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是我们的成功榜样:跟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学管理
3740500000029

第29章 榜样九:中国大陆首富:刘永好(1)

企业:希望集团

职务:总裁

学历:大学

行业:饲料、金融、房地产

榜样精髓:

○抓住机遇,冒点风险,值得!

○以质量克制质量;以价格克制价格,以市场克制市场。

○首先,你得尊重他。第二,要给你的员工展示一个光明的前景。当大家看到有前景的时候,他会努力去做。另外,我们要给我们的员工创造这样的条件——使他们有适当的待遇,并且能够受到社会的尊重。

○我们必须在保证自己不腐败的同时,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当一个企业做大后,单凭胆量与拼搏是不够的。胆量是要的,企业家精神就是创业与冒险的精神,如果四平八稳,考虑得周周到到是不可能成为企业家的,因此说还是要胆大,要拼搏。

一、亿万财富从科学养鹌鹑开始

刘永好四兄弟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发财。

当初,兄弟4人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隐约地感觉到了改变家乡面貌的历史性机遇的来临,他们认为抓住机遇,冒点风险,值得!于是,各项决策立即付渚实施。

科学,就是做领先干别人一步的事。

1982年,刘家四兄弟决定回农村创业,他们选择的是养鹌鹑。

他们决定搞一个大型鹌鹑养殖场,进行大规模的鹌鹑养殖与开发。于是,就1982年底,他们终于建成了一个大型的育新良种场。但是当他们把这个养殖场办起来时,却正值成都地区“鹌鹑热”在急剧降温,许多原先养鹌鹑的专业户都纷纷收摊不再养了。可是这刘家四兄弟都有一个相同的脾气,那就是认准了路就死也不回头,他们认定:只有疲软的市场,没有疲软的产品。他们看到了一个必胜的法宝,那些失败的专业户是因为养鹌鹑的成本太高,技术不过关,这才亏本搞不下去的。

为了把成本降到每只鹌鹑蛋只要三四分钱,他们大量地查阅资料,开动脑筋,寻找出最佳的养殖方法。

此时,这四兄弟便把各自的看家本领都用上了。他们把计算机应用于饲料调配和育种选样,很快就摸索出一个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立体养殖方式。这种方式即: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鱼粉养鹌鹑。这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循环饲养法,由于这样的方法使得成本大大减少,鹌鹑蛋的成本就降到了与鸡蛋一样,于是很快就赢得了市场。

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希望。刘家的科学养殖鸲鹑法让养殖致富重新闪现出诱人的光彩,于是,不多久就在新津县再一次掀起了养鹌鹑的热潮,一时间,全县就有了成百上千个鹌鹑专业户,饲养鹌鹑达90万只,全年的鹌鹑产值达到了900多万元。这个数字在那时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到了1986年。刘家兄弟办的育新良种场已年产种鹌鹑15万只,产品除了供应国内16个省市外,还批量销往前苏联等因家和地区,在那几年里,养殖场的经济情况大大改善,不光造起了更为先进的场所,还买来了汽车,用于运输。还有了小轿车,可以坐着到各处去签约谈生意。

刘家四兄弟为中国的鹌鹑养殖业在科学技术开发上做出了成就,他们研究出了“鹌鹑红羽、麻羽杂交鉴别雌雄离种体系”,还有整套的饲养鹌鹑技术。这些已被国家科委鉴定验收,并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走在了农村致富路前列的刘家兄弟,当然没忘记周围仍然还很穷的乡民们。他们的事业一尝到了甜头,就动员古家村和附近的村民一起来走科技致富之路。

在他们的带动下,新津县在那几年靠着养鹌鹑这一条致富路,硬是把原先的贫困帽子甩掉了。到了1986年后,新津县就形成了以运输、编笼、饲料及肉蛋加工等专业分工为特征的“一条龙”生产配套体系。到今天为止,新津县还保持着养鹌鹑这一传统优势行业,每年饲养鹌鹑400万只,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鹌鹑王国。

二、竞争要做“地头蛇”:饲料战战胜洋“强龙”

面对强大的洋字招牌的正大饲料,还有谁来支撑起中国人的天棚?有谁来对那些外国人的饲料说一声:嗨,别猖狂,我来了!

