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关上潘多拉魔盒
3768100000027

第27章 任重道远话治疗(4)

2002年联合国提出了艾滋病防治的“三个一”目标,即建立一个领导机构、一个防治规划和一个督导评估体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督导评估机制并未真正建立,于是便给那些搞“花架子”和弄虚作假者开了方便之门。中英防治艾滋病合作项目要求,每3个月要对服抗病毒药的感染者进行一次回访并进行记录,但许多地方根本没有落实这一工作。在西南某县的疾控中心,我曾经亲眼看到,项目快结束时,既无资料也无记录,为了应付专家们的检查,疾控中心布置了“突击任务”,两三天之内突击填完两年多的9次回访记录,这些靠弄虚作假搞出来的回访记录,当然失去了任何价值。

近年来,国际社会为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提供了大量援助,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自“非典”后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已经加大了对疾病控制体系、传染病防治体系、农村卫生体系的投入,对艾滋病的投入已经从2001年、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3年至2005年的3.9亿元、8.1亿元和7.01亿元。抗艾年人均投入泰国是0.55美元,乌干达为1.85美元,印度为0.17美元,和这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投入仍然很低。但更重要的是,我国中央的投入没有很好地与地方的“财政能力”挂钩,对贫困地区没有很好地倾斜,经费分配的“透明度” 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以澳大利亚为例,他们的预防经费中40%以上用于高危行为人群,仅10%用于一般人群,其他便用于青少年、性病病人、医务人员等,而我国却把对一般人群进行宣传教育放在首位,用过去“搞运动”的方法,大量的报表,各种总结和印刷精美的宣传画、小册子,国内外满天飞的参观和考察,许多人坐在电脑面前玩文字游戏,对高危人群扎扎实实的干预力度和救治力度却远远不够。张北川等教授已经建议,应该调整思路,把更多的经费用于干预,确立干预为主,一般宣传教育为辅的观念。

一些中央下达的项目资金往往要求地方配套,但贫困地区大多是吃饭财政,有的连工资都要国家转移支付,“地方配套”往往成为一句空话,甚至中央拨的款很大一部分也被挪用,根本不可能落实到艾滋病防治上,为了应付上面便常常弄虚作假。中央应该了解这种情况,但不知道为什么,这虚假的“地方配套”一直沿用至今。以四川凉山州的国贫县布拖、昭觉等地为例,虽然疫情十分严重,但每年落实到县上的防治资金只有几十万元,至今从事艾滋病工作的人员,每天的9元钱津贴一直没有落实。安徽省国贫县利辛为了对机会性感染的病人实行免费治疗,不得不一再强迫全县干部职工捐款,而他们的工资并不高。

造假和说假不但已经成为官场中的通病,而且还被当成了“制胜法宝”。某省卫生厅疾控处副处长原先是位教授,在谈到当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时曾痛心疾首地说:

“我是搞业务的,很难适应官场的这一套。现在说假话的人太多,10个人参加培训可以报100个,下乡两次可以报10次……钱就这样装进自己的腰包。基层疾控部门有了房子、有了仪器,但却没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内行,防疫站多是县领导的关系户,素质差,根本不干事也干不了事,待遇又低,真正能干事的来了又走了。两万人口的小县,吃财政饭的可以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层层盘剥后基层经费缺乏,最后只能造假报假。有人曾扬言:‘我根本不用工作,可以让汇报材料天衣无缝!’这个人后来竟被提升了,调到了省级机关……防治艾滋病我们是‘雷声大雨点小’,吼叫得凶,但扎扎实实的工作做得少。”

某县负责对“小姐”们进行宣传教育的基层工作人员也反映了类似的问题:“防治艾滋少不了做假,有的镇上报的全是假材料,说是重视,但开会时书记、县长不来,请都请不来,有些单位来个副职,坐了半小时强调忙走了!一说经费大家眼睛发亮,说到工作漠不关心。有人甚至想把给‘小姐’们搞宣传教育的经费都卡下来给自己的单位。”

连参加培训有人也是走过场,北京地坛医院在各地举办培训班时,便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次在广州一位快退休的护士带着丈夫来参加培训,她理直气壮地说:“医院照顾我,让我来,说我快退休了,让我来看看大城市。”

