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737000000004

第4章 【史学·典籍】(3)

《玉篇》是南朝梁武帝时的一部字书,由大学博士顾野王编撰。全书30卷,分542部,收字16917个。每字不仅注明字义,而且举古籍例证和前人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此书后来曾经重修,今天见到的版本已并非其原貌。

《五经文字》是唐代的一部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字书,大历年间国子司业张参撰著。收经传文字3235字,依偏旁部首排列,共160部,分为3卷。所收文字除五经外,也兼收《论语》、《尔雅》中的字。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在该书之后才有了准绳,因而此书对汉字的规范起了极大作用。

《字汇》是明代极为流行的字书,梅膺祚编撰。书中只收经史常用的字,怪僻之字一律不收,共收字33179个。它的部首比《说文》等大为减少,只有214部,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十分便于查找。字下先注音、后释义,释义先释基本的常用义,其他列后。释义之下除列举古书的例证外,也采录一部分口语、俗语的意义。由此,该书奠定了我国字典编纂法的基础,后来的《正字通》、《康熙字典》都是按它的体例编撰的。

《正字通》,明代字书,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编撰。体例与《字汇》相同,但注释要繁博得多。缺陷是引书未注篇名,且有一字归入两部的。清代的《康熙字典》就是以此书为蓝本编纂而成。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字书,简称《说文》,汉代许慎著。此书的编著,旨在“通经”(古文经),即准确、晓畅地理解古文经,以纠正今文经学的无征之谈。《说文解字》在我国字典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它首创的偏旁分类法一直沿用至今,现代对古汉语的释义、释音也多从其说。

什么是训诂、训诂学?

训诂,简单来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义。“训”是说明、解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语”的意思[班固《汉书》多写为“(训)故”,“故”即古语]。“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

语言文字有时代造成的古今之异、地域造成的方言之别,往往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造成理解的困难。因此,要想读懂相关典籍,就必须打通古今和地域之隔,这就要运用训诂的方法和相关的学问。我国有文字的历史极其久远,初期文字的书写又极其随意,所以训诂之学兴起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到汉代,由于经典研究的重视,训诂学蓬勃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此后历代发展,到清代达到另一个高峰。

研读古籍,学习国学,必须具备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必须熟悉几种常见的训诂书。只有掌握了这样的工具,才能读懂、读好古籍,进而有所发明创见。

我国古代有哪些知名的训诂书?

我国历史上训诂书很多,数量远远超出小学三类书中的字书、韵书两类,且后两类书中也大多包含释义。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训诂书主要是对经传的注释。这一时期产生了奠定训诂学基础的四大书——《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前人。此期的训诂书较重要的有《广雅》和《尔雅注》、《方言注》。《广雅》为三国魏时博士张辑所撰,体例完全同于《尔雅》,意在对其作补充。《尔雅注》和《方言注》均为东晋人郭璞所著,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均有超越前人之处。

唐宋时期对前代经籍的注疏书很多,唐代如李善的《文选注》、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颜师古的《汉书注》,宋代如朱熹的《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严格意义上的训诂书有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宋邢昺的《尔雅疏》、郑樵的《尔雅注》。

清代是训诂学极盛的时代,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训诂书有许多重要之作,训诂学理论也有长足发展。此期著名的训诂书有:顾炎武的《五经音义》,段玉裁的《十三经注疏》,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王念孙的《广雅疏正》,阮元的《经籍纂诂》等。

为什么说《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鼻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纪传体史书的鼻祖。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史书体例的创制,即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不同体式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实。

“本纪”是全书纲领,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兼录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其中先秦诸篇按朝代成篇(如《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汉诸篇则按帝王成篇(如《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

“表”采用表格形式简明排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以理清脉络。其中包括世表、月表(如《秦楚之际月表》)和各种年表(如《六国年表》)。

“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内容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

“世家”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兼及个别地位与侯王相当的著名人物(如《孔子世家》)。

“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包括单传(一人一传,如《伍子胥列传》、《孟尝君列传》)、合传[两人或几人一传,如《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列传》]、类传(一类多人合传,如《儒林列传》、《酷吏列传》)。少数篇章为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与中国相互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记录。

上述五种体例虽有分工,但又有内在联系,详于此则略于彼,或载于此则省于彼。本纪和列传是全书主要部分,故后世称这种体例的史书为纪传体。此外的表、书、世家与本纪、列传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司马迁《史记》开创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正史都采用这一体裁。其中《汉书》省去了世家,改书为志,体例上与《史记》大同小异。此后各史均以此为例,虽或有省减(如《三国志》无志),但纪、传都是主体,均未超出《史记》的体例范围。

《南齐书》是帝王子孙修撰的吗?

《南齐书》是记述南朝萧齐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初名《齐史》,或《齐书》,后为区别于李百药所撰的《北齐书》,北宋人曾巩等给它加了一个“南”字,才有了今天的书名。

此书为萧子显(约489~537年)撰。萧子显是南朝豫章王萧嶷的儿子,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以文才著称。萧子显是以前朝帝王子孙身份而修前朝史书的,在二十四史中仅此一家。

《南齐书》共60卷,现存59卷,包括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所佚的1卷为序录。由于此书基本上是当代人写当代史,一方面保留了可信的原始资料,一方面又难免毁誉出于恩怨、抑扬有所偏颇。该书比较可取的是志,《州郡志》每州之下除地理建置沿革外,还简略叙述风土人情,史料价值颇高。另外,此书叙事比较简洁,后来《南史》用《南齐书》一般都有所增添。

《魏书》真的是“秽史”吗?