有的,刘家兄弟就是其中之一!刘永好看到,要降低饲料的成本,提高品质,关键是增加配方及生产工艺中的科技含量。

于是就确定下了“以质量克制质量;以价格克制价格,以市场克制市场”的竞争策略。

大约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从第三批外国饲料商打入中国市场后,就开始在中国城乡大量倾销一种具有现代概念的全价饲料。据统计,到1990年,全国兴建的中外合资饲料企业就有二三十家,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大城市。仅一个跨国集团在中国大陆每年从饲料上就赚去人民币数亿元。

这些洋字号的产品迅速向中国农村渗透,从根本上动摇了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饲养方式和饲料结构。这既是对我国饲料业、养殖业的一种促进,更是对我国民族饲料工业的严重威胁和挑战。

但不管怎么说,全价饲料确实代表着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的出现对我国城乡养殖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事实如此,素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为参照标准的广大农民看到用这种饲料喂猪,投料少,催肥快,猪长得膘肥体壮,油光发亮,而且操作简单省力,既干净又轻松。虽说饲料价贵得惊人,但一算,还是合算的,于是都要买来试试,一试也就尝到了甜头,再也放不下手了。

全价饲料很快就在各地走俏起来,在中国第一养猪大省四川,过去曾经你争我夺的地方饲料马上就无人问津了。而在另一处,购买全价饲料的人彻夜排长队。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对这种全价饲料实行计划分配,得走后门托关系,有的农民为了得到全价饲料还得先买名牌烟酒去送礼……在这一片热闹非凡的争购全价饲料后,是一家家国有或集体的饲料工厂减产、亏损、转产甚至倒闭。这就是竞争,竞争是残酷的,这种状况让中国人心酸,因为这表明外国人用猪饲料打败了中国猪饲料工业。

在这一片硝烟未尽的饲料“侵略战”后的废墟上,还有谁来支撑起中国人的天棚?有谁来对那些外国人的饲料说一声:嗨,别猖狂,我来了!有的,刘家兄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看到了外国饲料侵入中国的一面,同时又意识到中国广大农村的饲料天地是一块广袤的大市场,这里潜伏着更大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刘家兄弟抓到了难得的创业机遇。所以,他们决定要在饲料上大做文章,大干一场!其实,早在1982年到1984年间,他们刚开始办良种鸡场时,就曾经默默地进行了饲料的研制工作。那时他们专门喂养了100多头猪,用以试验,邀请了省内及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饲料的配方,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经过初步试制,刘永好看到,要降低饲料的成本,提高品质,关键是增加配方及生产工艺中的科技含量。若要与国外进饲料一比高低,惟一的出路就是依靠科技。

到了1985年,刘永好下决心投资200万元,创办了“希望学技术研究所”,又拿出300万元建饲料厂,400万元搞科研,聘请了30多位专家教授任专职或兼职科研人员,同时又派出了不少科技人员到前苏联、美国、波兰、澳大利亚、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厂访问交流。

这种大规模的投入发生了作用,科技上的成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在研制中,他们发现国际畜禽饲料的营养成份中普遍使用的氨基酸,在国内尚无工厂生产,而同时刘永好得知前几年省里进口了一批氨基酸原料堆在仓库里却无人问津。于是刘永好马上派人去把这批氨基酸买来,投入到试验之中。

研制新型乳猪营养饲料一般都离不开鱼粉。但国内厂家生产的鱼粉质量不过关,进口却需要大量的外汇,买不起。怎么办?刘永好想到了当地的一种东西——蚕蛹。这种东西在四川多得很,四川是蚕丝大省,养蚕抽丝,蚕蛹是下脚料了,每年的蚕蛹许多呢。

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不能代替一部分鱼粉呢?他就把想法与研制人员说,然后一起试验。把部分蚕蛹干粉与鱼粉混用,经过反复试验,证明效果已接近全鱼粉,而且成本也降下了一些。

为了提高乳猪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量,刘永好先后投资了将近千万元试验费用,广采精选,反复论证,筛选出了33个配方进行试验。

刘家兄弟的脑子很活,在试验中他们不断地想出土法子,想出用本地的特产作代用品,以代替那些难以弄到或成本过高的原料,而同时又能保证饲料质量不比外国的饲料差。

由蚕蛹,他们又想到了用奶品公司的奶液下脚料及部分工业奶粉进行科学配方来提高乳猪饲料消化率,这一想法经过多次试验后,证明很有效。用这种原料配制生产出来的饲料,不但完全符合营养标准,大大提高了消化率,而且成本也降下来了,做到了价廉物美。

时光到了1988年,经过一次次的试验,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终于看到了曙光。

刘家兄弟试制出来的希望牌新饲料,经过几个试验点的试验,证明有多种优点。第一,省时间。猪仔从断奶到长大膘肥只需3~4个月,比传统的饲料周期缩短5~8个月。第二,省力。这种饲料喂猪很省劲,一边放饲料,一边放清水,比传统的打猪草,切料,煮料这一系列手续省了将近90%的劳力。第三,新饲料不用煮食。第四,按料内比折算,用1斤希望牌饲料喂猪,可比传统饲料节约1斤粮食。如果按亩产粮食千斤折算,那么10万斤饲料节约的粮食,就相当于20万亩良田的产量!

科技知识又一次显示了其强大的威力,而那些献身于事业的人们,一旦与现代科技知识结下不解之缘,就会变得格外聪明,就会一往无前,无往而不胜,创造出不可估量的奇迹来!

