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补益中药养生速查
3769900000003

第3章 养生必先养五脏(2)

【应用指南】

治疗痰咳哮喘

甘草(末)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服药后肺活量显着提高,症状消失。

百部

《本草纲目》记载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药性论》记载百部:“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药材档案】

别名:百条根、野天门冬、山百根。

来源: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传统功用】

1.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对外感风寒咳嗽、肺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咳嗽等均可应用。

2.灭虱杀虫:单味水煎内服可治疗蛔虫病、蛲虫病等。外用可治疗头虱、体虱、疥癣等。

【药理作用】

平喘,镇咳,祛痰;抗病原微生物;杀虫。

【应用指南】

治疗咳嗽痰多

百部与款冬花、黄芩、石韦、桔梗等配伍应用,水煎服。

桔梗

《本草纲目》记载桔梗:“主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伏砒。”

【药材档案】

别名:荠、梗草、苦梗、苦桔梗、大药。

来源: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传统功用】

1.宣肺祛痰:用于风寒、风热咳嗽,痰阻气滞,咳嗽胸闷等。

2.排脓:用于肺痈吐脓、咳喘胸痛等,常配伍生甘草、鱼腥草、金荞麦等。

【药理作用】

痰,镇咳;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消化性溃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血糖;镇静,镇痛,解热;利尿等。

【应用指南】

预防肺癌

桔梗与鱼腥草、蒲公英、瓜蒌皮、葵树子等配伍应用,水煎服。

浙贝母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浙贝母:“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药材档案】

别名:大贝、浙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来源: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心经。

【传统功用】

清化热痰,散结消痈:用于风热或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等。

【药理作用】

镇咳;扩张支气管平滑肌;镇静,镇痛;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加冠脉血流量,加快心率;降血压等。

【应用指南】

治疗风火痰咳

浙贝母、知母各4.5克,甘草1克,枳实2克,茯苓、瓜蒌仁、陈皮、桑白皮各3克,黄芩、栀子各3.5克,生石膏6克,共为细末,加生姜3片,水煎服。

瓜蒌

《本草纲目》记载瓜蒌:“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药材档案】

别名:栝楼、地楼、柿瓜、药瓜、桂瓜、泽巨。

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用于痰热咳嗽、痰热结胸、胸痹等。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多用瓜蒌仁。

【药理作用】

祛痰;泻下;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等。

【应用指南】

治疗痰热内结

瓜萎、胆南星、制半夏各45克,黄芩、枳实、陈皮、杏仁、茯苓各30克,共研细末,姜汁和为丸,每服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百合

《上海常用中草药》记载百合:“治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药材档案】

别名:白百合、蒜脑薯。

来源: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心经。

【传统功用】

1.润肺养阴:用于肺热久咳、痰中带血、劳热咯血等。

2.清心安神:用于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虚烦不安、失眠多梦等。

【药理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镇静,催眠;镇咳,平喘,祛痰;抗应激性损伤等。

【应用指南】

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百合、蛤粉60克,白及120克,百部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1丸,每日3次。

川贝母

《日华子本草》记载川贝母:“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调,敷人畜恶疮,敛疮口。”

【药材档案】

别名:贝母、贝父、药实。

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药材习称“炉贝”。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传统功用】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热咳。对风热、痰热咳嗽,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燥咳等均可应用。

【药理作用】

镇咳,祛痰,平喘;降血压;兴奋子宫平滑肌,抑制胃肠平滑肌;提高耐缺氧能力等。

【应用指南】

预防咳嗽

川贝母、枇杷叶、苦杏仁、麦冬、生地黄、甘草、桔梗、薄荷适量,水煎服。

护肾

地肤子

《神农本草经》记载地肤子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药材档案】

别名:地葵、地麦、益明、落帚子、竹帚子、千

头子、帚菜子、铁扫把子、扫帚子。

来源: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苦,寒。归膀胱经。

【传统功用】

1.利尿通淋: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痛等。

2.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阴部湿疹等。

【药理作用】

抑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等。

【应用指南】

治疗急性肾炎

地肤子、荆芥、苏叶、黄柏、瞿麦、桑白皮各10克,白茅根、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蜕6克,水煎服。

菟丝子

《药性论》记载菟丝子:“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久服去面,悦颜色。”

【药材档案】

别名:菟丝实、吐丝子、黄藤子、龙须子。

来源: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温。归肾、肝、脾经。

【传统功用】

1.补肾,固精缩尿:用于肾虚不固、遗精、滑精、阳痿、小便白浊、余沥不尽、腰酸腿软等。

2.养肝明目:用于肝肾不足、目暗不明等。

【药理作用】

增强性腺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抗肝损伤。

【应用指南】

治疗腰痛

菟丝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断丝)各等份,共为细末,以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盐酒或盐汤送服。

灯芯草

《本草纲目》记载灯芯草:“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烧灰入轻粉、麝香,治阴疳。”

