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美食文化
3725800000010

第10章 中华民族饮食民俗文化(5)

小孩产生前后鸭蛋的功用:小孩未生前,用鸭蛋十二枚请男巫先生解六甲以便催生。小孩产生后,用一碗菜祀神,这碗菜是有鸭蛋的,名叫“落地段”。如果初生孩子,亲的宗族要分送“落地段”的。生第二位时可以不送了。

产后的妇人,是要戒口的,咸鸭蛋是最好的食品了。亲友多有送咸鸭翟,及猪肉等物与产妇。

十朝时煮菜送亲属,菜中有鸭蛋,与“落地段”同。小孩剃头,要送红鸭蛋与亲友。

满月还神要送红鸭蛋与亲友,送外婆的自然是要一百或几十个了!

结婚时鸭蛋的功用:定婚或聘礼有时用鸭蛋一百或二百枚,大概有十个或二十个是画人物或花卉在上面的。最高兴不过的是小孩:得到了这一个花鸭蛋了!此外女家送男家的礼物,“抬祖段”,自然少不了米及鸭蛋。

生日用的鸭蛋:贺人生日,鸭蛋也是需要的,伴着猪肚及猪肉,自然是很好的礼物了。生朝请客,除了一盘清炖猪肚外,鸭蛋是少不得的。

祭神用的鸭蛋:鲮鱼、猪肉、鸭蛋,名为“三牲”,是祀神及祭祖常用的。公祭祖先后,丁男除分得猪肉外,可分得鸭蛋一枚。

除夕鸭蛋的功用:除夕,小孩用香一炷,熟鸭蛋一枚。香是插在鸭蛋上的,唱道:

“卖懒仔,卖懒儿,卖俾广西王大姨。”行至门外,将香抛去,将蛋吃完,来年便不懒了。

十三、东莞的槟榔风俗

下面记述的是东莞旧时有关槟榔的习俗。

聘礼:以染红的槟榔若干,以乳金写上双喜、百子千孙、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吉祥话,同茶果之类一齐送到女家,名曰“过礼”(即纳聘)。女家接受后,除回礼外,最少须取出一套吉祥语给男家。

结婚时:凡宾客到,无论长幼,新妇必须立奉槟榔(干槟榔剪成片)。又命大妗(即随新妇的仆人)捧槟榔一盘(盘用锡制的),往接亲威及伴娘等。新娘奉槟榔时,如见老人家,则说:“食了槟榔日老日福,福子荫孙。”见了青年男子,则说:“食了槟榔勤书执笔,步步高升。”见了女子,则说:“食了槟榔聪明伶俐,绣花绣朵。”见了小孩,则说:“食了槟榔长命百岁。”谒祖时,新妇陪拜后,必跪奉槟榔。

翌晨,新妇盛水及槟榔各一盘。备手巾每人一条,递给亲戚,名曰“捧水”。

担槟榔:婚后数日,女亲威家,每家须备槟榔一担给男家及他的亲戚,名曰“担槟榔”。

酬槟榔:待新妇满月后,第一次归宁时,男家备槟榔一担送女亲戚家酬谢,名曰“酬槟榔”。

拜七仙:七月初六晚,以槟榔(襄以萎叶)七口(一包曰一口),和花果之属,祀七仙,名曰“乞巧”。

祀鬼神:迷信的人们,倘家里有人染了病,即往盲人和女巫处问祸福。那盲人或女巫往往说:“病人因时运不好,偶然撞着了鬼神,开罪了它,须在某处以槟榔果酒奉之,病人方可痊愈。”

十四、杭州时令食俗

在饮食风俗中,我国的岁时节令饮食,最为丰富。从吃年饭开始,到次年年底,每遇岁时节令,必有特殊的食品应口。有的是各地通行的,如春饼、月饼等;有的是某地所特有的,如北方冬至吃饺子,江南立夏吃塌饼等。

杭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时令饮食方面,也有独特的风味,同时还有一定的食制。每个到杭州旅游的中外游客,在饱览西湖美景的同时,也许还想了解此中风情。

先说清明狗儿。

旧时的清明节,在杭州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鬼节,家家必定在此日前后上坟祭祖,在祭品中必有一碗青白汤团,或青色,或白色,中间以糖为馅。这种食品,叫做清明团子。而清明狗儿,就是糯米粉拌熟青蒿,制成青粉,用这青粉做成狗形的清明团子。从前市场上都有卖的,现在没有卖了,但一般还在家里自制。

