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737000000047

第47章 【中医·文娱】(3)

(6)鸡矢白。鸡矢白即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性味甘咸,凉。有利水,泄热,祛风,解毒等作用。可治鼓胀积聚,黄疸,风痹等症。

(7)白丁香。即麻雀的粪便,又称为雀苏、青丹。其性温,味苦,有小毒;入肝、肾二经。能消滞治疝,退翳去胬肉。内服研末为丸、散;外用研细调敷或乳汁点眼。

(8)虫茶。是我国湘桂黔交界山区的一种特殊的“茶”,它其实不是茶叶,而是化香夜蛾、米黑虫等昆虫排出的粪便晒制而成的。当地山民收集干粪,经特殊处理后,当茶喝,其味甘甜,沁人心脾。虫茶还具药用价值,适量泡饮,能提神醒脑、解热祛毒、收敛止血、降压祛脂、健脾和胃。它对消化不良,鼻衄、痔疮出血、牙龈出血和疖肿有确切疗效,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也有一定作用。

中药“六陈”是说药越久越好吗?

《药性赋》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这首诗中所写的“六陈”即六种宜陈久使用的中药。这六种中药是枳壳、陈皮、半夏、麻黄、吴萸、狼毒。

陶弘景首先提出陈皮、半夏宜陈久用之,之后《唐本草》又补充了四味。《类证本草》总结之,并正式提出“六陈”说。与六陈歌不同的是枳壳和枳实是有区别的。其实枳壳和枳实皆为一物,只不过是前者为未成熟果实,后者为成熟果实而已。

这“六陈”是越陈久越好吗?若将上述六种中药放置数年或数十年,其气与味还有多少?如果气味减少了很多,那功效会不会也随之减少呢?

医家张山雷曾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日陈皮。”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至张氏所言之“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甘草为何又称为“国老”?

甘草,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药性和缓,能调和诸药。所以,在许多处方中都由它“压轴”,称“国老”。关于“国老”这个美称,据说是我国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最先提出来的。

那是在梁武帝年间,陶弘景隐居句曲山(即茅山),研究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学,梁武帝多次礼聘,他却坚持隐居,而朝廷每遇大事就要向他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一日,梁武帝侍从又到句曲山,请陶弘景火速面君,不得有误。陶弘景情知事急,迅速进京。

原来,梁武帝连日来不思饮食,上吐下泻,众御医会诊无效。梁武帝便想到陶弘景了,他深知陶弘景不仅是道学思想家,而且对历史、地理也有研究,尤其是在医学方面造诣更为精深。

陶弘景见梁武帝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肠鸣泄泻,便处方:“国老(炙)、人参(去芦)、茯芩(去皮)、白术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服2钱,水煎服。”众御医见之,不解“国老”为何物。陶弘景笑日:“国老者,甘草之美称也。甘草调和众药,使之不争,堪称国老矣。”众御医点头叫好。梁武帝经陶弘景诊治,身体日渐康复。

冬虫夏草指的是什么?

自古以来,冬虫夏草一直以来被作为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宝,得到重视与应用,并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补品。

冬虫夏草出产在我国西南高寒地区,冬虫夏草又叫虫草或冬虫草(藏语:压扎梗布),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怎么长出来的呢?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关于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古代医籍及笔记中皆有论述,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归肺、肾经。有补肾助阳,止血化痰之功,适用于肾气亏虚所致的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及肺气亏虚或肺肾两虚所致的久咳,虚喘,痨嗽,咯血等症。

云南白药是怎么来的?

