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圈钱·圈套:上市公司内幕调查
3776200000009

第9章 借尸还魂:带着脚镣舞蹈(3)

尽管贵州卫生部门并没有公开关停背后的真正原因,但卫生部门、生物制品企业及当地政府的博弈格局并没有改变,这种商业运作的模式也没有改变,同样,这种模式之下的行业风险仍将长期存在。

第四节 体育产业何去何从

2010年,足坛的一件大事是谢亚龙被立案调查。毫无疑问,这件事会直接波及上市公司——中体产业(股票代码600158.SH)的业绩。

2010年9月6日,坊间传闻中体产业原董事长谢亚龙被公安机关带走协助调查。9月13日,有消息证实谢亚龙已被正式立案调查,一场关于中国足球的打赌、扫黑风暴再次掀起。

随着这场风暴的到来,中体产业从9月7日下跌2.76%到9月9日再跌5.96%,市值也自传闻起缩水将近6亿元。9月13日,中体产业以通讯方式召开董事会,宣布谢亚龙正式离职,董事长一职由原副董事长刘军暂时代理,这意味着中体产业的“谢掌门时代”正式结束。

一、一本烂账

2009年伊始,在距前任董事长王俊生的任期还有4个月的时间时,坊间即传出前中国足协副主席谢亚龙将入主中体产业的消息。

当年3月,谢亚龙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委任为中体产业董事长,成为继魏纪中、王俊生之后第三位从体育界转身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就在传闻与最后正式出任之间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中体产业的股价从最低时的5.04元上升到10.9元,累计上涨幅度超过100%。可见,谢亚龙的上台一度成为促使中体产业股价上涨的利好事件。

然而,因怀揣国足不合格成绩单在出任之时就备受质疑的谢亚龙,在其出任后的2年内上交给股民的中体产业的成绩单也备受诟病。

在后奥运时代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困境之下,2009年上半年,中体产业的营业收入为2.2亿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34.42%;营业利润仅为0.38亿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86.51%;实现净利润0.23亿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85.52%。

在2009年年报中,中体产业的业绩出现了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2009年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热的形势下,中体产业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仅仅达到9.66亿元——这是中体产业3年来主营业务收入首次下破10亿元——而当年实现净利润为5097.69万元,与2008年的19746.78万元相比,下降了74.18%。

据中体产业发布的2010年半年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28%;实现营业利润1.94亿元,同比增长406.75%;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利润6532.8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82%。

但是,如果对这份表面靓丽的业绩单进行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份实际亏损的业绩单:虽然中体产业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7亿元,但公司的营业成本和各项费用却达到了3.77亿元;而1.94亿元的营业利润则主要是受益于2.01亿元的卖地收入。此外,公司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达到8738.45万元,这意味着扣除该项损益后,公司实际亏损2205.62万元。

中体产业业绩从下滑到亏损,并没有证明谢亚龙的“叉腰肌”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反而使得原本“根正苗红”的中体产业步履维艰、饱受诟病。

二、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然而,业绩下滑似乎并未影响到谢亚龙的“钱途”。据中体产业2010年半年报显示,谢亚龙的年薪为25万元。从表面看,这似乎和前任董事长王俊生的159万元的年薪相差甚远,但若按中体产业的薪酬制度计算,在中体产业的17个月里,谢亚龙可领取的薪酬将达到200万元。与这200万元的薪酬相比,谢亚龙在这17个月内的“作为”却屈指可数。

2009年4月28日,中体产业召开第十二次股东大会,谢亚龙首次以董事长的身份露面,并提出“加快向国际化、向文化体育产业转型”的目标,并将体育和地产的紧密融合作为发展地产业务的理念。在上任后的第三个月,谢亚龙点起了“第一把火”——2009年6月,总投资50亿元的“三亚奥林匹克湾项目”有了实质进展。作为“三亚奥林匹克湾项目”的运作主体,中体产业、万通地产联手组建的三亚中体万通奥林匹克置业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之后的一个月,“第二把火”也紧跟烧起。2009年7月,中体产业出资2.24亿元收购了大连乐百年置业有限公司不少于90%的股权,用于建设大连奥林匹克花园项目。这也是继“三亚奥林匹克湾项目”之后,谢亚龙布局大连的第二个奥林匹克花园项目。

“第三把火”则是在2009年11月3日烧起的。当天,中体产业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向自然人刘益谦和嘉兴市中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1.6亿股,计划募集资金1.35亿元。

按中体产业的计划,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收购并控股开发大连乐百年项目、盐城奥林匹克花园项目、中体健身俱乐部连锁拓展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而这也是中体产业在烧完前“两把火”后“干柴”不足的表现。

