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是我们的成功榜样:跟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学管理
3740500000043

第43章 榜样十四:日本的比尔·盖茨:孙正义(1)

企业:软银公司

职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学历:大学

行业:软件

榜样精髓:

○人生时间短暂,要使一生无悔,就得有长期的奋斗目标与计划。

○一旦着手做,就不能半途而废,因而须是可持续的事业。

○要做,就要成为该行业的第一,不能成为第一,一开始就不做。

○要建立一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司,而不能只在一两个软件产品上撞运气。

○只收买那些收买后能马上产生利润的优良企业,绝对不收购那些便宜但不好的企业,这也正是我需要的就收购成我的。

○要掌握攻守平衡,守与攻同样重要。

○企业首脑要能高瞻远瞩,信息畅通,掌握最多的信息,以便运筹帷幄。

○人才就是人财,结识更多的人才,就等于增加了更多的财富。

一、立下雄心壮志:人生50年计划

20来岁时打出旗号。

30来岁贮备至少1000亿日元资金。

40来岁决一胜负。

50来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营业额为1兆日元)。

60来岁把事业传给下一代。

在美国时,19岁的孙正义就为自己订出了“人生50年计划”:

“20来岁时打出旗号。30来岁贮备至少1000亿日元资金。40来岁决一胜负。50来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营业额为1兆日元)。60来岁把事业传给下一代。”

这虽是粗线条的,但也反映出孙正义的雄心。他要在经过长期竞争和搏击之后,成为自己选择的行业的“日本第一”。他一直认为,人生时间短暂,要使一生无悔,就得有长期的奋斗目标与计划。

大学毕业后,孙正义于1980年3月回到日本。他当时完全可在美国留下来,但他还是把老板的座位让给了共同出资的合伙人,留下一句“I shall return”(我会回来的)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

为决定在日本做什么生意,他整日埋头工作,对市场做彻底的调查。翻阅各种书刊资料。他要找到自己在后半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而对个人而言,市场调查很难,因为要与有关方面的人员全面商谈,就要有头衔,要有名片。在日本社会,没有头衔就难以被人信任。于是在1981年,孙正义就在福冈市博多区设立了筹划公司“株式会社和音公司”(与他在美国时建立的公司同名)。当年夏天,孙正义参加并听讲了财团法人日本综合研究所在福冈市主办的一场“经营游戏”演讨会。这次演讨会,把学员假定为公司的总裁,并让参加者模拟做生产、采购、销售及损益决算等。当时年仅24岁的孙正义还没有打出自己的旗号,为使自己未来要做的工作具体化,还需要更多时间作调查和思考。

一旦选定自己未来的那个事业,就要为之奋斗几十年。他认为,要花一两年时间来做这种选择也不为过。想是一回事,现实却是另一回事,每天早上从家来到他的事务所,而一文不收,没有任何具体的工作。实际上处于痛苦的失业状态。家里有妻子,大女儿刚刚出生,怎样维持生计?他越来越感到不安。多么难熬的日子!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不能随便选择职业,不能只看它的收入。他对自己说:“一旦事业起步,投入好几年,若不成功,重新来就会走弯路”。但是“要做,我就要做得在该领域是日本第一。”在这种苦涩的选择中,孙正义想到了40种自己想做的项目。譬如,生物技术、光导通信、电脑硬件等。对40种项目,我全都做出10年的预想损益计算表、预测平衡表、资金周转表及组织结构图。每一项目的资料足有三四十厘米厚。40种项目全部合起来,文件足有十几米高。对这40种项目做了彻底的调查,他的这种顽强的努力令人折服。

下一步是按自己定的标准对这40种创意新颖的事业进行选择,以决定哪种项目适合自己,并能保证将来能成功,所选取的事业值得自己投入毕生精力,甚至可为后代继承下去。

孙正义自己订出了25项“事业选择”的决定因素或标准,如,

(1)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续而不厌倦地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

(2)是不是其他任何人都没想到,属于独一无二的。

(3)10年以内是否至少能发展成为日本第一。

(4)合不合时代潮流。

(5)是否确实赚钱。

孙正义给他列出的40种事业各自打上分。评分中得分最高的是现在的软银公司的事业。

他还用一年半的时间对这些新事业反复研究,并对之用9个条件进行筛选。这9个条件是:

(1)一旦着手做,就不能半途而废,因而须是可持续的事业。

(2)这种生意能赚钱。

(3)须是有发展的行业。行业结构本身不能是不景气的、夕阳型的行业。

(4)以将来可成企业集团为前提,应是其核心事业。

(5)别人无法模仿的事业。

(6)不需要很大的投资;

