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妥·元丹贡布出生于藏医世家,其父是赞普梅阿殿下的一名御医。家传熏染,元丹贡布十岁时就以通晓医术而闻名。赞普得知他是一位神童,便召进宫内,要求他与御医名家辩论。小宇妥思维敏捷,舌战群医,雄辩如流,大获全胜,赞普任命他为王子的侍医。
宇妥曾先后三次去天竺(今印度)。第一次是在二十五岁时,他途经尼泊尔时,拜见了尼泊尔名医纳释拉哈;到天竺后,又拜班钦·旃陀罗比和美旺为师,先后学习了他们的《医续目录·名灯》、《体腔穴窍分指》等医学论著。宇妥将访问天竺时学到的印医理论和技术运用于藏医实践。他三十五岁时,再次入天竺,向两位恩师求教。回国后,便开始招收学生,讲传医术。三十八岁时,他第三次去天竺,广投名医,开拓思路,游历达四年之久。后来,他率领门徒来中原访学,入五台山向僧医恳求医道,获得许多中原医家有关病理医道的知识,他的医技日臻成熟。
四十五岁时,宇妥开始撰著,以吐蕃传统医学为根基,广泛搜集汉医和天竺及西域各地名方、医籍,历时十年,撰成藏医传世之作《四部医典》(藏名为《据悉》)。全书分为“札据”、“协据”、“门阿据”、“亲玛据”四部分。据传他另著有《原药十八种》、《脉学师承记》等。
晚年的宇妥医师,已有门徒数百人,他毫无保留地对他们讲授《四部医典》精华,引导他们对这部巨著进行修订和增补。宇妥·元丹贡布以自己对藏医杰出的贡献,被誉为藏医医圣和藏医始祖。
五禽戏中的五禽指的是哪五种鸟兽?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创始人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也就是五禽戏。它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
华佗潜心钻研五种禽兽的动作特点,然后根据医书上的穴脉原理,创造了一套医疗体操,称作“五禽戏”。五禽戏就是要求人们模仿虎、鹿、熊、猿、鸟做出各种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关节和肌肉都能得到舒展,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五禽戏不仅具有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华佗的学生吴普,依照这个方法坚持锻炼,活到90多岁,却仍然“卫目聪明,牙齿完坚”。
节食疗法是谁先提出来的?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享年77岁。因他出生的赤岸镇有一条溪流名叫丹溪,所以学者多尊称朱震亨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记载:他的族叔平时身体健壮,后来,族叔患有痢疾,自恃强健能食,绝无节制,滥食猛喝。朱震亨为他诊脉,劝说:“这不是普通的痢症,胃热善消,脾病不化,食积与病势已经相当严重,一定要节制饮食,以养脾胃之气。”族叔不以为然,说:“世俗无饱死,我今能食,何谓可忧?”于是仍旧大吃大喝,贪图口福,一月之后,病症加重,终于不治身亡。
后来,朱震亨遇到同样的病症,病人喜爱暴饮暴食者,朱震亨为他诊脉配药时就指责他说:“病中当调补自养,岂可滋味戕贼?”朱震亨教他仅吃萝卜粥,病人听取医生劝告,并服药调理,半月即愈。
食能养人,亦能损人,病中厚味,尤其是肠胃消化系统患病,不节饮食,造成殒毙,前车之鉴,当为后人记取。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饥饿疗法可减轻肠胃的消化负担,给消化系统一定的休息和康复时间,达到调动人体调节功能、促进体内环境趋于稳定的目的。俗话说,肠胃有病,大多饥饿几天也就好了。
《洗冤集录》是部讲什么的书?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南宋建阳(今属福建)人。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历任主簿、县令、通判等职。嘉熙六年(1239年)升任提点广东刑狱,以后移任江西提点刑狱兼知赣州。淳祜年间,提点湖南刑狱并兼大使行府参议官。这期间,宋慈在处理狱讼中,特别重视现场勘验。他对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著作加以综合、核定和提炼,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了《洗冤集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
《洗冤集录》虽成书早在1247年,但其中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是很多的。举其要者,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一些主要的尸体现象,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洗冤集录》中称:“凡死人,项后、背上、两肋后、腰腿内、两臂上、两腿后、两腿肚子上下有微赤色。验是本人身死后,一向仰卧停泊,血脉坠下致有此微赤色,即不是别致他故身死。”这里所称“血坠”,即是现代法医学中的“尸斑”。