有了自己的希望牌饲料,刘家兄弟就可以与进口饲料比个高低了。

1989年初,憋了好几年气的刘家兄弟们投资了300多万元,购买了国产颗粒机等关键设备,自行设计,自行配套组装,不但节省了70%的资金,而且还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一座年产10万吨,从技术到设备完全国产化的饲料厂。

决心与洋饲料斗一斗的刘家兄弟开始行动了。

洋饲料中最王牌的就是正大饲料,这是打遍世界少有对手的跨国集团。而且说起来,刘家兄弟与正大饲料早在两年多前就有过一次交手。

那是1987年的时候,刘家兄弟还在古家村良种鸡场。那时他们养鹌鹑正在火红的时候,而且整个新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地区,在他们的带动下,掀起了二次养鹌鹑的高潮,需要大量的饲料。

正大瞄准了这一好时机,投资了250万美元在成都建起了一家分公司,看准饲料的空档,将大量的洋饲料打入市场,并采用让利销售等措施,在养鹌鹑专业户中间赢得了一块市场。

在此之前,刘永好们的“希望牌”鹌鹑饲料的售量已在新津县占了70%还多,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大不惜降价,由原每公斤0.225元降到了0.205元,而“希望牌”鹌鹑饲料也应战了,由0.21元降为0.19元。这一番较量,最后还是“希望牌”占了上风。但过去的那场交战,只不过是一场小小的遭遇战罢了,而此时的大批量的饲料生产,大规模的猪饲料之战,将完全是一场真正的大战役。

刘永好已经深思熟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深知自己与“正大”的实力差距,也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他只能以成本低、负担小去赢得这场战役。于是就确定下了“以质量克制质量;以价格克制价格,以市场克制市场”的竞争策略。从而一举奠定了胜局。1989年4月,希望自行开发生产的“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向市场大量推出。这种质量可与“正大”饲料媲美,而价格每吨却比正大低60元,一下子就打破了那洋饲料垄断市场的局势。

刘永好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磨练,懂得在商品竞争中该如何运作。他精心策划了这次推销“希望牌”乳猪饲料的战略技术。他采取了先优惠,见效后再付款的方式,吸引广大养猪户购买他的饲料。同时又派出了小分队深入基层,横向拓宽消费面,建立由上千个经销点组成的销售网络,从而有效地开发了流通领域。“希望”做出这样强有力的促销手段,使得“正大”等洋饲料在市场上一下子变得疲软无力了。

感到威胁的“正大”集团想凭借其庞大的财力将希望“挤垮”,于是决定:

“降价20元!”正大十分果断。“也降20!”刘永好也采取了行动。“有奖销售。抽奖!”沉不住气的正大集团又出了新招。“希望大奖销售,中奖比例更大”,刘永好步步逼进,寸步不让。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身为农村出来的川中汉子,刘永好对根植于此的巴蜀之地有着最深切的感情,有着最深刻的了解。所以他们在做广告时,很懂得如何唤起父老乡亲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情感。

同样做广告,洋饲料只顾在一些显眼的地段树起一块大招牌,写上“正大正大,威力特大”之类的话,而他们却从延伸到乡镇村舍的销售网点,收集到不少农产对希望产品评价的顺口溜,稍作整理,就成了朗朗上口,好呼易记的广告词,如“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添加二两希望精,一天可氏一二斤”,还有“吃1斤,长1斤,希望牌乳猪饲料就是精;比一比算一算,希望饲料最合算”等等,这些广告词朗朗上口,通俗口语化,农民对“希望”饲料有了亲近感,愿意买它作为养猪饲料。在经过了一轮轮的攻坚战与攻心战后,“希望”在市场上很快站住了脚,有了越来越大的阵地。与此同时,销售量与日俱增,“希望”又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到1990年元月,饲料的月销量达到创纪录的4000多吨,大大地超过了成都正大有限公司。

此战虽然以“希望”取胜,但转眼过了年头,日历翻到了1990年后,情况就又出现了变化。因四川粮食丰收,川西平原各地的粮库都装得满满的,老百姓家的粮食多得吃不掉,就把它用以喂猪。自家有了喂猪的粮食,也就省下了饲料钱了。

此时刘永好正好去了澳大利亚考察,在那里得到国内发来的电报,得知情况严峻,不光正常销售量发生危机,而且老对手也借机发难,欲借这“灾时”把年轻气盛的“希望”压垮。

外商因为是跨国集团,东方不亮西方亮,此时此地做一点亏本生意,别处可以赚回来,而把地方上的强有力对手压服后,以后还是他们的天下,于是他们把价格每吨一下子降了100元,其意图:很明白,就是要“希望”彻底垮掉。

这可确实是个生死之战了。怎么办,也随着他们降价吗?如此大幅度的降价,实际上销得越多亏得越多。但是不降价,那无疑于自杀,给自己断了生路。“希望”不敢应战,那就只能绝望了!

刘永好身在澳大利亚,却也看到了这场恶战的严重后果,于是果断地发出命令:“分析利弊,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