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737000000014

第14章 【诸子·百家】(7)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互根即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在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阴阳五行说是怎样融合为一的?

到了战国时代,阴阳说和五行说开始融合为一,形成阴阳五行说,以此进一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它认为阴静而阳动;阴初入静时生“金”,再入静时则生“水”;阳始动时生“木”,再动时则生“火”;金、木、水、火以不同比例相聚则凝结为“土”,进而构成万物。可以看出,阴阳五行说较阴阳说或五行说更进一步地体现了关于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对后来中国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物质守恒思想是谁先提出来的?

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公元27~约97年)在《论衡》中指出,“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唯无始终者乃长生不死”。可见,这里已经是相当深刻地阐发了物质不灭思想。而在成书至少不晚于公元3世纪西晋的《列子》中则有更深刻和精彩的论述。它指出“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往来相接,间不可省(减少)”。这段明确的物质守恒思想已同18世纪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的有关论述十分接近,然而在时间上却要早一千多年。

“六经”、“五经”指的是佛教经典吗?

“六经”是六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六经”之说始见于《礼记·经解》、《论语》中孔子的话以及《庄子》。《庄子·天运篇》云:“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六经的顺序,在《庄子》、《荀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儒林传序》等书中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做了改动,改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各书写作时间先后的考虑:《易》由伏羲画八卦,最早;《书》中有《尧典》,次之;《诗》有《商颂》,又次;《礼》、《乐》相传为周公所作,又次;《春秋》为孔子删定,最晚。

在秦灭之后,“六经”中《乐》失传,实际已只存五种,故汉人就其实数而说“五经”。汉武帝时立博士,立的就是五经博士。当时及以后的顺序,用《汉志》的顺序比较普遍。

“十三经”等名目是怎样形成的?

在“六经”、“五经”的名目之外,儒家经典还有许多概称,其大概如下。

(1)“七经”。最早见于《后汉书·赵典传》注:“典,学孔子七经。”是在五经之外再加《论语》、《孝经》。南朝宋刘敞《七经小传》以《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为七经。清康熙《御纂七经》,指《易》、《书》、《诗》、《春秋》以及“三礼”。

(2)“九经”。唐代以九经试士,包括《易》、《诗》、《书》、“三礼”及《春秋》“三传”。当时,褚遂良曾称谷那律为“九经库”(《新唐书·谷那律传》)。另外一种说法,有《春秋》而不取“三传”,再加《论语》、《孝经》。

(3)“十经”。见于《宋书·百官志》,指《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各一经,再加《论语》、《孝经》合一经。

(4)“十一经”。“十三经”去掉《语》、《孟》,因为宋时此两书另入“四书”。

(5)“十二经”。唐代就有“十二经”之说,包括《易》、《书》、《诗》、“三礼”、“三传”以及《论语》、《孝经》、《尔雅》。

(6)“十三经”。在“十二经”之外加入《孟子》。这是南宋朱熹以后才有的事情,但由于汇刻《十三经注疏》而使这一说法影响深远。

在以上说法之外,还有“十四经”、“二十一经”之说。“十四经”是“十三经”加《大戴礼记》。清代段玉裁主张在“十三经”之外,增加《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通鉴》、《说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八种书,以符合《周礼·保氏》所说书的数目。

《尚书》是讲官职的还是讲学术的?

《尚书》在汉代以前原本只称《书》。而在先秦,“书”是泛称,指记录史事及言论的史书。《尚书》的“尚”,是汉代的今文家加上去的,但后世仍有许多学者称《尚书》为《书》。

关于“尚”字,最简明的解释是“尚”通“上”,且有“上古”之意,《尚书》即“上古史书”。也有把“尚”解释为“尊上”的,即指二帝三王。如王肃说:“上所言,史所书”,即指《尚书》是史官对帝王言论的记录。

更有人把《尚书》书名的解释神圣化,如郑玄说:“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

称《尚书》为《书经》,始于《荀子》 (《劝学篇》),但到汉代才普遍起来。

《尚书》共分四部分,分别是《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 17篇、《周书》32篇。其中《今文尚书》的28篇,分别如下。

《虞书》、《夏书》共4篇:《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商书》共5篇:《汤誓》、《盘庚》、《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书》共19篇:《牧誓》、《洪范》、《金滕》、《太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爽》、《多方》、《立政》、《顾命》、《甫刑》、《文侯之命》、《费誓》、《泰誓》。

《尚书》的“十例”、“六体”都有哪些?

