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苹果风暴
3751100000009

第9章 创新:苹果之“核”(2)

实际上,苹果从来没有像微软或者施乐公司那样创造一项全新的技术。个人计算机不是苹果发明的,MP3也不是它发明的,至于手机,就更不用说了。但苹果公司却总能后来者居上,把一项现有的技术或者产品推广开来,苹果就是有这个本事。

苹果在个人计算机领域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79年,为了研发新型电脑,乔布斯决定到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参观、考察。在参观的过程中,施乐公司的电脑专家向乔布斯展示了一台惊人的电脑——Alto。这台电脑上的很多特征后来成为了个人计算机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例如图形用户界面(简称GUI),利用它可以让个人计算机使用者以非文字指令输入的方式与电脑互动;点阵影像图,可以把文字和影像合并起来;还有一个一点即成的名为“鼠标”的神奇设备。这台电脑还具有网络连接器、简单便捷的弹出菜单、移动窗口等。

可以说,Alto已经为现代个人计算机构造了基本雏形。这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伟大发明。就像乔布斯在后来采访时所说的:“在电脑行业,他们(施乐公司)从这一最了不起的成功发明中收获的只是失败。施乐公司本来有可能拥有如今的整个电脑行业。”实际上,这台人们闻所未闻的伟大设备,在施乐公司的实验室中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Alto已经问世6年,可是施乐公司所有人并没有看到它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很可惜,施乐公司并没有成为这些伟大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也没能统治整个电脑行业。因为当时施乐为防止复印机、打印机等核心业务受到冲击,并没有将更多精力投放在计算机新技术的生产上。

毫无疑问,乔布斯是“识货”的人。他很快就发现了Alto的商业价值,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像他后来在采访时所说的:“当时我认为,那是我一辈子见过的最优秀的作品10分钟之内,我就清楚地认识到,将来所有的电脑都将是这样运行的。”在参观的过程中,乔布斯还兴奋地喊道:“你们为什么不拿这个做点儿什么?这些东西太棒了,它将是革命性的。”

参观回来后,乔布斯将从施乐公司看到的鼠标、图形界面、局域网络、文件服务器等新技术用到了苹果的系列个人计算机中。

再比如个人计算机上的USB接口技术。这个技术是美国英特尔公司发明的。但是却是苹果公司首先把它应用到了个人计算机上,使得这一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同样,WiFi无线网络也不是苹果发明的。WiFi无线网络是美国朗讯公司开发的,但它就像当初施乐公司的Alto一样遭到了冷遇,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直到后来,苹果将这一技术用在笔记本电脑中,它才广为人知。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也使苹果开启了笔记本无线上网的新时代。

创新的技术并不一定能生产出最终的技术产品,许多大公司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并非就能成为商业化的产品,美国高新技术早期都是为了军事用途研发的,也经常被人们忽略,尤其是政府投资的研究基金,根本不考虑投资回报。创新技术的商业化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易事。像乔布斯这样对创新技术非常敏锐的人是很少见的。乔布斯有前瞻性眼光,这种眼光正是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最需要的。坚实的工程师背景、艺术家品位的交叉思考和前瞻性的分析能力,塑造了一个创新技术商业化的大师。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互联网霸主腾讯的成功和苹果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在互联网领域,腾讯从来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总能像苹果一样,跟随,然后迅速反超。

腾讯凭借“山寨”取得了令人仇视的成功。2010年3月5日,QQ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亿。庞大的用户群使得腾讯成为了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公司现金储备达到15亿美元。因为庞大的用户基础,也使其后来推出的门户网站成为中国流量第一的门户网站;在网游领域,抢占了超过20%的市场份额;电子邮箱流量也已经超越昔日霸主网易,坐上了第一的宝座。

当乔布斯和马化腾面对模仿的指责时,他们采取了同样的态度。从来都不否认自己的模仿路径。面对别人的指责,乔布斯总喜欢富有感情色彩地引用毕加索的格言:“优秀的艺术家复制别人的作品,更优秀的艺术家则剽窃别人的作品。”最后还总不忘补充一句:“我们从不以剽窃别人的伟大作品为耻。”马化腾在面对指责时,总会用一贯低调与实用主义的口吻说:“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

创新和模仿其实没有太多的矛盾。很多创新都是在模仿过程中获得创新,许多科学家或工程师需要经过几千次甚至上万次的模仿实验,才能获得创新的结果。而如果在模仿的前提下,继续创新,并非抹杀创新的内。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算是创新,而后来的火箭推动技术、印刷机的出现等不也是模仿再创新而来的吗?中国的搜狐最先就是模仿雅虎,淘宝网模仿eBay,百度模仿Google,但是后来都是有自己的创新内容。微软DOS系统也是先购买再创新,视窗系统也是模仿苹果电脑平台,但是微软没有仅靠模仿,而是继续创新,连商业模式也创新,让苹果想告也告不赢。那么苹果就没有理由不去用别人的技术再创新,为自己的创新写上新的篇章。在苹果模仿使用这些新技术后普及的过程中,媒体起了很大的作用,加上市场推广,以及苹果长期不断积累和更新的技术和苹果的客户群体,方有苹果今日之辉煌。苹果有自己的爱好者俱乐部,有自己的杂志,有自己的大学及商场的零售店,有网上商店,有拥有版权的音乐和影视资料库,这才是完整的苹果王国。

