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是我们的成功榜样:跟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学管理
3740500000037

第37章 榜样十一: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3)

松下幸之助回答说:“转产马达,并非说明家电业前景暗淡,而是为其蓬勃发展做准备。”望着记者们那茫然的神态,他接着说:“诸位家庭也许还未使用小马达,但有的家庭已经开始使用,如电风扇、小型水泵等。再过几年,你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必然会借助某种动力。美国家庭中使用的马达已由一台增至十几台,日本很快也会如此。只要一按电钮,一切都会动起来的时代不久就会到来。”

松下幸之助的一席话真可谓是语惊四座,但不少人仍半信半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不久就被时代所证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家电热潮席卷全球,家电的心脏——马达的需求量也达到历史空前水平。50年代初,仅松下公司的门真马达厂的日产量就达5万台。

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凭借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在家电热来临之时,他不仅已在国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阔步迈进国际市场。松下幸之助真不愧为“经营之神”。

六、以美国为突破口,让松下电器走向世界

松下电器在日本国内声名远扬,但是松下幸之助不满足这些,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

1951年1月,松下幸之助首次出访美国,此行之目的已不言而喻。他要以美国为突破口,让松下电器走向世界。

战后的日本,由于国际势力的干预,政治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小。特别是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占领军实行对“财阀”“整肃”,以民主方式改革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之后,这一特点更加明显。日本经济已同世界经济紧密相连。这种格局给日本经济既带来机会,又带来挑战。能否顺应形势,在新的环境里谋求生存和发展,便成为日本企业界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松下电器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各方面已取得巨大发展,但这毕竟已成为过去。新的形势迫使松下幸之助看到,事业的发展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他决心像三十年前创业那样,带领松下电器闯向世界。

松下幸之助此行的目的是,考察美国对日本具有多大的市场价值,在经营方法、设备、资金和技术方面,哪些值得借鉴:另一重要目的是,他想知道美国人靠什么使国家如此强大,美国企业又靠什么兴旺发达。当时,日本同美国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基本相同,价格也差不多,卖价也大体相同,甚至美国货要比中国货便宜。不同的是,美国工人的工资要高于日本的十倍,成本明显比日本高得多,但美国公司却能获利,而日本公司却出现亏损,为什么?

一个月的美国之行,使松下幸之助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体制的民主化;二是企业的科技化;如果能够把美国的先进经验引入到日本,那么松下电器定会更加发达。

访美归来,松下幸之助立即采取行动。首先,他在“松下王国”内开展关于“民主”的广泛宣传。他指出,民主是达到繁荣的最可靠之路。强调民主,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他十分清楚,单靠传统文化只能使“松下人”的效率达到一定水平,只有实现民主化,才能真正提高“松下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他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商品化的重要性。他指出,科学技术不仅使美国人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他们创造了财富和价值。如果松下电器不能尽快掌握和研究新技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迟早要被淘汰。松下幸之助正是站在这两个战略制高点上,使松下电器紧跟时代步伐,跨入国际市场。

在具体措施上,松下公司于1951年成立了专门负责吸收新技术、寻找技术合伙人的机构——第五事业部。此后,松下幸之助又先后两次出访欧美。1952年11月,松下公司和技术先进的荷兰菲利浦公司正式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并在日本大阪建立了松下电器的又一分公司——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日荷双方为此共同投资6.6亿日元,松下公司负责其中的70%,即4.6亿元,而松下公司当时的全部资产仅有5亿元。拿出这么多钱,是不是风险太大了?然而,事实再一次证明松下幸之助的决定是正确的。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很快就发展成为拥有资产110亿元,年销售额达87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成为松下家族中的佼佼者。

在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松下公司在国内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合并和兼并。从50年代初开始,一些经营逊色但技术先进的冰箱、制冷机制造商,电视机、收音机制造商和唱片、电唱机制造商先后并入“松下”行列,在“松下”的统一经营下,重新焕发出活力。

通过引进技术、兼并协作等手段,公司的发展可谓十分神速。1956年销售额为220亿元,1960年已为800亿元。公司的发展已对市场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日本已经满足不了它的发展,松下公司要到海外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进步。