(7)对世界有用,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事业。

(8)自己感兴趣。

(9)要做,就要成为该行业的第一,不能成为第一,一开始就不做。

经过一番慎重的缜密的调查与分析,他把目标集中在计算机软件的批发业,就是计算机软件流通。只有这一行符合全部条件。他正式雇佣了两个他回国后一直帮他做市场调查的临时工,这标志着他从事的新事业的开始。

1981年9月,孙正义以1000万日元为资本金,创立了“日本软银公司”(Softbank Corp.)。一个在福冈演讨会上结识的、任职于“株式会社经营综合研究所”的公司的一位朋友也支付同样数目的资金,合资建立了这一新公司。该公司就设在“株式会社经营综合研究所”的一个房间里。其中只摆了两张桌子,法人代表为孙正义。

一开始,孙正义也意识到软件开发风险性很高。而软件的批发可使社会上许多人开发的软件流通起来。这种流通业是稳妥可靠的,前途无量。当时日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厂家与零销商中介的流通业。

孙正义在“人生50年计划”的第一阶段“20来岁就打出旗帜”就这样实现了。

孙正义把自己的人生历程比作接力赛。在交接接力棒时,很容易发生运动员摔倒或丢掉接力棒的意外,名次很可能,大大落后。因此孙正义考虑哪种事业能够顺利继承,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趋势之一:在所有行业中,数字化信息产业发展最好,而且产业的综合性最大。较之汽车、食品、家电,数字化信息产业未来在GNP中将是所占的比重最大的综合性产业,虽然现在市场较小。

趋势之二:与大型计算机相比,个人电脑发展趋势更强,大型机将变成缝隙产业。

趋势之三:与硬件相比,软件将成为中心。但在软银创立时,情形却并非如此。

因此,孙正义最后得出结论:“要建立一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司,而不能只在一两个软件产品上撞运气。”他把软银公司的本行限定在“提供基础设施”,孙正义所说的数字化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事业,包括流通、网络、媒体、服务、展示会、互联网。

据说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有10万多家公司倒闭,有100万以上的公司经营困难,受损失的国民达2200万人。此时,软银公司刚开始创业,但它能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混乱中生存下来。这足以表明,孙正义的选择是明智选择。

二、兼并与收购的哲学:让我需要的成我的

只收买那些收买后能马上产生利润的优良企业,绝对不收购那些便宜但不好的企业,这也正是我需要的就收购成我的。

孙正义收购企业的哲学是,只收买那些收买后能马上产生利润的优良企业,绝对不收购那些便宜但不好的企业,这也正是我需要的就收购成我的。日本有许多企业因收买了经营不好的企业而倒闭。孙正义兼并和收购优良企业的哲学在软银公司的发展中得到了好的回报。下面例举几个被兼并或收购的公司。

(1)收购展示会Comdex

1993年11月,孙正义去拉斯维加斯参加了Comdex的展览会。当孙正义兴奋地对公司财务长官小林稔忠说:“我要买下它(Comdex),一定要买下它。”

Comdex展示会是界面公司(Interface)的展示部门,界面公司另外还从事宾馆、旅行社等业务。

自从那次参展之后,孙正义一直想买下它,一年以后,身穿休闲服的孙正义出现在界面公司,见到了全面负责公司业务的总经理杰逊·查德诺夫斯基。

“我想买下Comdex。”孙正义开口便说。

杰逊·查德诺夫斯基大吃一惊,公司的其他管理者也面面相觑:“这小子是干嘛的?”

孙正义只想买下界面公司的展览部门。而当时除软银公司之外,还有4家公司提出收购。来美国进行收购交涉的各公司代表们全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唯有孙正义是一身便装,令界面公司的人们有点摸不着头脑。

界面公司的总裁可谓一名美国商场的投资专家。他投资于这家新公司,然而在标价最高时卖掉,并且这样还便于新公司的发展。Comdex总经理问孙正义:“为什么想要买Comdex?”孙正义答道:“我一生都交给了计算机,我喜欢Comdex。”这话打动了包括Comdex总经理查德诺夫斯基在内的6名公司首脑。因为界面公司的总裁对计算机是一个外行,而孙正义则对本行业了如指掌。于是经营Comdex的全体负责人都一直表示赞成这次收购。

于是,1995年2月孙正义成功地以800亿日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家公司。界面公司的Comdex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展示会,Comdex本身就是一个名牌。

(2)收购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

软银公司于1988年时起,开始经营杂志出版事业,从那时起就发行着齐夫·戴维斯公司(Ziff Davis Publishing Co.)出版的杂志的日文版本,因此两家关系较深。

