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张海迪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3728500000014

第14章 读书迷啊,读书迷

爱读书是八十年代青年人的特点。玲玲是一个标准的八十年代的青年。她有多种爱好,最迷的是读书。她通过读书,走进一个世界,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一个自己的双足涉及不到的世界。她通过读书,可以获得感性范围所得不到的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前人留下的知识,别人探得的知识,她打开了“突破口”——学习了几门外语之后,通过读书所接触的天地,就更宽广了。她的“斗室”,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她说:“我真想一辈子住在图书馆里,每天看很多书,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读书迷最知读书乐。

她小时喜欢看带画的书;“文革”时不许看书,她让妹妹偷“毒草”看;爸爸、妈妈重新工作后,爸爸给她买书看,妈妈给她借书看;她有了钱,不舍得花,除了买工作用具,便买书,亲戚、朋友、伙伴,知道她喜欢看书,送她的礼物常常是书。“斗室”里,书越来越多,成了书的天地。书架上是书,桌上是书,床头上是书,角角落落里净是书,书把玲玲包围了。

工作空里读书,业余时间读书,饭前、饭后、上班前、睡觉前,都用于读书。她每天没有十一点以前睡觉的。她计算过,不管怎样忙,每天积起来的读书时间总有两三个小时。这样,加上星期天,她实际上每天都在上正规的学校。正规学校:小学六年,中学五年,大学四年,十五年学到大学。勤奋的玲玲,通过自学达到了上大学的水平,怎不是可能的?

一九七六年底,她因病情恶化,做了第四次大手术后,没愈合的刀口有一尺多长,躺在床上痛得不能翻身,除继续坚持学外语以外,还自修了初中和高中的主要课程。她为了鉴定几年来学文化的成绩,一九八一年参加了高考预选,成绩可观,证明她能上大学。但因身体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式去考大学。她从小就羡慕学校生活,大学生的生活自然更是她梦寐以求的。她本想这一愿望是永生不能实现的了,却喜出望外,消息自省城传来,山东大学决定,吸收她为名誉学员,派人送来了证书与学习材料。自此后,她感到好像整天在大学里学习了。

一九七三年她随父母迁到县城,一段没工作干时,她曾想学吴运铎,学奥斯特洛夫斯基,学高玉宝,当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以一支生花之笔,创造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做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于是,便坚持写日记,学写文章,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几年来,她读了有上千册图书。县图书馆收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象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罗曼·罗兰、雨果、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家的主要作品,她都读了。

后来她虽然没有专攻文学创作,但读书的兴趣却越来越浓,书成了她日夜不可缺少的伙伴,成了她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粮——比食粮还有味。她由于胸口以下失去知觉,那里的所有刺激都传不到大脑这个司令部中来,饥饱不和,冷暖不知,吃饭喝水只凭理智。但书之“食粮”,她完全知饱知饥知味的,在这里,她的神经感觉是十分全面、十分健全的,是十分敏锐的。

她没有跑过路,没有东南西北、国内国外地旅行过,许多事没亲身经过,许多事没亲眼见过。但她好像又什么都经过。有人感慨地说她,生活经验之丰富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知识见解之渊博像个学问很高的专家。她想:人不能不读书;我张海迪尤其不能不读书。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高尔基的《我的童年》、《我的大学》、《母亲》,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使我了解了旧俄的和社会主义苏联的生活,结识了那些勇敢的毅力坚强的人物,使我受到激励与鼓舞,也使我经历、感受到那些人物所经历、感受到的生活与斗争;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使我了解与体验了欧洲的生活,是杜甫、施耐庵、曹雪芹、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作家的作品,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是前人的文化财富使我的精神这样富有;是人类的日积月累的智慧使我的大脑这样充实……

她有时一边读书,一边自言自语:

“杜甫,你这位老头,跑的地方真不少!我真羡慕你!”

“《红楼梦》的语言真好,骂人的话,也不粗野。想到今天一些人的语言,那不文雅劲,真叫人脸红!”

“鲁迅为什么有学问?一个原因是他读书多,从他日记上看,他每天都买六、七种书,他买的书很杂,像人要吃杂粮一样。我是赞成读书耍杂的。鲁迅说他像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牛吃草,很泼,不太挑剔,连‘角皮掺麦糠’都‘吃个肚儿圆’。毛主席很崇敬鲁迅,大概也崇敬鲁迅这种精神吧!毛主席说自己进了图书馆,象牛进了菜园一样。这个比喻太好了,我也是有这种感觉的。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我要学鲁迅,记住下面这句话,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玲玲的日记中,不少地方谈到读书和读书心得:

……我发现如果让我离开了书,离开了知识,我就会垮下去,我就会很快地死亡。难怪赫尔岑曾说过: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日)

……今天看了《马克思传》。马克思夫妇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为共产主义事业进行了卓绝的斗争。有时马克思家里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他的小儿子就是那时死的。可是马克思和夫人燕妮仍然保持着斗争的信心。我们青年人生在新中国,更不能消极,要上进,要努力。不然我们是对不住先烈们的。

(一九七五年六二十九日)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说:“生命短促,只有美德使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四)

……今天在杂志上看到贝多芬的一句话,他是一个极热爱生命的人。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一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今天读了一本书,上面有介绍英国大诗人雪莱的文章,还引了他的一点小诗:

“过去属于死神,

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的诗很有意思,总是乐观的。我喜欢他的诗,并且从中汲取了生活的力量。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雪莱的那句名诗:

“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

(一九八一年十月一日)

……晚上翻了翻最近的青年杂志,突然又受到了新的启发。看来我脑子还是空洞的,必须用新鲜的东西去充实它。大脑需要营养,除了在生理上需要血液的供应,在精神上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去营养。否则,还是一个“低能儿”。而我们青年一代如果不努力,出现“低能儿”的可能性是有的,那便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寄生虫。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九日)

……疾病给予我的除了痛苦,还使我丧失了几乎全部的体力。现在我所有的就是旺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想,也许这是青春的活力吧。对知识和生命渴求的热望使我不甘于落伍——不能离开青年们前进的行列,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我是一个共青团员。

(一九八一年十月九日)

……我喜欢这么一句诗:“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翻书看看,大凡成才的贤人哲士哪个不是经历了艰辛的呢?屈原流放赋《离骚》,左丘失明传《春秋》,司马迁受刑写《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创作出不朽的《红楼梦》……古今中外,发愤而作者又何止百个、千个?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路是越走越宽的!

(一九七九年三月十九日)

读书,对张海迪来说,是学习,是生活,是幸福,她时常为此而感叹道:“我是一个幸福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