第三节应用创新PK技术创新

如果以新技术的推出为衡量标准,苹果当然没有任何创新之举,它们也称不上创新型公司。可是,有意思的是,苹果公司却被称为技术行业最富有创造力的公司之一。每每都能登上各种权威机构评选的创新型公司的前三名。很多时候,它还会超越微软,荣登榜首。2007年,《商业周刊》将苹果评为“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打败了Google、微软、诺基亚等巨头。随后,苹果连续三年赢得“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称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苹果的创新之处到底在哪里?

人们通常认为的创新方式还停留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上,这一点在微软体现最为充分。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总是把技术看做是公司唯一可以长期延续的财富和优势。无论是微软早期研发的DOS系统,还是后来推出的WindowsNT、Windows2000、WindowsXP等软件,微软都是靠技术领先抢占的市场。毫无疑问,比尔·盖茨是一个技术天才,同时也是一个市场天才,而乔布斯是一个艺术天才,同时也是市场天才。这让我们看到了不管是技术还是艺术品,想要推而广之,都需要市场天才。在这方面,中国还需要大力培养真正的市场天才,才能把创新技术和创意产品推到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比尔·盖茨之所以欣赏阿里巴巴的马云,并不是马云在技术创新上有什么高明之处,而是马云是中国最着名的市场天才。马云和苹果的乔布斯一样善于演讲,又和比尔·盖茨一样充分地侵蚀市场,包括全球的B2B市场。所以马云是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真正竞争对手,是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眼中“最可怕的家伙”。

即便到现在,微软仍然坚信,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是微软保持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后盾。一旦新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他们坚信,自己从中所获得的收益将比其他科技公司多得多。正因如此,微软每年都会把很多资金用在技术研发上。2006年,微软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为60亿美元,2007年为75亿美元,到2009年,微软的研发资金高达86亿美元,占当年总营收的14.6%。微软是全球研发资金投入最多的科技企业。

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后,微软确实拥有了很多惊人的新技术。比如微软曾经宣称自己在语音识别和海量数据库快速搜索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这些新技术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中,供人们欣赏、把玩,微软的很多新技术都没能体现在自己的产品上。实验室中的新技术并没有给市场带来轰动的新产品,以至于给了刻薄的乔布斯充分嘲笑的理由。2006年8月,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曾这样评论微软:“我们的朋友微软在研发上面花费了60亿美元,但是现在他们却在尝试袭苹果和Google的生产模式。这就表明,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可以用钱买到的。”

事实上,乔布斯从来不会像比尔·盖茨那样热衷于技术。在2006~2009年里,苹果用于技术研发的费用只有46亿美元,而微软却达到了惊人的310亿美元。2009年,苹果在研发上的投入只有11亿美元,仅仅是微软的1/8,占全年总营收的2.3%。但苹果的产品却总是会以“创新”为卖点。“创新”并非只是指技术创新,在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戴尔电脑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创新,外观设计上也没有什么创新,但是在直销经营节省成本上却是有很高明的创新,以至于曾把苹果电脑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后来没有什么可以继续创新的新模式,而互联网让其他电脑制造商也可以进行直销,戴尔就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所以戴尔电脑也只好开始进入零售点销售,扩大市场,同时利用目录邮递销售、中小企业优惠技术服务等,仍然在电脑市场上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已转型为消费性电子产品企业,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作为研发经费,应包括外观设计、商业模式和市场经营,其实也是技术产品商业化研发的一部分,不能仅仅考虑是技术创新。技术再新再好,如果没有配套的商业化研发,很多技术太超前或者配套不合适,也是会失败的。最简单的案例就是Beta录影带和VHS录影带,尽管前者技术和消费者爱好习惯都占上风,但是VHS录影带商业化开发却比Beta录影带成功。技术更新是很快的,VCD技术让VHS录影带还来不及进入中国市场就消亡了,而美国连VCD技术都没用上,直接奔向DVD,甚至蓝光DVD。这也是乔布斯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心态,美国人情愿花10美元进电影院看电影,也不愿意在网络上看质量差的免费下载电影。“山寨”产品在美国的娱乐界没有太大的市场,克隆DVD在美国市场上成不了气候,只是让低端消费群体,了解故事的情节,而非享受欣赏影视的快感。

从微软与苹果在研发上的比较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金投入的数量并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那究竟什么才是创新的关键?一个企业又凭什么可以做大做强?技术产品商业化创新才是最关键的,这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和环境,需要很多的交叉学科互补,不仅是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和制造、市场开拓、消费者心态、知识产权的维护、媒体宣传、社区兴趣培养、时尚风行,还有节奏、竞争能力、资金分配、企业管理、供应商、分销商、物流配送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达到最佳的组合,需要用优选法多维地分析。这些整合能力正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