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是我们的成功榜样:跟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学管理
3740500000022

第22章 榜样六:亚洲首富:李嘉诚(3)

李嘉诚的收购战术在华商中是最有名的,他力助船王收购九龙仓一点更是收购史上最著名的“蛇吞大象”案例。而收购怡和洋行则是李嘉诚的收购艺术的另一种体现。

1832年怡和洋行在广州成立,创始人是大鸦片商渣甸(又译查顿)与马地臣。香港开埠后的1841年,怡和将总部迁往香港,是19世纪香港四大洋行之一。1855年,渣甸的侄女婿威廉·凯瑟克来华为怡和工作,渐渐爬上怡和大班之位。百余年来,凯瑟克家族共有5人任怡和大班,该家族控有怡和10%至15%股权,为第一大股东,怡和也由此被认为是凯瑟克家族的基业。

新中国成立后,怡和在华资产损失在1000万英磅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浩大的数目。怡和高层一直对共产党政权持戒心,奉行“获利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方针,海外分据点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70年代,怡和对香港信心渺茫,大力拓展海外业务,收购英国怡仁置业、夏威夷及菲律宾糖厂、中东TTI石油和南非雷民斯公司。战线太长,回报率低,资金枯竭,又不得不出售。而华资财团趁势急剧扩张,怡和这只商界老狮子愈显沉沉暮气,渐不敌这批虎气生生的华南虎了。

怡和系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拥有中区黄金地段大厦物业、国际一流酒店、百余间超级市场及精品零售连销店等。全系论控股地位,怡和最显;若论资产,置地坐大。故而怡和系又称怡置系。

80年代初,置地将触须由海外缩回香港,参与白笔山豪华住宅区建设、美丽华酒店旧翼重建,收购香港电话及港灯集团近三成半股权。更令人瞩目的是1982年,破纪录地以47亿多港元巨资投得中区地王,兴建交易广场。置地债台高筑,负债达100亿港元的天文数字。

1982年秋,撒切尔夫人访华,香港爆发信用危机,地产市场凄云笼罩。偿债本不成问题的置地如今大成问题,银行紧逼,偿债无力。1983年,怡置大班纽璧坚颓然下台,西门·凯瑟克走马上任。不幸,凯瑟克亦无回天之力,置地不得不把所持港灯及电话公司的股份,先后出售给长实系和黄与英国大东电报局。

此时,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港灯集团等大型英资企业,先后落入华人财团之手。两年前,市场便盛传,华人财团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了。因为,华人财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地产建筑商,谁不垂涎置地在中区的豪楼名厦?

早在包玉刚收购怡和系的九龙仓时,怡和高层对华资的凯觎已有防备。纽璧坚在财务顾问协助下,重整全系控股结构,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与怡和证券控制置地四成股权,置地反过来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权。证券分析家将此称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不过,连环船结构也有颇大的破绽,敌手若控得一船,就可与另一只连锁的船展开贴身肉搏战了。一损俱损,后果更可怕。

1984年间,怡和置地双双跌入维谷,累累债务使投资者信心大降,股价滑落,其中怡和最惨,市值才30亿港元左右;置地情况稍好,仍有100亿港元,柿子先拣软的捏,市场一改原有的传闻,说华资财团下一个目标是怡和,进而控制置地。

不时有股评家对怡置系的防御体系发表高见,有人称互控的股权结构,如两只大闸蟹,各用一只钳子把对方钳紧钳死,然后又各腾出一只钳子来抵御外敌。两者虽然同系,同一位大班,而两者股东利益并非一致,致使各伸出的一只钳子不能协调作战。

又有人说,并非纽璧坚设计的互控结构不好,而是怡和大势已去。若10多年前,怡和这头雄师酣睡,亦无人敢扰其美梦,更何谈斗胆拽一根须毛下来。

西门·凯瑟克上台后不久,请英国以拯救破产公司而闻名的戴伟思主理置地的业务。到1996年,他又从美国请来投资银行家包伟士,重组怡置系结构。

西门·凯瑟克已看到互控结构的破绽。

包伟士登场后,设计了怡置脱钩的计划。1986年10月,重组计划出台,置地宣布将全资附属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尔后又宣布将另一间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据1988年6月号的《星岛经贸纵横》,改组后的怡和系控股结构为:

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股权,怡策控26%怡控。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分别控置地11%和15%股权;分别控牛奶国际9%和27%股权。怡和策略控35%文华东方。