云南白药,原是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首先研制出来的。曲焕章字星阶,生于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年轻时代他抛舍妻儿来到云南个旧,以贩卖土布为生。一次,他突然肚子疼得很厉害,几乎死去,幸被草药医生姚连钧及时救活。从此.他立志学医,并拜姚连钧为师,由于他勤学好问,尽得姚连钧真传。之后,曲焕章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寻找和品尝多种民间中草药,以解除贫困村民的疾病痛苦。

有一天曲焕章进山采药,遇见两条巨蟒在搏斗,霎时斗得血雨腥风,毒液四溅。其中一条蟒被咬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好不容易爬到一块草地上。只见它蠕动了一会身体,突然好像有一股力量,这条蟒飞快地在地上滚动了几下。过了一会儿,蟒身上的鲜血止住了,伤口也好了。曲焕章看得惊呆了。心想,一定是这草有神奇的止血效力,治好了蟒的创伤。于是,他综合民间传说和自己平时疗伤止血的经验,现场采回了多种草药,后又经过漫长的筛选、试验,终于1914年生产出“曲焕章白药”。他的成功很快在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并逐步被广泛用于临床。经过百余年的提炼加工,成为今日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

诸葛行军散是谁发明的?

中医有一个著名的方剂叫“诸葛行军散”,首载于清代温病学者王士雄在1838年编撰的《霍乱论》中,原名行军散。属于开窍剂中的凉开剂。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他神机妙算、智慧超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当年他率领三军,挺进巴蜀,既要攀登“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又要克服酷暑炎热、山岚瘴气带来的困难,最后建都成都、创功立业。在“七擒孟获”时更是如此,除了道路艰险之外,更有“气候炎热、烟瘴四起”的恶劣自然条件。正因为此,才有《三国演义》88回的“蜀中差马岱”给诸葛亮并南征大军送上解暑药。因为行军散是暑季行军旅游、野营露宿的必备良药,所以就自然地和诸葛亮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增加了本方的神秘色彩,对它的功效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讲,对医生和患者都是一个精神安慰和良性刺激,能促使疾病痊愈。据《中医大词典》介绍, “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武侯即诸葛亮也。

六味地黄丸是谁刨制的?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

公元1079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顿时使他誉满京城。那时候宋朝的太医,一般都是名医的后代。这些人的祖上也许真有点本事,但传到他们这一代,许多人已经成了靠门第资格吃饭,靠“家学渊源”吓人的庸医了。钱乙,这个“土郎中”的儿子,年龄才四十几岁"一下子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很足的庸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却有点嫉妒,不服气。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有的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是一种饮食吗?

大柴胡汤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其姊妹方为小柴胡汤,关于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汉代,南阳地区一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大的取名大大,小的取名小小。一日,兄弟俩同时发烧,延请当地名医张仲景医治。张仲景诊断后认为,兄弟俩的症状相同,但病因不完全一样,根据兄弟俩不同的病因,分别给小兄弟俩各开了一张处方。这两张处方的相同之处是,都以柴胡为君药,并且都有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不同的是,大大的处方中有大黄、枳实,小小的处方中有人参、甘草。张仲景怕病家吃错了药,分别在大大的处方上写了个大字,在小小的处方上写了个小字。张仲景的方子果然很灵验,第二天,大大和小小的病都痊愈了。后来这两张方子张仲景屡用屡效。

张仲景晚年在编写《伤寒杂病论》时,决定将这两个方子都收入书中时,考虑到这两个方子都由七味药组成,都以柴胡为君药,都有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只有其余两味药不同,都该命名为柴胡汤,但如何区别呢?想到一张首先是大大用过,一张首先是小小用过的,因此,把大大用过的命名为大柴胡汤,把小小用过的命名为小柴胡汤。

§§§第一部脉象诊断学是哪部?

脉诊是我国医学中望、闻、问、切四诊之一,也是我国医学中一种独创的诊断方法。在《周礼》、《内经》中早有较多这方面的记载,历代著名医家,如扁鹊、仓公、仲景、华佗等,都精通脉学。西晋时,王叔和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前人的有关经验和资料,完成了十卷《脉经》专著,对我国脉象诊断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公元582年,我国的脉诊学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七百年后为阿拉伯医学所吸收,并于公元十世纪被中东医圣阿维森纳在他的名著《医典》中引述。

世界上的第一部药典是哪部?

