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关上潘多拉魔盒
3768100000039

第39章 飞舞的红丝带(2)

这次活动在南宁市各大、中专院校催生了一大批志愿者,并纷纷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志愿者协会。广西卫生干部学院的学生说,今天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对我们将来的工作也是一种激励。一位正在签名的大学生说,今天她们全班同学都来了,而且一同加入了防艾志愿者的行列,她认为,作为一名年轻人,有义务和责任去了解、宣传防艾知识,“在我们的身边可能就有艾滋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所以它离我们很近,但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了解它,消除恐惧,它就离我们很远。”

这位年轻的女孩子,短短几句话,说出了艾滋病防治中深刻的道理。她签名后,还特意在名字后面画了一颗心……

历时三天的“红丝带”自驾游也是12月1日上午从民族广场出发的。19辆一色QQ车组成的自驾车队每辆上都挂着鲜明的红丝带标志,成员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参加的,以年轻夫妻最多,也有未婚者带着男友或女友来的。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年过五旬的教授夫妻和他们26岁的女儿,父亲姓董,是广西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说起艾滋病,董教授感到很痛心,他说,这个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它现在在中国蔓延得太快了,已经走到每个人的身边,因此做好宣传工作很有必要。他还说,采用自驾游的方式很灵活,能吸引行人的眼光,一个披红挂绿的车队从身边开过去,人们总会好奇地停下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多一个人停下来,就会多一个人知道要预防艾滋病,宣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车队绕南宁市宣传一周后,便去到市第四人民医院看望在那里住院的艾滋病患者,并慰问医务人员,以后又直奔南宁市艾滋病的高发地区横县和宾阳县,这两个县吸毒人员主要通过静脉吸毒感染了艾滋病。自驾车队成员们在那里和当地疾控人员一起走街串巷、走村串户,发放宣传资料,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性服务者进行交流并发放安全套;车队到宾阳县时,晚上还为当地群众组织了一场“红丝带”文艺晚会。

通过宣传走访,车队在路上发展了一批志愿者,是小学生和中学生,最小的11岁,孩子们披上志愿者的绶带时都自豪而兴奋。但是车队成员们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众根本不懂什么是艾滋病,不知道12月1日是什么日子,也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他们把情况反馈给了当地的疾控部门,认为向广大群众进行艾滋病的“启蒙教育”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活动周内,南宁市还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发表了大量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公益性广告,并开展了市民调查和知识竞赛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协会除在南宁市内的5所大学建立了分会、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外,还逐步把志愿者活动向其他大中专院校推广。

12月7日晚上,在南宁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了这次活动周的总结和颁奖晚会,晚会的名字是“飞舞的红丝带”。歌声响起:

红丝带,飘扬的红丝带,

红丝带,爱的呼唤,

红丝带,爱的期待……

晚会上,市政府正式表彰了一批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个人。虽然是冬夜,但这里却充满了温暖。在这个充满关爱和激情的晚会上,强调了人类之间的关爱与遏制艾滋病的共同承诺。正如一位获奖者所说的:“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多数人都做了一点点。”

晚会上的节目绝大部分是自己创作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宁市卫生局创作的舞蹈《祈盼》,卫生局的业余演员们,通过舞蹈语汇、通过肢体语言,把艾滋病患者受到的排斥和歧视,他们和病魔的斗争,他们那种殊死的挣扎以及对生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了后不知道是同情还是惋惜,是悲伤还是激动,竟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领导重视、媒体支持、群众参与,这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参加的群众涉及南宁两县三城区,“红丝带飘出一城爱”,通过广泛宣传,许多人掌握了大部分防艾知识并有了实际行动,在市民调查中,88.9%的参与者表示能够接受一位患有艾滋病的朋友,这一切,都给南宁市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

鉴于目前艾滋病已经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南宁市卫生部门还计划,2007年宣传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深入社区,特别是大学生、民工等群体,用文学、艺术、知识竞赛、公益性广告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群众参加,让群众真正成为遏制艾滋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角。

在接受采访时,南宁市卫生局副局长杨晓钊还坦言:“有人说,艾滋病是上帝惩罚人类最残酷的手段,想想很有道理。艾滋病触及了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文化背景问题乃至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解决不了,目前开展的干预只是最后一道防线,开展的活动也还停留在表面上的一些东西……我常常想,我们应该给人民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和道德环境?这个问题解决了,艾滋病也会解决了!”