二是提出了自缢、勒死、溺死、外物压塞口鼻死四种机械性窒息。如关于勒死,书中指出它与缢死不同之处在于项下绳索交过,绳索多缠绕数周,并多在项后当正或偏左右系定,且有系不尽垂头处。对于溺死的征象,书中强调为:“腹肚胀,拍着响”,“手脚爪缝有沙泥”,“口鼻内有水沫”等。
三是对机械性损伤的论述。本书依照唐宋法典的规定,将机械性操作明确区分为“手足他物伤”与“刃伤”两大类。他物就是今天所说的钝器。书中所述的他物手足伤多指皮下心血而言。书中详细论述了皮下出血的形状、大小与凶器性状的关系以及根据损伤位置判断凶手与被害者的位置关系等。
此外,本书还对中暑死、冻死与烧死等高低温所致的死亡征象作了描述,对现场尸体检查的注意事项作了系统的归纳。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地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它自南宋以来,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
倒药渣是怎么回事呢?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着一种“倒药渣”的习俗,就是病家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过往行人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因为据说,这可以驱病出门,托人消灾,或被行人带至别处,不再作怪害人,病人能够尽快痊愈。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慰,并没科学依据。
相传,唐朝有个名叫韦慈藏的郎中,医术精湛高明,凡他看的病人.3天内准能治好。皇上知道后,传旨请他去做太医,他不愿当官,便婉言谢绝。他心里想着的是广大穷苦百姓。
他常常背着药囊,领着一只黑狗,跋山涉水,走乡串户,为老百姓看病。他告诉大家,谁家有了病人,只要把药渣倒在门口,他的黑狗就能嗅到药渣的气味,领他到患者跟前,为其看病。就这样,他不知治好了多少人。
后来,韦慈藏死了。老百姓把药渣倒在门口的习惯却没有停止,而且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
“倒药渣”的传说实不足凭,我们姑且把它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欣赏。归根到底,还是个药渣的处置问题。煎完汤药后,自然要把煎取药汁后的药渣倒掉,但对有毒中药则应埋掉。
奇香和奇臭的中药为哪些?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内藏的奥妙无穷,有草木花果、飞禽走兽,而且品类非常繁杂,无所不有。酸甜苦辣咸涩,无味不具。香者沁人心脾,臭者掩鼻不及。比如麝香与阿魏,奇香奇臭,各有奇用。
芳香药物中,麝香为香中之香,其香浓烈持久,馥郁特异。麝香是鹿科动物麝雄体香囊内的分泌物,每逢求偶佳期,雄麝的香囊内便散发出奇芳异香,引诱雌麝与之相爱交配,以繁衍后代。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另外还含有脂肪、树脂、蛋白质、无机盐类等,是开窍、通经、活血、散淤的珍稀药材。麝香的名贵可与黄金媲美,每公斤达数万元。临床上常用于各种肿瘤、癌症的治疗,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制成消瘤散,有良好的消肿止痛效果。有很多病人患脑出血、脑栓塞等造成身体半身瘫痪,恢复起来很慢,治疗很难。应用麝香配合治疗,往往能收到良效。有些病人患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影响生活美观,给病人造成痛苦,应用吊腺风膏加入麝香粉外敷,病人恢复很快,受到病人的欢迎。
阿魏是中药中最奇特无比的,以奇臭闻名。它之所以臭,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为有强烈臭气的有机硫物。要使用阿魏就不能嫌它臭不可闻,最臭者为最佳,不臭则不能治病。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精神病症、癫痫、昏厥等症,可以祛除痰涎,醒脑开窍。
“卫生”一词是如何来的?
据医学史研究,人们发现“卫生”这个医学名词其实就从古代医书中常出现的“养生”一词上面逐渐演化而来的。
“卫生”这个词最早出现于《灵枢》中。隋代杨上善编注的《黄帝内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将《灵枢》、《素问》合纂为一书。而《灵枢》的成书年代是在战国时期,其流传则在战国以前。这一点被目前医学界所公认。所以,“卫生”这个词可能是在战国时期有的,当然也不排除后人的添加之嫌。
另一种说法认为“卫生”一词应该源于《庄子·庚桑楚》:“南荣趎目:‘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古代医生的称谓有哪些?
