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圈钱·圈套:上市公司内幕调查
3776200000012

第12章 金蝉脱壳:增资并购雷区(3)

市场猜测纷然而至。第一大猜测是:中材集团将收购西水股份——这个早前的传闻被再次翻出;第二大猜测则与西水股份2010年4月24日收购领锐公司息息相关——市场预计西水股份入股领锐之后,将可能间接控股天安保险;第三大猜测还是与领锐有关,有人称西水股份或将控股江西信托。

一、关联收购

2010年4月,西水股份曾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出资5.62亿元收购惠州市荣通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州荣通”)和北京四海华澳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海华澳”)持有的领锐公司合计3.59亿股,其占领锐公司总股本的18.622%。

公司表示,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对该公司进行投资预计能取得较好的资本增值和投资收益,并称惠州荣通和四海华澳与本公司之间无关联关系,本次交易不存在关联交易。

然而,这次收购却直接引发了市场的怀疑,怀疑对象直指领锐公司与西水股份之前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

据媒体查询,领锐公司于2006年12月在天津成立,由中房中弘、北大科技实业等机构联合成立,首期注册资本为8.5亿元。后由天津泰达控股、青鸟集团、上海博投众人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博投”)等公司增资到19.3亿元。

领锐公司由九大股东控制。其中,上海博投持股最多,占27.461%,惠州荣通、北京元庆吉商贸有限公司、北京天浩世纪电气系统有限公司、四海华澳各持有10.363%,中弘卓业集团有限公司、世欣荣和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信达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明德广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各持有7.772%。

二、复杂的交易方

西水股份曾是明天系旗下的上市公司,其第一大股东为北京新天地互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新天地”)。2008年,明天系将北京新天地90%的股权转让给了正元投资,而正元投资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北大青鸟。巧合的是,领锐公司第一大股东上海博投的法定代表人蒙朝晖正是北大青鸟集团日语课总监。此外,此次的交易方之一的四海华澳也曾多次出现在青鸟系的资本运作过程中。

2006年1月24日,ST华光以3.2亿元的价格向四海华澳控股股东四海博业转让其持有的北大高科57.69%的股权,以2亿元的价格向四海博业转让其持有的北大文化80%的股权。

北京元庆吉商贸有限公司也不例外。该公司曾在2008年7月发生的“北大青鸟环宇股东持有的青鸟软件22%的股权被转让事件”中出现。据信息披露原文所示,“元庆吉商贸拥有实益权益之股本由许振东先生、徐祗祥先生及张永利先生就青鸟集团合资格雇员之利益作为信托人以相等股权持有”。

此外,北京明德广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目前持有西水股份第一大股东正元投资12%的股权,信达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原来也是北大青鸟系的下属公司。

更为蹊跷的是,西水股份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初育国和领锐公司法定代表人徐祗祥也同时与青鸟系存在关联关系。

西水股份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初育国是北大青鸟集团总裁。据媒体从北京工商局查询到的信息显示,初育国同时是北京北大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北大青鸟环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青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领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徐祗祥也正是青鸟系下北京北大青鸟计算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北大青鸟教育有限公司、北京青鸟保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青鸟思华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北京青鸟天桥仪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青鸟致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天桥北大青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用信息系统分公司等7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资本点睛:

由此可见,此次交易对手方都和青鸟系关系密切,而交易的标的公司——领锐的9位股东也和西水股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交易完成后,西水股份持有的领锐公司权益是否具有独立性并且能保证可获得相应权益呢?

三、资不抵债

那西水股份为何要隐瞒本次交易呢?交易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意图和利益纠葛呢?

媒体发现,西水股份此次交易的对手方之一惠州荣通已接近资不抵债。据公开资料显示,惠州荣通成立于2006年3月,截至2009年年底,公司总资产为2.01亿元,净资产却仅有99.92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9.5%。

而四海华澳更是早已资不抵债。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由四海博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海博业”)与两个自然人共出资1000万元设立。截至2009年年底,四海华澳的总资产为6.22亿元,而净资产却为-1598.49万元。

同时,经评估,领锐公司账面总资产为23.98亿元,净资产为19.32亿元,评估后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30.3亿元,增值率为56.83%,折合每股1.57元。

西水股份解释,评估增资主要原因是领锐公司持有各种金融股权。

例如,其持有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权,持有天安财险股份有限公司5.57%的股权。