凯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权,据传在10~15%之间。

这样,凯瑟克家族的大本营怡和如铜墙铁壁,同时又击碎了凯觎者欲借收购怡和而达到控制置地的企图。凯瑟克家族的主要利益在怡和,故而包伟士的做法迎合该家族的私念。

有人说:“包氏结构”顾此失彼;也有人说是凯瑟克家族“保帅舍车”。凯瑟克家族削弱了对置地的控制,外敌入侵置地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增大。因此,证券界认为已将怡和迁册海外、行将大举走资的凯瑟克家族,有意将置地这块大肥肉,悬在“垂涎欲滴”的华南虎面前,待价而沽,好卷资远走高飞。

李嘉诚一直对置地拥有的中区豪楼名厦情有独钟。经过70年代末80年代中的系列收购,长实系实力大增。现在,置地被置于怡和核心结构的外围,壮志未酬的李超人,岂有不购之理?

市场言之凿凿,李超人与“包大人”(指包玉刚)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1987年股灾前几个月,各种收购的传闻,随股市冲天的牛气甚嚣尘上。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翘楚,均欲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敦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信和置业的黄廷芳,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尚有股市狙击手剂銮雄,亦有意趁虚而入,狙击这个庞然大物。

传说刘銮雄登门拜访怡置大班,提出以16港元/股的价格,收购怡和控有25%的置地股权。西门·凯瑟克愤然拒绝,一则嫌刘氏心欲太贪,出价如此之低;二则刘氏在股市名声欠佳,置地毕竟是怡和的“爱女”,“为父”总想为“爱女”找一个殷实厚道的婆家。

“心水”(头脑)甚精的刘氏顿时无辙,悻悻告退。又有诸多“大粒佬”(大老板)接踵而至,一一拜访凯瑟克大人。凯瑟克愈加囤积居奇,即不彻底断绝众猎手念头,又香饵高悬,惹人欲罢难休,欲得不能。

流传最广的数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

李嘉诚的威名,凯瑟克早已如雷贯耳。他们还在港灯一役中交过手。超人出马,西门·凯瑟克不敢怠慢,更不敢掉以轻心。李嘉诚表示愿意以17港元/股收购25%置地股权,这比置地其时10港元多的市价,溢价6元多。西门·凯瑟克对这个出价仍不满意,同时他也未把门彻底封死,作出一副很坦然很有诚意的样子:

“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

李嘉诚等人与凯瑟克继续“讲数”(谈条件),双方分歧仍颇大。华资财团告辞,商议对策,约定下次谈判。李嘉诚不想表现得太积极,他一如收购港灯一样,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时机。此际,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攀上历史巅峰。

天有不测风云。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波及,一泻千里。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的26日重新开市,恒指再泻1120多点,股市残骸遍地,一片哀号。

香港商界,多惊恐万状,形如过河泥菩萨,自身难保,哪有余勇卷入收购大战?自救是当务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约四成,凯瑟克寝食不安,李嘉诚的百亿集资计划出台,能否如愿,尚属未知数。

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资金用途,将首先用作置地收购战的银弹。

正如一场暴风雨,来得猛,也去得快。年底,随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地扯股市”,纯地产建筑股占全港总市值的31%,地旺股旺,股市淡友皆以大好友的面目活跃于市场。

农历大年刚过,收购置地的传言再次此起彼落,华南虎再度出山。

事后报章披露,1988年二三月间,李嘉诚等华商翘楚,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参包伟士。

一直善于等待、捕捉时机的李超人,缘何不借大股灾中怡置系扑火自然、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股灾中,置地股摔落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就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港元多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的17港元的开价。

原来,根据收购及合并条例,收购方重提收购价,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人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每笔交易的内容全部储存于联交所电脑)。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不得低于10港元的水平——6个月的,则不受此限。

4月中旬,正是股灾发生的整6个月。这一时期,置地股从6.65港元的最低点回升后,几乎胶在8港元的水平线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对收购方有利。

4月初,李嘉诚以广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该公司股东年会,他首次向舆论披露长实持有置地股份是作长期投资,并无意出任置地董事参与管理。

“天机泄漏”,华南虎吞并老狮子的现代寓言充斥市场,愈发甚嚣尘上,4月底,以超人为首的华资新财团草拟函件致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东年会上,增加一项委任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为董事的议案。华资新财团已捏有王牌——合持股权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

市场沸沸扬扬,置地股价如同被阳光直射的温度计,猛地一跳,急窜到8.9港元。这是股灾之后,置地股日升幅最大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