1953年,松下幸之助首先把公司驻纽约办事处——“美国松下电器销售公司”作为进入海外市场的强大据点。接着,又在国内组建了专门谋划攻占国际市场的中枢机构——国际本部。在松下幸之助的亲自指挥下,海外市场迅速扩展。1954年,松下电器出口额仅为5亿元,4年后,1958年发展到32亿元,增长了6倍,到1960年又猛增到130亿元,与1954年相比,增长了26倍。然而,松下幸之助并末因此而满足,他正在筹划一个更大的战略部署——联合同行进攻国际市场。其中一场激战,便是“电视机全球争霸战”。

在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开始在美国普及。1951年1月,当松下幸之助首次访问美国时,美国家庭已拥有700万台电视机,而在日本,几乎没有人见过电视机,到60年代,电视机才在日本普及。但是美国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日本人却把他们挤出了美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1964年9月10日,在东京“皇宫饭店”,松下、日立、三菱、三洋、夏普和东芝公司负责电视机生产的头面人物,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这就是后来闻名的、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每月“十日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上述六大企业产品销售的有关协议。60年代刚刚发展起来的日本电器,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的电器产业。为了击败美国对手,早日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各厂家决定,电视销售采用两种价格,即日本国内高价销售,国际低价抛售。在日本卖700美元的电视机,在美国只需400美元,比美国产的电视机便宜40%至60%。

美国电视厂家在日本电视机的猛烈轰炸下,简直到了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地步,许多厂家已到了面临倒闭的地步。美国最大的半导体厂家摩特罗拉公司在电视机生产方面一直独占鳌头,1959年它就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摩特罗拉公司不愧为日本电器的强硬对手,1973年,它利用同样的方法,以33万日元的价格在日本市场销售大型落地彩电,而同样的松下产品却售价57万日元。然而,在日本电器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松下公司,决意不让摩特罗拉的计划得逞。松下公司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用1亿美元的代价买下摩特罗拉公司向日本销售的电视机制造权。作为交换条件,摩特罗拉公司也同意在美国国内及台湾等地的工厂一律停止电视机的生产。后来,美国的沃维克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通用电器公司、杰尼斯公司等,不是被日本公司收购,就是不得已将电视生产技术和专利卖给日本人。就这样,最早控制无线电及电视机制造技术的美国电视机产业,在日本电视机的猛攻下,到70年代中期便过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仗美国人败得很惨,然而,他们并未善罢甘休,而是一直在寻找机会,试图东山再起,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和荣耀。据美国《幸福》杂志1993年3月22日报道:世界上已有数十家制造电视机、立体声收音机、计算器、磁带录像机的公司悄悄淘汰了赢利微薄的产品,集中力量研制新的产品。如日本索尼公司对激光唱机、数字录音系统和高清晰度电视机寄予很大希望。而美国公司认为,新诞生的高清晰度电视产业,是美国夺回20多年前输给日本的地盘的最大机遇,因此,志在必得。欧洲人在家电行业也不甘落后。据法新社1993年3月12日报道,欧共体着手开发一种欧共体制式的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机。这一技术将比美国目前开发的制式更灵活,质量更好。后5年内,欧共体将动用5亿欧洲货币单位(合6.2亿美元),推动高清晰度电视产业的发展。

今日的世界家电市场,早已是硝烟滚滚,短兵相接。到底鹿死谁手?人们正拭目以待。

总之,松下幸之助不仅是伟大的企业家,更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思想大师。他白手起家,以别人难以想像之毅力,克服种种困难,以超人的远见卓识成就了松下电器巨人,“松下电器王国”扬名于海内外。他那谦虚好学、宽严并济、为人楷模的品格更是为世人所称道。

榜样影响力: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具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企业家。他一手创建的松下电器工业公司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家用电器制造商。1992年,松下公司销售额外负担高达570多亿美元,在日本各大公司中名列第3位,在全球最大500家工业公司中位居第12名。

松下幸之助也是世界超级企业家,他获得过众多的嘉奖——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学校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日本天皇先后给他颁发过“一等瑞宝勋章”、“一等旭日大绶勋章”等;荷兰女王授予他“经济合作友好功绩奖”;具有世界影响的美国《生活》杂志把他誉为“最高产业者”、“最高改革者”;日本人则把他称为“日本电子之父”、“日本经营之神”等等:他到底靠什么创造出如此丰功伟绩呢?他靠的是领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