此外,领锐公司已签署增资协议,拟对江西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信托”)增资20%。在西水股份看来,领锐增资江西信托“存在巨大潜在收益”。

然而,江西信托的处境也不是那么美妙。江西信托在2010年第一季度潜入同属明天系下的另一公司ST明科,持有247万股。不料,ST明科2009年亏损9.6亿元,创下了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大亏损纪录,随即被带上ST的帽子,江西信托由此被深深套牢。

西水股份在2010年第一季度的营业亏损达300万元,且其账面现金不过4.7亿元,而投资领锐公司的金额便高达5.62亿元。西水股份的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耗如此巨资收购这样资质的公司,其意义何在呢?它真的能为西水股份带来巨大潜在收益,还是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四、转型做金融投资?

西水股份地处内蒙古乌海市,主业分布在建材行业和电子行业,是中西部地区较大的水泥供应商之一,销售市场涵盖乌海、包头等地。

2005年,西水股份将其子公司持有的北京惠天讯业科技、潇翔万里科技等4家公司的股权陆续转让他人,退出了电子行业,将精力集中于水泥这一主业。

从2009年全年的销售情况来看,西水股份实现营业收入6.83亿元,实现净利润3.5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9550.6万元,净利润同比暴增12倍。

然而,某分析师在对其年报业绩的点评中分析称,“该公司2009年业绩增长除了水泥业务盈利好转外,更多是由于出售持有的兴业银行股权所得”。

2009年,西水股份持有兴业银行7610.67万股,持股比例1.52%。当年公司的投资收益为37982.6万元,占营业利润的90.52%,同比增长1254%。因此,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出售兴业银行887.42万股而获取的34510万元及分红所得的3424.8万元。

2010年第一季度,西水股份实现主营收入0.8亿元,比上年同期微涨4.19%,但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0.0089元,营业利润亏损近300万元。

资本点睛:

主业上的亏损似乎并不是最让西水股份操心的。某分析师也表示,虽然她关注西水股份历时已久,但她对其发展战略仍不是很清楚。“不务主业”的西水股份又在操心何事呢?它的眼光又瞄上了何处?资本媾和的本性让西水股份在潜伏兴业银行赚得盆满钵满后,又再次大笔掷下5.6亿元收购兴业银行的股票。

交易对手方都和青鸟系关系密切,而交易的标的公司领锐的9位股东也和西水股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复杂、隐秘的关系,像一张巨大的网,将这次收购的真相悄然隐藏起来。

股市是个社会资金的蓄水池。老百姓耐不住高通胀的压力,想把自己的钱放在这个蓄水池里养条“大鱼”,但养肥的“鱼儿”最终被别人钓上了钩,自己啥也没捞到。

按照教科书上最古板的解释,股市融资就是上市公司利用股市这个市场发行股票,取得资金。因此,所谓融资就是一条吸金之路。

在2008年9月16日,上证指数跌穿2000点关口,“逼”出了新股停发政策。

3年之后的2011年年底,上证指数在连续多日下跌后继续下滑,一度跌到2170.80点,与2008年的最低点已经十分接近。面对如此疲弱的市场,新股发行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来——再融资的方案接踵而至。此外,配股、增发等一系列的吸金之术还在继续。

股市这个庞大的“蓄水池”已经开始岌岌可危,新股的破发率甚至达到了99.7%。

“公司和上市有关方面的贪婪到了空前的程度。”这成为2011年众多市场人士对股市的评价。

“股票市场如此惨跌,百姓赔得血泪斑斑,权贵赚得盆满钵满。

世界上绝对不存在持续践踏二级市场投资人利益、偏向筹资者利益的单边资本市场。在这样血淋淋的市场形势下,还在那里大幅扩容、高调空谈所谓发行制度市场的人实在是不懂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曾说。

没错,企业要做大做强,没有资本的支持都是空话,但是,当资本的逐利性让每个人都变得无比贪婪时,没有人会去考虑这个“池子”究竟能装下多少水,更没有人考虑那些拿出真金白银的人最终两手空空。

“大家都在融资,我们为什么不融?哪怕我们现在不缺钱。”

“如果我们不融资,自然有人会融,我们为什么不呢?”

“股市本来就是圈钱的,我上市了不圈钱干吗要费那么大劲上市?”

这些都是来自已经上市的,缺钱的或者不缺钱的公司的内心肺腑之言,借着这些名头,众多公司开始了吸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