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20世纪初在我国提倡的一门学问,亦称“国故学”,因其研究“国故”而名。北京大学曾经出版过《国故月刊》。胡适提出过“整理国故”的口号。他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而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其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学界至今尚无统一意见。普遍看法是其包括四大类:义理、考据、辞章及曾国藩在此基础上添加的经世之学。其中,义理之学是国学的主体,举凡政治思想、道德人伦、宗教思想等影响国人思维的学说都属于义理之学,包括儒释道、诸子学说及历代思想家的主张。考据之学包括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曰录学、校勘学、考占学、金石学、历史学等学问。辞章之学是对文学艺术的概括,包括历代文学著作及其研究。经世之学即经世致用的学问,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医学、历算学等实用科学。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同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从五四运动到当代,国内学者对国学一直存在着两种态度。一种是“国粹论”者,另一种是“国渣论”者。前者崇古嗜古,认为占代学术文化都是“国粹”;后者则非古反古,认为是“国渣”,要人们“爱惜精神,莫读古书”。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复杂的,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精华,否定和扬弃糟粕。如果不去接触,不去探讨和研究,又怎么知道哪个是精华,哪个是糟粕呢?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而且延续到当代的唯一国家。所谓东方文化,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地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然而在不少读者心目中,诸子百家,之乎者也;精深高妙,艰涩难懂,这就是人们对国学的诠释。一直以来,在卷帙浩繁的国学世界中,只看得见专家、学者们孤独的身影,寻常百姓对这个神秘的艺术殿堂却可望而不可即。近年来,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开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解读国学,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国学热”。爱国学,学国学是好事。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好好珍惜国学。我们经常把国家、民族比作母亲,那么国学就是我们的母亲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不管什么情况,我也不会丢弃母亲留给自己的东西,何况这是一笔凝聚了无数先人血汗和智慧的宝贵财富。
本书讲的是国学常识,不是艰涩的国学理论。这里所说的“常识”,有两个重点: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二是读书时经常遇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大家知其然但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本书共分八章,包括史学典籍、诸子百家、政制法制、教育出版,姓名称谓、历法、文学诗词、中医文娱。以问题入手,以有趣为主旨,向读者展示国学常识。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关于国学的较为全面的概念;有志于深入研究者,亦可通过本书探寻进入国学殿堂之门径。
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本书得以出版,在此,要感谢呼新敬、黄玉珍、呼志娜、郜金磊、刘辉、张欣、王中辉为本书提供了资料,感谢宋娟娟、张焕金、陈艺文、武慧霞、谌伟龙、杨宏正、李京、毕慕科为本书做了校对工作,再感谢林丽曼、魏洁茹、范世勇、呼新娥、杜英峰、杜凯、呼志坚、申文平、呼新宇给本书提出的修改建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