到了2010年4月,中体产业的现金流愈发紧张。4月23日,中体产业被迫将控股子公司上海奥林匹克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于两年前购入的位于上海奉贤的总建筑规模为27万多平方米的大型住宅土地作价7.37亿元转让。

截至2010年9月,三亚的奥林匹克项目因未拿到土地,项目一直未开工,而非增发预案也未正式实施。

2010年半年报的数据则再次说明谢亚龙的这“三把火”并没有熊熊燃起:2010年上半年,中体产业的房地产销售收入为2.98亿元,与2009年同期的1.29亿元相比,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大约131%,但营业成本由2009年的0.77亿元上升为2010年的1.8亿元,同比上升了133.76%,营业利润率也由2009年的40.55%下降为39.38%。

三、难念的“经”

中体产业多年来的转型并不成功,目前主业仍不清晰,这或许和谢亚龙无关,而是整个体育产业目前普遍面临的困境。谢亚龙的事发,将其在中体产业的17个月的历史画上句号。无论是评论界对谢亚龙的质疑,还是股民对其下马的“欢呼”,中体产业的未来成为下一步市场关注的热点。

1998年3月,由国家体委体育基金筹集中心、彩票管理中心、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及沈阳房产实业公司五家“拼盘”上市的中体产业,在上市之初曾得到来自监管当局及资本市场的热捧。然而,从中体产业的第一届元老魏纪中任董事长以来,中体产业的发展之路一直让外界“看不懂”。无论从名称还是性质,在外界的印象中,中体产业的主营业务都应该是围绕体育产业进行的,包括承办体育比赛等。

但事实上,从成立之始,原本想“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中体产业在体育产业内的发展并非如当初那般如意。

1996年,作为我国第一家扛着开发体育产业的大旗、顶着国家体委上市指标上市的北方五环,在历经了几年的发展后黯然退出体育产业后,经营业绩开始节节败退,亏损不断,以致最后退市。而它的退市让中体产业倍感压力。

“中体产业并不是不想在体育产业有所建树,而是该产业的经营规则太不完备,风险太大。”中体产业首任总裁吴振绵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避讳地指出其中的缘由。而这个风险,中体产业在发展之初就曾遭遇过。

1999年年底,中体产业欲涉足已现颓势的甲A足球联赛,计划投入3000万元与教育电视台合资成立一家公司。由教育电视台转播甲A赛事,合资公司操作代理广告事宜。但这一计划因遭到央视、广电总局的强烈反对而流产。同样,类似于获得足球世界杯的转播权,中体产业也终因央视的反对而没有分到半杯羹。

2000年年底,中体产业再次以配股的形式募集到了2.7亿元,并以8000万元的规划金额投资到其觊觎已久的西北五省——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的体育电脑彩票销售中去,但最后因国家体委体彩中心主任易人而导致该项目最终无果而终。

截至2010年9月,中体产业在住宅楼盘上主要有中体产业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中体产业上海奥林匹克花园、中体产业天津奥林匹克花园。

在健身俱乐部方面,中体产业主要拥有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和中体健身俱乐部。在体育赛事承办及门票销售方面,主要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及接待服务。

从2009年中体产业的年报中可以看出,其当年的房地产收入约为7.28亿元,而体育赛事收入和健身服务收入总共只有0.9亿元。换言之,中体产业的房地产收入是体育收入的8倍。

谢亚龙放了“三把火”后,中体产业的前途依然迷茫,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中体产业已经变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

资本点睛:

事实上,“体育不足,房地产来补”已经成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的体育传统更注重心智的训练,但这并非职业体育追求的目标;二是目前的体育管理体制有缺陷,主要表现在该体制对体育赛事和活动的审批权、经营权的控制。由于行政垄断了资源,使其无法转化为支持体育产业的资本,最终导致行政绑架了产业。

中国体育产业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运营体制,如果仅仅是靠零散的、小规模的赛事来赚取一部分利润,是不可能为公司持续提供利润的。

《三国演义》在开篇时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市公司在资本运作过程中的注资、收购、重组亦是如此。真真假假,难辨清晰,真为假时亦为真,假为真时亦为假。就看你选择信谁。

正所谓“水中望月、雾中看花”。在日渐复杂和烦琐的并购、重组交易方案中,在长达几百页的收购预案中,在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字中,你感觉得到的只能是抽象的、乏味的和不带任何感情的记述;一旦你拨开这层云雾,其背后的故事情节就会像春天里喂饱的鱼儿一样,鲜活得比电视剧还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