疾医: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医师:首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中。
太常:医官名,秦置奉常。公元2世纪中叶,汉景帝改称太常。至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为宫廷治病。
药医师:我国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药品。
太医令:东汉曹魏时设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是管理医疗的职官。
太医博士: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子弟。
医生:此称呼始于我国唐代。
医士:本名首见于我国北宋。
郎中:始于我国宋代,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说药》有扬郎中、绿郎中,我国南方各省皆称医生为郎中。
大夫:始于我国宋代,见洪迈《容斋二笔》卷十六。今北方仍确称医生为大夫。
院使、陷唐设有太医署,宋有医官院,金代始改称太医院。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皇族服务。
御医:即皇帝内廷供奉的医生。
医生之神是谁?
疾病是人类的一大天敌。古代因条件所限,疾病更是人们的严重威胁,所以人们对救死扶伤的医生极为崇敬,视若再生父母。对那些妙手回春的名医,更视若神明。北方神医有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人,在南方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医,他就是保生大帝吴夲(tao)。
保生大帝又叫“大道公”、“吴真君”,他姓吴名卒,宋代福建龙海县白礁人。出身寒微,自幼资质过人,博览群书,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他四处行医,治病如神,疗治妇女奶疮最拿手,是个乳疾专家。当时著名的黄医官、程真人、鄞仙估等人都是他的弟子。他桃李满天下,并有医书传世。
据说仁宗的母亲患了乳疾,宫中的太医也束手无策,后来把他请去治疗,药到病除。仁宗大喜,要他留在宫中做御医,他对皇上说:“我志在修真,慈悲济世,荣华富贵非我所愿。”宋仁宗听了很受感动,也就没再勉强。他回到民问,以自己的针灸绝技救活了许多人。去世后,乡亲们在白礁村修了个祠堂秋龙庵阉来纪念他。后来,高宗听说这位民间医生治好了老祖宗的病,就命人在秋龙庵原址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宫殿武庙宇,即白礁慈济宫。
到了明代,吴卒的再传弟子又治好了永乐皇后的乳疾,永乐帝特意命人雕琢了一只石狮——“国母狮”,专程运到福建慈济宫,送给已成神的保生大帝。这只奇特的国母狮如今尚在庙中,石狮右掌高擎着吴卒的印鉴。
佩香囊真的能祛病强身吗?
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现在许多城市、乡村,仍有给孩子带香袋的习俗。
我国医学界对传统香袋的配方进行研究,作了许多药理试验,表明这种芳香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神经系统,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现在,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发现,经常将香囊(袋)置于儿童的衣兜、枕边,对于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能。
中草药名是怎么来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应用的增多,在《中药大辞典》中收载的中草药已有5767种。中药虽品种繁多,来源较广泛,但其命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产地命名。如川连、川芎、川贝母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皮、广木香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因而得名;阿胶,因出产于山东省东阿县,故得其名;信石出信州,故名;苏合香,因产于古苏合国而得其名。
(2)以气味而命名。某些药物有特殊的气味,则按气味特点命名,具有芒香气味者如木香、藿香、丁香,茴香、乳香、沉香等;臭气难闻的有臭梧桐、臭牡丹、臭阿魏等;有甜味的如甘草、甘松;苦味的如苦参、苦楝子;辣味的如细辛、辣椒;酸味的如酸枣仁;咸味的如咸秋石;淡味的如淡竹叶;五味俱备的如五味子。
(3)以颜色命名。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等;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青色的有青皮、青蒿、青黛等;白色的有白术、白芷、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4)以药物的生长特点命名。如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枯黄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
(5)以形态命名。如牛膝,因其茎节粗而膨出,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狗脊,因其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真是栩栩如生。其他如马兜铃、连翘、两面针、八角莲、木蝴蝶、七叶一枝花等也皆以形态而得名。
(6)以药物发现人的名字命名。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因发现刀枪箭药,一敷即愈,人们便将此药唤“刘寄奴”;俗传潘州郎中郭使君,治疗小儿疾病多采“留求子”,后医家便称此药为“使君子”;何首乌,因顺州何田儿老来无子,服用此药后须发皆黑,老来得子,寿绵百余岁,故将此药取名“何首乌”。
(7)以入药部分而命名。植物药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之别,动物也有皮肉骨内脏之异,故其入药部分可作命名之依据,如麻黄根、葛根药用其根;苏叶、桑叶、荷叶、侧柏叶均用其叶;苏梗、荷梗、藿梗均用其茎梗;莱菔子、白芥子、牛蒡子用子而名;金银花、旋夏花、菊花、玫瑰花用其花而名之;枳实、芡实均用其果实。动物药中有刺猬皮、虎骨、熊胆、獭肝、犀角、羚羊角等名称,均以其入药部分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