关于《尚书》的体式,有“十例”、“六体”之说。

“十例”是典、谟、贡、歌(《夏书》有《五子之歌》)、誓、诰、训(《商书》有《伊训》)、命、征(《夏书》有《胤征》)、范。

更通行的说法是“六体”,即典、谟、训、诰、誓、命。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

“谟”是记载君臣谋略的。

“训”是臣下开导君主的话。

“诰”是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训诫大众的誓词。

“命”是君主的命令。

此外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彤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大都可以归入以上六类之中。

《尚书》为何被视为帝王教科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力。

“三礼”指的是三种礼节吗?

“三礼”是儒家有关礼的三部经典的总称,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都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均入“十三经”之列,其中《仪礼》更是儒家最早的经典“六经”之一。

“三礼”的称谓形成于汉末。东汉末年,经学大家郑玄分别给《周礼》、《仪礼》、《礼记》作注,此后遂有“三礼”之称,一直沿用至今。

“三礼”并不都是“经”,《周礼》、《仪礼》是“经”,《礼记》则是解说《仪礼》的“传记”,就如同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后来也被列为儒家经典。《仪礼》很早就为儒家传习,也最早入经,是儒家“六经”之一;《周礼》和《礼记》在西汉末和唐代才进入儒家经典行列,列于“七经”。

“三礼”之中,《周礼》载官制,与政治制度有关,屡屡被人利用或批驳;《仪礼》载仪节,对后世影响颇大;《礼记》是儒学杂著,内容最为丰富,反映了儒家的许多重要思想。

《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有何异同?

《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是汉代时《礼记》的两种版本。因分别由大戴(戴德)和小戴(戴圣)叔侄编成,故称,也称《大戴记》和《小戴记》。

《礼记》原本是关于《礼》的札记,累世积聚,数量很多。但到西汉时期,传习的“记”已经不多,《汉书·艺文志》说有“百三十一篇”;而且使用时随意增删,篇数、编次都不固定。东汉中期,经过长期淘汰,经戴德与戴圣分别编选,形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汉宣帝时,立十四经博士,大、小戴同被立为《礼》经博士,他们编成的《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也作为《礼经》的附庸而同被立于学官。

《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篇次不同,前者85篇,后者49篇。后来,《大戴礼记》未能流传开来,而《小戴礼记》在汉未经郑玄作注,摆脱《仪礼》而独立成书。今天所见的《礼记》正是郑注的49篇本《小戴礼记》。

什么是纬书,什么是“七纬”?

纬书是古代以神秘诡谲的语言解释经书的一种书籍,与“经”相对,故称“纬”。纬书出现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当时由于经书地位提高,故出现了大量依傍、比附经书的纬书,几乎每种经书都有若干种纬书。

纬书有单纯解经的,但更多的则有鲜明的目的性,旨在会通天人、左右世事,所以不乏歪曲经文来为某种目的提供理论依据的臆说。

纬书多怪诞无稽之谈,且不时被民间起义和敌对势力利用,故魏晋以后遭到禁止,隋炀帝时更是遣使四方,搜罗无遗,严令焚禁。此后,纬书几绝,所传者皆为后人辑佚,且均非完本。纬书大多毫无价值,研究少,影响小,只在封建迷信和神仙道教那里还有些小地位。

“七纬”是相对于儒家“六经”以及《孝经》的七种纬书,包括《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相对于“七经”而言,故称“七纬”,也称“七经纬”。

七纬均伪托为孔子所作,实际上是汉代儒生、方士所编造。这些书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因此,纬书曾在新朝初起或建立时被利用为依据,以表明其符合天意、名正言顺。故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颁布80篇纬书,规定为士子获取功名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