唐高宗时,李绩等人对《本草经集注》详加订注,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十一类,二十卷,名为《新修本草》(后世称为《唐本草》)。别又撰《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卷,一起于659年由唐皇颁布于世。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撰颁布的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要早883年。《新修本草》书成后87年,在日本出现传抄本。

最早的外科专著是哪部?

我国南齐医家龚庆宣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于475~502年间总结并著述了《刘涓子鬼遗方》。这本书共三卷,扼要总结治疗金疮、痈疽、疮疖和其他皮肤病等方面的经验,收列内、外治法处方约一百四十多个,并最早创造了用水银外治皮肤病的方法。我国运用水银软膏较国外至少要早6个多世纪。

最早的伤科专著是哪部?

唐代蔺道人于841~846年间著述了《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全书只一卷,重点叙述了关于骨折的处理步骤和治疗方法,包括手技复位、牵引、扩创、固定等内容;提出了对一般骨折复位后用衬垫固定,并指出要注意关节活动;对开放性骨折,则主张快刀扩创,避免感染;对肩关节脱臼,已能采用“椅背复位法”,这也是世界整骨学的首创。半个世纪以后,元代危亦林使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也是世界上的创举,英国达维氏直至1927年才提出此法,较我国晚600年。

《千金方》是讲千金小姐的书吗?

孙思邈70岁时,将其医术整理成书,名《千金要方》。100岁时,又写成另一部《千金翼方》。“翼方”是对“要方”的补充和发挥,取比翼双飞之意。这两部书共记药方六千五百多个,集隋唐医学之大成。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于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书名为《千金方》。《千金方》一书的手抄本在唐代就传到了朝鲜和日本,被视为汉医的必备医药典籍。朝鲜的《医方类聚》,日本的《医心方》,都是参考《千金方》编写的。

孙思邈家乡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在家乡陕西耀县城东的一座小山下建立了“药王庙”。将山名由盘玉山改为“药王山”。到了明隆庆六年(1572年),人们又将孙思邈的《干金方》等医书刻在五座碑上,立在药王庙前,是研究中国医药学的宝贵资料。这五座《千金方》碑,高大雄伟,各自成体,共刻字万余。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陆续在药王山竖立纪念碑,使这里形成了一处别具一格、颇具规模的“药学碑林”。

饮鸩止渴说的是什么?

“饮鸩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第三十八》:东汉时,有人于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谓之舅父宋光,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光为此而入狱。时年仅十五岁之霍谓上书予商,为宋光辩白。书曰:“光位极州长,素来奉公守法,无纤介之罪,纵于诏书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犹如人在饥时,以毒草来充饥;而于渴时,饮鸩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丧,焉可为哉?”商阅书后,甚觉有理,呈于皇上。未几,光免罪获释。

屈原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有这样的句子:“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王逸注解为:“鸩羽有毒,可杀人,以喻谗佞贼害人也。”《说文解字》国说:“鸩,毒鸟也。”《辞海》则认为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雄的叫运日,雌的叫阴谐,喜食蛇,羽毛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毒杀人”。

以鸩鸟有剧毒的羽毛浸过的酒,称之为鸩酒。《汉书·齐悼惠王传》说:“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划)酒中,饮之立死。”成语“饮鸩止渴”,意为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有害的办法救急,不顾严重后果。

华佗是哪个朝代的名医?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医学家。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145年),卒于建安13年(208年)。

华佗精于方药、针灸,内、外、妇、儿各科都很在行,尤其擅长外科。据载,他曾为患者做过腹腔外科手术,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他的医疗技术,实在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为手术镇痛之需,他还潜心研制,首创了一种名“麻沸散”的麻醉剂。

华佗不仅为关羽刮过骨疗过毒,还用他高超的针灸术为曹操治过头风。华佗之死,说法多多,但皆与曹操有关。为根治曹操的头风,华佗建议为他劈开脑壳取出病根“风涎”,多疑的曹操认为这是想谋害自己,便将好心的华佗下了大牢,而一代大医也最终死在狱中。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八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藏医医圣和藏医始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