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737000000013

第13章 【诸子·百家】(6)

熹平石经对儒家经典的文字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客观上也对维护儒家经典的地位、推进其研究和传播作出了贡献。但石碑已毁,北宋以来屡有残石出土,今存约8000余字。

“经神”、“学海”指的是物还是人?

经神、学海是东汉京师学者对当时的大经学家郑玄与何休的尊称,表示对他们的学问的推重。郑玄与何休几乎生活于同一时期(何休晚郑玄2年出生,郑玄晚何休8年去世)。

何休长于天文历算,与老师羊弼,根据公羊学博士李育的学说,驳难《左传》和《谷梁传》。作《公羊墨守》14卷,申说公羊家的春秋说,如墨翟守城不能攻破;《左氏膏盲》10卷,指出《左氏春秋》问题很多,如人已病人膏肓,不可救治;《谷梁废疾》3卷,指出《谷梁春秋》也有问题,如人得了瘫痪废疾,难于复起。人们称这三部书为“三阙”,言其理论幽微,难于通晓,如三座宫阙高不可攀,京师称何休为“学海”,十分推重。

郑玄是融合今、古经学的大家,他遍注群经,集汉代经学的大成。他还针对何休的“三阙”,作《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以相驳难。故此,人们将郑玄称为“经神”。

孔颖达对经学发展有何贡献?

孔颖达(574~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自幼聪颖过人,能日诵千言。成人后出入经史,博学多闻。曾师事隋朝经学家刘焯,并举明经高第,授郡博士。隋炀帝召诸郡儒官会集东都洛阳,诏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议,孔颖达虽年龄最小,却位列冠首。老师宿儒耻出其下,暗中派人刺杀孔氏未遂。入唐,孔颖达被李世民聘人秦王府文学馆,与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号为“十八学士”。后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并被绘像凌烟阁。

孔颖达对经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主持编定了《五经正义》。其中《周易正义》、《礼记正义》反映了孔颖达的思想。孔氏继承儒家重礼的传统,提倡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别,认为“人之所生,礼为大也。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长幼之位”,而且礼与“天地俱兴”。在宇宙观方面,他以“无”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说:“万物之本,有生于无。”在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时”,他说:“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他的这种思想,对宋代程朱理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宋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宋学是经学的一个流派,即宋儒的理学。其名出现在清代,与“汉学”相对。因宋儒解经以义理为主,故称理学;又因其兼谈性命,亦称性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立《道学传》,故亦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

宋学是对汉唐经学的变革。汉代经师为经书作章句、训诂,曰趋繁复;唐代经学无多发明,但注疏更加繁冗。宋儒厌弃汉唐经学家支离烦琐的注疏之学,把经学从注释经典的文字转移到阐发义理上来,并进而依据经典发挥已意。朱熹主张“以理解经”,周、张、二程等亦均以经注或经说的形式发挥理学,陆九渊则更是标榜“六经注我“。这些主张和相应实践,都一改汉唐经学旧习,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气。

宋学空谈性理,日趋空疏,不切实用,日渐为人所诟病。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提倡“实用之学”,对宋儒学风发起冲击。乾嘉时期,经学家抛弃宋学,回归汉儒学风,遂使汉学大兴。不过,宋学直到近代还有不少信从者,如倭仁、曾国藩等。

汉学及其特点如何?

汉学是经学的一个流派,与“宋学”相对。既指汉代古文经学,也指清代宗汉儒经注之风的经学。汉学学风朴实严谨,故亦称朴学;乾嘉时期达到最盛,亦称乾嘉汉学。

清代汉学是对宋代理学渐趋空谈性理、神游八表学风的反拨,同时其产生和发展也与自康熙以来的文网密织、文字狱大兴的时代原因有关——在这种情形下,文人士子惴惴自危,不敢面对现实,只得埋首经典。

汉代古文经学的特点是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制度,清代汉学继承了这一传统,其研究特点主要是对儒家经典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

清代汉学家重实证而轻议论,对整理古籍做了许多踏实的工作,消除了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讹和篡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学读书但观大意、随意发挥、游谈无根、注重内心修省的弊病。

清代汉学考证则出入群书,连篇累牍,训诂则一音一字动辄百言,研究方法日趋孤立、静止,脱离实际,缺少新意,在清末走向衰落。

理学为何也叫道学?