《魏书》是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齐魏收撰。全书共12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记述了拓跋氏170多年的史事。

此书在当时及隋唐时毁誉参半,甚至有人称其为“秽史”。原因是魏收利用修史的便利,一方面凌辱有过节的人,有的甚至骂到别人的高祖、曾祖,致使申诉不公平者达100多人,另一方面,他收受贿赂、为人遮掩,如传说他因受金而为尔朱荣作佳传。其实“秽史”之说,只是一些门阀土族计较自己祖先在书中的反映而编造的夸大不实之辞,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魏书》仿汉人氏族谱牒之意,结合北方民族部落族姓的风习,设《官氏志》,在百官之外兼志氏族,是适应时代特征的处理方法,为后人研究北魏历史提供了极大方便。

《新五代史》为何被称为“呜呼传”?

《新五代史》是记述五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宋欧阳修自撰,是唐以来唯一的私修正史。原名《五代史记》,后为了与薛居正所撰的《五代史》相区别,称《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材料多取自薛居正的《五代史》,加以删削,并兼采小说、笔记资料,补充了薛史之缺。该书为私修史书,欧阳修又学《春秋》笔法,必然多有褒贬,所以不肯轻易示人,生前并未上呈朝廷。欧氏去世后,此书面世,并因其简洁流畅而为人所喜,使薛氏《五代史》湮没。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明令立该书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但正因其简洁和《春秋》笔法,此书也受到了批评。由于其发议论时,都用“呜呼”二字开头(如《一行传》序:“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所以后人戏称此书为“呜呼传”。

《大唐西域记》写了多少个地方?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有关西域的历史地理著作,由玄奘撰著。全书共12卷,写了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其中110个为玄奘亲历,28个为传闻。包括今天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亚细亚地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书中各国的排列基本上以行程先后为序。举凡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均有记载,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记述尤为详细。

此书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我国西北民族历史地理来说,也十分重要。

《读史方舆纪要》为何被称作“千古绝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考订明代以前历史地理的集大成著作,顾祖禹撰。顾祖禹(131~192年),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字复初,号景范,学者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出身于书生之家,父亲顾柔谦精通史地,是当地很有声望的学者。顾祖禹秉承家学.又发奋苦读,很早就熟谙经史。他对历代地理书籍颇感兴趣,又感到现有书籍多有不足之处,便决定编撰一部史地著作。为写好这部书,他一方面博览群书,摘录资料;另一方面则跋山涉水,实地考察。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数易其稿,终于成书。

《读史方舆纪要》全书共130卷,附《舆图要览》4卷,280多万字。该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的因革变迁,详列山川险要、形势利害。全书取材宏富,考核精详,包含丰富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资料。该书尤其重视军事地理,对山川形势、关塞攻守等方面论述得十分细致。

该书问世后,受到极高评价,被誉为“数干百年绝无仅有之书”、“千古绝作”,至今仍是学习研究历史地理的必读参考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了多少年?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自幼嗜学,尤喜《左传》。为人敦厚善良,品德高尚。他的治国之方,见于《资治通鉴》;治家之道,载于《传家集》。真正达到了儒家强调的圣贤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尊奉为儒家三圣。

司马光花了整整十九年的精力,日夜操劳,奉敕编撰《资治通鉴》,旨在有助于国家政治,而将整个历史作为借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十六个朝代1300多年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地位极为重要,为后世治国理民、为人处世,启迪智慧、移风易俗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吗?主要包括哪些?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和《尔雅》。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议论。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山海经》是远古的史书吗?

《山海经》的作者不详。全书共38卷,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五藏山经,简称“山经”,大约成书于战国;二是海经,大约成书于西汉;三是大荒经(附海内经),大约成书于西汉以后,其中以山经的地理价值最大。它以山岳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记载山的位置、水系、动植物、矿产、医药、宗教、民族、神话传说等。

中国神话故事的主要来源就是《山海经》,现存最早版本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包括著名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大禹治水等英雄传说,神话言短意深,表现古代英雄对抗大自然的勇气和毅力,反映了中国先民渴望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理想和愿望。

《山海经》成书时间很早,司马迁曾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中国古代文人常将《山海经》当做远古史书看待。

《周易》是哲学书还是占卜书?

《周易》也称《易》、《易经》,《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列儒家经典之首。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为六经之首。周有二义,一指周朝、周文王;一指周遍、周密。易有三义,五是变易,二是不易,三是简易。合起来,即指周朝探讨宇宙人生变易法则的书。

《周易》以阴阳变化的规律为前提,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的规律,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通过对损益、否泰、吉凶、得失、祸福等一系列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表达了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统治者的管理和人生的把握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周易》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汉代以来,《周易》被儒家奉为经典,对《周易》的众多阐释研究,形成了“易学”的诸多流派,如象数派、义理派等。宇宙和社会充满着神秘,而人生也充满着神秘,所以《周易》就成为人们进入神秘、破解神秘、享受神秘的金钥匙。

《尚书》是由孔子编撰而成的吗?

《尚书》本称“书”,汉代时改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和部分事迹汇编,保存了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现存《尚书》的部分内容是儒家后来加上去的,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共100篇。它汇集了大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是研究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的“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录君臣谋略史事;“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性质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由于年代久远,而且对《尚书》的真伪、聚散考订复杂,后人对《尚书》的理解就非常困难,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也只能根据先秦语言进行翻译。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修史书吗?

东周各国的史书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得以保存,成为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