先进生产力并且把它不断推向前进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始终要成为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并把这一原则用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时也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要实现上述两个决裂:一是要发展生产力,突破传统的所有制关系;二是要发展先进文化,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取代传统的观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是要更好地实现第二个决裂,即同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他们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所以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正是来自尊重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这一科学的唯物史观。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党的性质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对这一问题都有较多的论述,他们认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和强调整个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共产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是来自无产阶级同现代化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先进性,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和生命力也在于这种联系,这是共产党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必定要胜利的根本原则。共产党是由有阶级觉悟的先进个人组成的,是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南,必须是组织的有机整体,必须是工人阶级中优秀分子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性质和党的先进性理论,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坚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思想的新概括,进一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高度,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内涵。
说明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才能使党立于不败之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在毛泽东思想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我们可以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找到更多的理论依据。
第一,关于生产力方面的论述。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就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的表现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时,十分明确地提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搞上去了,社会基本矛盾才能根本解决。
他在八大预备会议上曾尖锐地指出:如果生产力上不去,你像什么样子?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毛泽东同志关于生产力一系列的论述,为孕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第二,关于先进文化方面的论述。毛泽东同志积极倡导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等着作中就提出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他的着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都进一步要求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这些论述都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第三,关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许多着作中都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要爱护群众、关心群众的利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多次讲话都提到了必须为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备条件,也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必备的政治品格。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始终的这些论述,无疑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就渊源关系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自然延伸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孕育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近十几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了邓小平这一论断是非常正确的。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目前的80%。邓小平理论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使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先进生产力的新概念,并强调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并使之产业化。
第二,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论述,强调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种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法论,启发了江泽民同志在构思新时期党的建设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邓小平同志的人民观启迪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路。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支持态度,把是否有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最终标准,他要求全党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论述,直接影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在新旧世纪之交所诞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有充实的现实依据,这个现实依据具体表现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世界发展变化的世情和党面临着新任务的党情。
(一)国情的现实依据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之一。
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六大都反复表明了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运动的发展态势,对我们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而全面开展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作出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解决主要矛盾就要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要用当代高新科技武装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直接结果是满足了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同时也为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是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抓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党必须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有了根本的保证,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才能进一步得到满足。
我们党确认和全力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得到满足并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就失去了意义,社会主义初段阶级的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
特别是现阶段,正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三步走”
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想实现新世纪新的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更好地满足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不断提高,我们党必须成为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
(二)世情的现实依据
世界风云巨大的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之二。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同时又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变动。各国都致力于自身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国家、集团之间的组合与排序也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加快发展难得的机遇,而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肆意横行,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还想继续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加紧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妄想用西方的腐朽思想、政治观念,扰乱我们的思想,梦想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集中了全党智慧,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利于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抵御各种风险,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推向彼岸。
(三)党情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情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之三。
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执政政党的兴衰,特别是苏联、东欧共产党执政失败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不管是政权还是政党,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自身建设,取决于它能否与时俱进,始终站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社会先进文化、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边,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否则,就必然衰败、垮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执政50多年的大党,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的新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永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怎样增强执政意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怎样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怎样认识和掌握党的执政规律,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理念和原则,把我们党真正建设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雄厚的、能够经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江泽民同志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人们最关注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一步发展的逻辑必然。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形成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上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创建新理论,实现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种立足于时代,根植于实践,实现理论创新的新的理论。新的理论产生于新实践,新的实践继续需要有新的理论作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就是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总结新经验,创立新理论,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它突出时代精神和创新要求,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