道学是理学的别称,因为探讨天道性命问题而得名。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后期逐渐衰落,但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主要代表,因此也专指程朱理学。

道学原本是汉唐经学的反动,舍弃文字训诂而探究天道性命。宋初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从不同方面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创立了各自的学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都自称其道为“圣人之道”,其学为“圣人之学”,因此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道学”。南宋初期,“道学”的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的称谓逐渐盛行。明代中期以后,有些学者批评道学家为“假道学”,“道学”开始含有贬义,而“理学”之称更加盛行起来。近代以来,“道学”概念基本上是以其贬义而使用的。

道学探讨的本来是天道性命的问题,但后来逐渐集中于道德领域,而最核心的主张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维护三纲五常。由于过分强调道德修养对宇宙人生的意义,又尚空谈而轻践履,遂流于空疏和伪善,从而走向没落。“三纲八目”是图书目录的一种形式吗?

三纲领是宋明理学主张的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据朱熹注释,“明”就是发扬光大,“明德”就是人得之于天而暂为私欲蔽障的美德;“亲”读作“新”,“亲民”就是“新民”,使民心除去“旧染之污”而焕然一新;“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完美理想的道德境界。三纲领中,“明明德”指个人的道德修养;“新民”指自明其“明德”之后,推己及人,教民自新;“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与“新民”要达到的目标。

八条目是宋代理学标榜的“内圣外王”的八个步骤。常与“三纲领”合称为“三纲八目”。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注释:。此八者,大学之条目。”据此,“八条目”自始至终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心环节是“修身”,如《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前,即“三纲领”中的“明明德”,是“内圣”的功夫;“修身”之后,即“三纲领”中的“新民”,是。外王”的本领。将个人道德修养与国家天下联系起来,伦理与政治打成一片,本来是儒家的老传统。但在《大学》中才有了最系统、最精炼的表述。从此,“格物致知”成为儒教伦理的经典命题,而“修齐治平”则成为儒家信奉的人生目标。直到今天,一说到儒家人生哲学,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修齐治平”。

新儒学是指现代的儒学思想吗?

新儒家是北宋出现的学术思潮,也就是理学或宋学。主旨是阐发儒家经典的义理,与汉唐儒学注重文字训诂相区别,故称。

新儒学肇始于宋初胡瑗、石介、孙复等,北宋中期由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加以发展,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他们以孔孟为宗,以《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为主要依据,抛弃烦琐的注疏之学,直接阐释经典中的义理,以抗衡隋唐以来以空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他们关心社会现实,提倡所谓“道德性命”之学。他们从本体论的高度来探讨宇宙与人生问题,因此新儒学并不是简单回到先秦儒家学说,而是有所提高。

新儒家虽然有濂、洛、关、闽等学派,但都讨论主客、理事、心性、体用关系以及修养方法,由此而形成学术流派。

阳明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如何?

阳明学派是明代中叶以王阳明(王守仁)思想为宗旨的学术流派。王阳明在从政期间,始终从事讲学活动。他在几乎所有的任职地兴办了书院,主持讲学;也应邀在附近的书院讲学。同时,其弟子也陆续刊刻他的语录、书信与文稿。王阳明去世后,其弟子在全国各地建立书院70余所,举办讲学会,宣传他的学说,从而形成阳明学派。

阳明学派讲论王氏心学,在反对偶像、反对教条,以及提倡返求诸心、自我做主方面,所有成员是一致的。但由于王阳明致良知理论体系自身的内在矛盾,弟子后学理解不同,乃至辩诘争论,进而走向分裂,形成了阳明心学大旗下的不同支派,包括王畿为首的“良知现成”派,王艮为首的。良知日用”派,聂豹等为首的“良知归寂派”,欧阳德为首的“良知修正”派。其中又以二王的两派影响最大,这两派对阳明之学多有发挥,但却逐渐与佛学结合,流于空疏。有些阳明弟子更是任性废学,一切解脱。这些消极因素,最终导致了阳明学说的衰落。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阴阳的最初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古代哲学家使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