孙正义有一次去美国见比尔·盖茨。当时比尔·盖茨给他看一种杂志《个人电脑周刊》,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杂志。这个杂志,看看它是怎样报道的,就能知道那一家商品的销售前景以及它以后的价值。”孙正义听后深受刺激。比尔·盖茨无意的谈话促使孙正义决心买下这家出版公司。软银公司于1994年7月股票公开上市,凭借上升的气势,孙正义于10月提出以1400亿日元的价格收买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因为当时没有别的公司提出收购申请,孙正义把精力放在筹集资金上了。没想到这时美国投资公司得斯曼·利特尔提出更高的价值1450亿日元的现金,抢走了齐夫·戴维斯公司。

虽没能把整个公司买到手,孙正义却把公司的展览部门英特罗普公司以200亿日元买下。

之所以孙正义对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情于独钟,是因为该公司的杂志部门是出版计算机方面图书的最大一家公司,在出版业居美国前5位,是一家优秀的企业。该集团共出版杂志有130种。尽管收购失败了一次,孙正义还是于1996年以2100亿日元的价格成功地买下了这家公司。当时齐夫·戴维斯公司居于美国前5位,是一家优秀的企业。

虽然孙正义成为了这家美国公司的老板,但他气度豪爽,从不显露出一点点占有欲,使公司带上他个人的色彩或日本公司的风格。被收买后的企业的雇员也丝毫没有这种感觉。譬如在召开经营会议时,孙正义只是独自一人出席。

孙正义把齐夫·戴维斯公司的一切业务都委托给总经理埃利克·西波。优秀企业本来用不着别人在一旁指手划脚。而被收购的齐夫·戴维斯公司也因新的老板既年轻,又有魄力,工作上又能放开手干,对此,员工们高兴不已。

1998年4月,孙正义为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上市筹资,并获得4亿美元的发行利润。

(3)收买王石高科技公司

1996年8月收购的王石高科技公司生产电脑零件之一存储卡在同样专业公司中居世界第一位,其出价为1620亿日元。

在收买这家公司时,该公司持反对意见。但在孙正义的耐心说服之后,王石公司考虑到电脑行业的变化莫测,组成联盟更利于生存下去,最后同意被软银收买。

并且孙正义还把软银集团的首脑召集到亚特兰大,召开世界战略会议,讨论王石公司的收买问题。孙正义的建议得到大家的同意。他说:“基础设施是我一生的核心。说基础设施可能不大容易明白,用汽车社会做比方,我们公司不生产汽车本身,而是制作道路网,制造信号灯,这就是基础设施。”

王石公司是零件公司,但同时也出售系统和服务。电脑零件的保养、维修或更换都需要技术人员。而王石公司恰能提供这种服务。

三、远见结盟:兄弟一起赚大钱

孙正义不仅收购的公司是世界一流,就是软银公司的合作伙伴,如西斯克系统公司(Cisco System)、新闻公司、诺韦尔公司(Novell),雅虎公司、微软公司等也都是在各自行业中一流的。

孙正义不仅收购的公司是世界一流,就是软银公司的合作伙伴,如西斯克系统公司(Cisco System)、新闻公司、诺韦尔公司(Novell),雅虎公司、微软公司等也都是在各自行业中一流的。

(1)与西斯克公司合作

软银公司和美国的西斯克系统(Cisco System)公司有着合作关系,它具有日本法人Japan Cisco System公司的股份。

西斯克系统公司是开发了互联网上不可缺少的网络机器路由器(网络上的中继装置,具有检测传送数据的信息通过量和接收点,以最佳的线路完成传送的功能)的使用软件“IOS”的公司。所有个人电脑都使用着微软公司的OS(基本软件)。同样,互联网上的路由器(router)要用IOS。这相当于西斯克系统公司在互联网络领域与微软公司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

西斯克系统公司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创办的公司。而软银公司销售额1500亿日元,经常的利润为500亿日元,是分析家中10人有9人都会评价为A级的优秀企业。美国的西斯克系统公司成立还不到10年,1995年(到7月为止)的销售额达3000亿日元,利润高达45%,而且,到1996年7月比前一年度增长70%,利润约有1800亿到2000亿。这个数字与丰田汽车公司的利润基本上相同。

和美国不同,日本的网络事业尚未成熟,落后于美国很多。今后日本的网络事业会很有发展前景。因此与西斯克系统公司的合作再次证实了孙正义的先见之明。

(2)与“雅虎”公司结盟

孙正义很清楚,与互联网络相关的行业在以后会很有市场。继计算机行业之后,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角是互联网。

软银公司通过投资于美国的信息检索服务公司“雅虎”(Yahoo),以加强自己对互联网的参与。

1995年11月,在收购齐夫·戴维斯公司时,该公司的总经理对孙正义说:“孙先生,有个很有意思的公司,想不想去看看?这个公司成长很快,齐夫·戴维斯公司也想投些资。”孙正义与Davis总经理来到雅虎公司所处的西海岸时已是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