采访扎记

在南宁,我还听见了另一对夫妻的故事。这故事简直像一部电视剧,当然,生活往往比文艺创作更深刻、更精采,也让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但是,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却让人感动并得到启迪。

故事中的夫妻在东北的哈尔滨市。妻子孙女士患了严重的肺结核并开始咯血,住院后很快花光了微薄的积蓄,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的丈夫张先生焦急中偶然认识了一位“血头”,在“血头”的建议下他开始靠卖血给妻子治病了。妻子痊愈后丈夫在一次义务献血时竟检测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张先生的精神崩溃了,为了避免体弱的妻子伤心,他向妻子隐瞒了自己的病情。疾控中心的医生叮嘱他:“你一定要让妻子也来检测一下,她很可能也被感染了。”于是他想方设法编了一套谎话让妻子也进行了检测,当证明她并没有被感染后,张先生稍稍地放下心来,经过反反复复的考虑,善良的他做出了决定:让妻子和女儿远离自己,健康地生活。

于是,他强忍满心的悲痛,开始实行“抛妻弃女”的计划。他酗酒、无端地向妻子吼叫、谩骂、发脾气,并且冷漠地说:“我们离婚吧,我认识了一个20岁的女孩子,她已经怀上我的孩子了。我决定要和她结婚。”

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他们终于离婚了。在离开家的时候,张先生不敢看妻子满脸泪痕的面庞,只紧紧地抱着女儿叮嘱道:“要听妈妈的话,长大后要好好学习啊!”

离婚让张先生感到了一种特别的解脱,但也更感到空虚、无助和绝望,于是他想到了“死”。雪上加霜的是,这时父亲又逝世了……他似乎看到了死神也在慢慢地向自己走来,于是在极端悲伤和绝望中,他打开了房里的煤气……不知怎地,也许心灵深处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吧,在昏昏沉沉中,他竟突然想到了女儿和妻子,“不能让孩子失去父亲,不能让妻子更痛苦啊!”靠着这最后的思念,他又挣扎着起身关闭了煤气,打开了窗户,远离了死神。

由于害怕自己的病会感染学生,他停薪留职了,到一家公司当起了仓库管理员。同时,开始在网上收集有关艾滋病治疗的资料和信息。当他读到一些感染者抗击艾滋病的文章和一些关于艾滋病治疗方法的最新信息后,心情慢慢开朗,增加了和病魔抗争的信心和勇气。只是对妻子和女儿的思念常常让他痛苦万分,夜不能寐,他无法抗拒这种思念,于是只有常常躲到幼儿园附近,偷偷地看看妻子和女儿……

孙女士对丈夫突然间的变化感到怀疑和无法理解,她不相信挚爱女儿、和自己感情深厚、万分体贴的丈夫竟有了“婚外恋”。当她听说丈夫已经辞掉了学校的工作后,心里的怀疑更重了,便委托一家调查事务所进行调查。半个月后,调查的结果是,张先生并没有和任何异性有密切联系,但却去了4次哈尔滨市疾控中心。

孙女士敲开了张先生的房门……这时,张先生平静地把真相告诉了她,孙女士听了后只平静地说:“回家吧,多大的难事,我们一起扛!”

在孙女士的坚持下,他们办理了复婚手续。为了给丈夫治病,孙女士省吃俭用,并且找了一份兼职。

之死靡它的爱情终于让病魔却步,张先生的病情一直非常稳定,每次复查都让医生们感到惊奇……

一位医生曾说:“每年死于感冒的人远远多于死于艾滋病的人。”为什么我们不对感冒病人的喷嚏感到恐惧,而对艾滋病却如此惶恐?

另一位医生说:“什么时候人们能把艾滋病视为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呢?”

在南宁市开展红丝带活动周之前,还有一位艾滋病人先是躲在卫生间里割腕,然后又跳楼自杀……

这样的悲剧什么时候能够不再出现?

国外一位社会学家在她的著作《艾滋病及其隐喻》中认为:艾滋病既是“个体脆弱性的标志”,又是“社会脆弱性的标志”,于是围绕着它,便产生了“一些不祥的意象”和想象。而我国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人性化地解决艾滋病‘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社会发挥出增量的建设性作用。”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宽容精神、对社会多元的理性接纳等等。凡此,正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品格。”

但愿红丝带真正成为爱的呼唤和爱的期待,但愿艾滋病患者也能想象和期待未来幸福的人生。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