职业暴露也是艾滋病防治中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国外曾报道,有两名护士在护理艾滋病人时,不小心将沾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了脚背上的皮肤,结果27天和45天后分别发现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毒。目前我国许多护士在为感染者抽血检测时都曾扎破了自己的手指,在广西考察时,我曾亲眼看到护士在为感染者做颈内穿刺时被扎了手掌。在四川某县考察时,当地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的科长就曾两次被扎伤,一次是到戒毒所去搞检测,一次是在暗娼中抽血。我去考察时他正在服抗病毒药,胃肠道反应剧烈,常常呕吐,完全没有食欲,体重下降,对肝、肾都有危害,但国家对他没有任何补偿。他告诉我,当地被针具扎伤、被感染者抓伤的已有多人,医生们在给艾滋病人进行外科手术时,也曾经多次被弄伤。

北京地坛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曾多次被扎伤,有时感染者的血还喷在了医生的身上脸上。

对这些医务人员不能单讲“奉献”、讲大道理,进行适当的补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像目前这种只责备“管理不善”,只让职业暴露者服点抗病毒药的办法,是不合理的,也会严重挫伤医务人员们投身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当然,最令人发指的是那些利用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赚钱的“好心人”,以及公然侵吞防艾资金的“蛀虫”们。

河南的上蔡、新蔡、柘城、睢县等艾滋病患者较多的地方,有人办起了“孤儿院”、“关爱之家”等,他们中的有些人便利用社会的捐助,为自己盖起了小楼,做起了生意,甚至养起了情妇。

至于侵吞防艾资金的,河南上蔡县原县委书记杨松泉便是其中的典型。

上蔡是豫东南的一个平原大县,曾以古蔡国所在地和秦丞相李斯故里知名于世,如今却是闻名全国的艾滋大县。

杨松泉2000年4月走马上任担任了上蔡的县委书记,直到2005年8月被免职,在任的5年多时间,正是上蔡艾滋病疫情从“捂盖子”到闻名遐迩的5年。

2000年以后,上蔡县艾滋病的严重疫情被专家和媒体披露,2001年卫生部决定以疫情较公开的文楼村为突破口,继而全面解决河南的艾滋病问题。但当时的上蔡县领导对卫生部公开疫情的做法却大为不满,强调影响了当地的“形象”,并认为北京应当承担全部救助任务,上蔡县和艾滋病防治无关。

“非典”时期,世界卫生组织指定要去上蔡县检查,杨松泉如临大敌,派出了大批警察严防群众和他们谈话和接触。文楼村有两个村民曾想和来访者沟通,但被阻拦扣押。后来杨松泉还对部下破口大骂,斥责他们没有把“封锁工作”做扎实。

但随着上蔡县疫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连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都亲自前来考察,以杨松泉为首的官员们便摇身一变,又是派工作组,又是修路打井,搞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假象,杨松泉还亲自“蹲点”知名度最高的文楼村。2003年末中央领导到疫区看望群众时,杨松泉害怕中央了解到当地救治不力的真实情况,便事先安排好一批人进行汇报,为他歌功颂德,甚至还安排人冒充艾滋病患者欺骗中央。

随着上蔡县艾滋病疫情大白于天下,来自北京和社会各方面的善款也不断流入上蔡县,但这些善款并没有真正花在身染绝症的农民身上。2006年6月杨松泉被驻马店市检察院批捕,原因是“买官卖官收受贿赂”、“渎职”和“滥用行政权力”,在1000多万元的涉案金额中,相当部分和“防艾”资金有关。仅以修路和打井为例,耗资几千万元,工程或由杨松泉直接发包,或由他的弟弟和表兄转包,其中的“猫腻”不言而喻。

从一件金额不大的“小事”便可以看出杨松泉贪得无厌的嘴脸:2005年春节,温家宝总理来到文楼村,和老百姓一起过节。当时总理提出给文楼村村民每人发10元压岁钱,文楼实际3217人,但报上去的数字却多了883人,骗了总理8000多元,村支书刘月梅说,是“县领导的意思”。

在这样的官员领导之下,艾滋病防治和对患者的救助能落在实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