【药材档案】

别名:虎须草、赤须、灯心、灯草、碧玉草。

来源: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髓。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传统功用】

1.利水通淋: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等。

2.清心除烦:用于心热烦躁,小儿夜啼等。

【药理作用】

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等。

【应用指南】

治疗夏日心烦口渴、倦怠乏力

灯心草10克,鲜苦瓜15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把灯心草、苦瓜一起放入锅内,用小火煮半小时,去渣取汁,加食盐、味精调味即可。每日一剂,分次饮用。

治疗肾炎浮肿

鲜灯心草30克,车前草、地胆草50克,水煎服。

覆盆子

《本草纲目》记载覆盆子:“其补益与桑椹同功。”

【药材档案】

别名:覆盆、小托盘。

来源: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的干燥果实。

性味归经:甘、酸,温。归肝、肾经。

【传统功用】

1.益肾固精缩尿:用于肾虚不固、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

2.助阳:用于肾虚阳痿等。

3.明目:用于肝肾不足之目暗不明等。

【药理作用】

雌激素样作用;抗菌等。

【应用指南】

治疗男性不育症

覆盆子、生山药、韭菜子各15克,柴狗肾1具,蛇床子、五味子各10克,菟丝子20克,全当归、补骨脂12克,桑螵蛸30克,车前子(包)、知柏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山茱萸

《景岳全书》记载山茱萸:“固阴补精,调经收血。”

【药材档案】

别名:山萸肉、枣皮、蜀枣、肉枣、药枣。

来源: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传统功用】

1.补益肝肾: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等。

2.收敛固涩:用于下元虚损,失于固秘所致小便频数、遗精滑精等。此外,还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大汗欲脱及崩漏出血等,有止汗、止血之功。

【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增强抗疲劳及耐缺氧能力;抗炎、抗菌等。

【应用指南】

治疗阳痿遗精

山茱萸、金樱子、补骨脂、菟丝子各12克,当归9克,水煎服。

沙苑子

《本草纲目》记载沙苑子:“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

【药材档案】

别名:沙苑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蒺藜子、潼

蒺藜、沙蒺藜。

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经。

【传统功用】

补肾固精缩尿: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等。

【药理作用】

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肝损伤;抗利尿;抗炎;解热;降血压,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镇痛。

【应用指南】

治疗遗精

沙苑子(炒)、芡实(蒸)、莲须各60克,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30克,共为细末,莲子粉糊为丸,盐汤送下。

补脾

山药

《本草纲目》记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药材档案】

别名:署预、薯蓣、山芋、诸署、署豫。

来源: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传统功用】

1.补肺止咳:用于肺气不足、久咳虚喘,或肺肾两虚、纳气无力的虚喘。

2.补脾止泻:用于脾气不足、食少便溏,或妇女白带过多属脾虚湿注者。

3.补肾涩精:用于肾虚腰膝酸软、滑精早泄等。

【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血糖;耐缺氧等。

【应用指南】

治疗脾虚久泻

山药、党参各12克,茯苓、白术各9克,神曲6克,水煎服。

鸡矢藤

《岭南草药志》记载鸡矢藤:“预防暑毒,消肠胃积滞,化五淋;固阴气耗散。用于痢疾,黄疸,肺痨咯血,咳嗽,百日咳,胃痛,大便下血,疝气偏坠,风寒湿痹,烫火伤,毒蛇咬伤。”

【药材档案】

别名:鸡屎藤、臭藤根、毛葫芦、五香藤、白毛藤、鸡脚藤、解暑藤、雀儿藤。

来源:茜草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鸡矢藤或毛鸡矢藤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脾、胃、肝、肺经。

【传统功用】

消食化积:用于小儿疳积、脘腹胀满等。

【药理作用】

镇静,镇痛,抗惊厥;抑制肠平滑肌收缩等。

【应用指南】

治疗浅表性胃炎

鸡矢藤30克,吴茱萸3克,黄连5克,蒲公英、苏梗、白芍药各15克,枳实、青皮、陈皮、厚朴、白豆蔻(后下)各10克,水煎服。

茯苓

《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药材档案】

别名:茯菟、茯灵、伏苓、松薯、松苓。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传统功用】

1.利水渗湿:用于脾虚湿停、浮肿胀满等。

2.健脾宁心: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食少便溏、健忘失眠等。

【药理作用】

利尿;抗胃溃疡;抗肝损伤;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指南】

治疗胃癌

茯苓、龙葵、半边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扁豆

《本草纲目》记载白扁豆:“止泻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药材档案】

别名:南扁豆、峨眉豆、羊眼豆、膨皮豆、小刀

豆、树豆、藤豆。

来源: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胃经。

【传统功用】

1.健脾化湿:用于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等。

2.消暑: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

【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菌,抗病毒。

【应用指南】

治疗呕吐腹泻

扁豆50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食用。

治疗中暑

扁豆、黄豆各30克,绿豆100克。将三豆加水煮烂后,取浓汁加入白糖或其他调料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