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原文只有18000多字,简练地记载了鲁国十二代的历史,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如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修史书,打破了西周以来贵族对史学的垄断,对记录历史的真实性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孔子还开了私人著书的学术先风,后来的百家争鸣与此有莫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春秋》中明确的时间顺序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影响很大,其内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委婉平易的“春秋笔法”也为后人所称道。
《左传》主要讲述的是哪朝哪代的历史?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以《春秋》为基础,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传》基本以《春秋》十二代君王的次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主要内容有: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当时的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无所不包,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在史学中具有继往开来的传承作用,还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典籍,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
《国语》是部语言书还是历史书?
《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记载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的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重要史事,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国语》在内容上记录了春秋各国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情况,是研究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材料。在思想上,《国语》较为崇尚礼的规范,德的精神,突出忠君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人才和民意,含有很强的民本思想,这是我国几千年的古文明中非常积极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吗?
《战国策》是书写战国时期的国别体史书典籍,所记年代约上接《春秋》,下至秦王朝统一。汇集了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等国的策士著作和史臣记载,展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特点,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战国策》客观记录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状况,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详细地记述了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士人的精神风貌、思想才干和人生风采,反映出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化的历史特点,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战国策》还是杰出的文学著作,在人物形象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方面运筹帷幄,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时期。
《论语》是孔子自己写的吗?
《论语》现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以语录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耳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论语》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轫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仁、义、礼、乐四字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义是目的,礼、乐是手段。礼辅助仁,乐成就义。《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许多名言至今仍受到广泛认同和推崇,充分展示了东方哲人特有的识见和智慧。
《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吗?
战国时期,齐国天文学家甘德写了一本《天文星占》,魏国天文学家石申写了一本《天文》,后人将二人的著作合为一体,新书就是《甘石星经》,成为我国天文学史上最早的专业著作。
《甘石星经》里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天文学成就。记载了有关当时人们对月亮和月食关系的认识,肯定了日食发生在每月初一或最后一天,记录了800多个恒星的名字,根据天象划分了星官,记载了五星运行情况,还提到木星具有卫星的事实。书中还保留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星表,该星表比欧洲最早的星表还早200多年。
《吕氏春秋》是姓吕的家谱吗?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卫国濮阳(今属河南)人。本为富商大贾,因帮助秦国公子登上王位(秦庄襄王),并被其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秦王赢政继位后又被尊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政成年后亲理政务,吕不韦被免职,出居封地河南,不久被迁往蜀郡,忧惧服毒自杀。在任相国期间,吕不韦养门客3000人,集体编纂了《吕氏春秋》一书。
《吕氏春秋》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20余万言。该书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阴阳诸家之言。由于出于众人之手,各记所见所闻,内容庞杂,故《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类。形式上,该书体例统一,语言生动,常用寓言故事说理,富有较强的逻辑力量。其中的一些寓言,如刻舟求剑,至今脍炙人口,其哲理意义颇能给人以启迪。
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
古今地理志的始祖是《禹贡》吗?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成书年代晚于《山经》,早于《汉书·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被认为是古今地理志的始祖。《禹贡》全篇共一千二百字左右,由九州、导山、导水、五服四部分组成。
九州主要依据名山大川和海洋的自然界限划分,分全国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每州记述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田赋、特产和运输路线,并进行对比,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著作。导山记述了20余座山岳,并归纳成几条自西向东的脉络。导水记述了9条河流,是中国早期的水系著作。五服反映了作者大一统的思想。
《禹贡》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及唐宋后许多地理专著,都以《禹贡》为论述根据。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共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小雅和大雅,共一百零五篇,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中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它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又是汉语语汇的珍贵宝库,现代汉语的许多经典词语都来自于《诗经》,如辗转反侧、雨雪霏霏、在水一方等。
《三十六计》为何时何人所撰?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总结,此兵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全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又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具有朴素的军事辨证意义。
三十六计依次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
《孙子兵法》何以成为兵书之首?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列《武经七书》之首。又称《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或《孙武兵书》。春秋末年孙武撰。
《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5900余字。13篇篇名及大概内容如下。
《计》——讲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预计战事胜负,制订作战计划,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讲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讲以智谋攻城,即采用各种手段迫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类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众击寡”,“避实而击虚”。
《军事》——讲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将军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9种作战环境,以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以火助攻。
《用间》——讲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孔子兵法》是对当时及前代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既包括有关战争的基本原则,也有具体的策略战术。全书叙述简洁,内容富于哲理性,对历代行师用兵、讲习武备影响至深,中外许多军事家奉之为圭臬,至今依然。由于其所论战略战术的普通适用性,今天它还被用于非军事领域如商战之中。
《吴子》是何时何人所撰?
《吴子》相传是战国初期吴起所著的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末年已经开始流传。《吴子》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它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兵不在多,“以治为胜”。它强调料敌用兵,因情击敌。针对齐、秦、楚、燕、韩、赵六国的政治、地理、民情、军队、阵势等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它还强调“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注重“应变”,提出击强、击众、谷战、水战、围城等具体战法;最早对养马和骑战做了专门的论述。
《吴子》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因而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现有日、英、法、俄等译本流传。
《六韬》主要讲述的是哪方面的事?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著名的兵书。《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姜太公)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两万字。《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六韬》的军事思想比较复杂,差不多先秦各家的军事思想在书中都有反映,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六韬》还强调用兵要见机而作,以谋略取胜,而不以力战;对于军队的建设,《六韬》认为首先应注意将领的选拔与培养;《六韬》还系统地论述了将领的自主权问题。
《六韬》虽然从总体水平上来说赶不上《孙子兵法》,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的始祖。
《司马法》是一部法律书还是一部兵书?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关于它的作者和成书的年代等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干多年,散佚了很多,尽管该书155篇仅存5篇,内容不全,但它仍具有很高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
《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辩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也非常重视。《司马法》一向受到统治者、兵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它所阐述的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具体的军法内容,为其后各时期制定军队法令、条例提供了依据。
宋代以来,《司马法》一书被列为武举应试的经典之一,传播更加广泛,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吴越春秋》是小说还是史书?
《吴越春秋》是介乎正史和小说的稗史,由东汉赵晔撰写而成。它讲述了春秋吴越两国的历史史实,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但它的叙事风格却不同于正史的严谨,成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的基本人物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所叙述的是吴国打败越国后,勾践怎么被关在吴国卧薪尝胆,之后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利用美人计亡了吴国。最后范蠡发现越王只可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在劝文种离开的同时,与红颜知己西施乘小船离去,并改名为陶朱公经商致富,成为历史名商;而没逃走的文种果然被越王杀害。
《吴越春秋》比一般的史书更富于情趣,被《四库全书》列在史部。《尔雅》是部讲什么的书?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工具书。“尔雅”取意用当代话语来解释古代书面上的词语。
该书大约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后经许多人增补,到西汉才汇集成书。《尔雅》共3卷,20篇。现在流传的只有19篇,共有词组2091条,其中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兽》、《释蓄》、《释木》、《释草》等篇,全书内容丰富。它不仅说明了许多词语的意义,还包含了各方面的广博知识,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名称的词典。
《尔雅》解释词义的方法,主要是用意训法,因此与古今语言不同,方言的异同和本意转义的差别上来解释词义。
古代成就最高的典章制度专史是哪部书?
《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由唐朝杜佑撰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