这清明狗儿,并不在清明节吃,而是把它存起来。有的放在灶山上,有的放在食橱里,也有用小篮悬挂,任其干燥。此物到立夏日,才把它拿出来用荠菜花煮熟了给小儿吃,据说可以不疰夏。其实它已布满了白花,看上去很不卫生。 不过,做青粉的青蒿,则是一种芳香植物,性凉,有消暑、散热、解毒的作用。其所以做成狗形,是因为俗说“三日猫、四日狗”,猫狗不生病,取其“健而贱”的意思。这恐怕也是一种保存青蒿的妙法。

次说吃夏野饭。

杭州向有立夏吃“夏野饭”的食俗。立夏节这一天,儿童少年(也有青年)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柴、米、豆、肉,到野地里去支起石头、锅灶自烧自吃,称为吃“夏野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这样可以厌胜面避灾祸。

在野地自烧自吃的还有乌米饭,即取野生的乌饭叶榨取其汁,用以煮糯米,据说食之可以延年。至今,凡立夏日农贸市场上还有乌饭叶出售。而从前店铺中则卖成品乌饭糕。

这日,杭州人还必备十二样食品。有歌谣这样唱道:“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海狮苋菜酒酿糟。”苋菜在这时候尚初生,鲜嫩可口,而价格昂贵,店铺、作场一般都在这一日拿它来烧咸一碗莱,让伙友们吃。如果这一天不烧,则在以后的日子里,就不能再拿出来当菜了。这是取“尝新”的意思。俗传杭州过立夏,有“三烧”、“五腊”、“九时新”。三烧即烧饼(夏饼)、烧鸡、烧酒(甜酒酿);五腊即黄鱼、腊肉、盐鸭蛋、海狮、清明狗;九时新即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

再说吃五黄。

旧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这是杭州人说的一句谚语。其实,端午吃的食品还不止雄黄烧酒。杭州人称五月为五黄月,除雄黄外,还有黄鱼、黄瓜、咸鸭蛋中的蛋黄和黄豆。从前杭州人用黄豆瓣裹粽子,粽子作四角形的称角黍,作圆筒形的称筒棕。据说是为祀楚爱国诗人屈原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杭州人说:“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这虽是指气候而言,但也可见此日食粽子的普遍了。

现在杭州人爱吃一种时新菜,叫“水漫金山”。它选用甲鱼、河鳗、虾、蟹和蛋清等高级原料,经过高超而独特的烹饪制作而成。看那菜盆中,昂首翘尾的两条河鳗,犹如白、青二蛇仙对着金山寺愤怒呐喊;四周的鸡蛋清,则象汹涌的波涛,好似在为白娘子救许仙出力、助威,而那缩头不动的甲鱼,就如同凶残的法海。这是由端午节吃雄黄酒、看白蛇传戏文的习俗演变而来的,据说为“溪中溪”菜馆所特制。整盘菜肴构图奇特,色彩精美,形象逼真,而取名“水漫金山”,则使人在品尝美味的时候,自然想到动人的神话故事而频添一番佳趣。

此外,说吃素馄饨。

馄饨在小吃中,可谓大众化而最受人欢迎。各地大城小镇,几乎都有馄饨店,也有馄饨摊。馄饨有“鲜肉馄饨”、“虾仁馄饨”、“蟹肉馄饨”和“鸡肉馄饨”等。而杭州人则在旧历七月半要吃素馄饨。它以面粉皮而裹以雪里蕻及豆腐干等素菜。

这种食俗的来源,考《老学庵笔记》,知为北宋汴京之俗:“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祀先。”南渡以后,这个七月半以紊馔祀祖先的习俗就带到了杭州。因为大多用了荤菜,故以馄饨一味,衷示素馔之意。而这素馄饨,原是当时汴京的有名食品。今天,则盛行“十味馄饨”,一碗馄饨十种馅心,十样滋味,有的设摊而售,而据说以黄龙洞“杏花居”所出为佳,顾客闻名面光顾者,络绎不绝。

最后,说吃桂花鲜栗羹。

这是最具杭州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尤为中秋佳节的美味食品。因为古时杭州就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著称于世。这桂花鲜栗羹正是用西湖藕粉作羹,调入糖烧鲜栗片,然后撒以桂花,不但色彩悦目,而且芳香清甜。

这桂花鲜栗羹的制作,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明皇时,有一年中秋之夜,月光分外皎洁。嫦娥在广寒宫中,不免凭栏凝望人间,只见杭州的风景煞是好看,于是触动乡情,禁不住翩翩起舞。而吴刚为嫦娥的舞姿所陶醉,便敲着桂树打拍子,直敲得桂树抖动,“天香桂子落纷纷”。嫦娥见此暗自思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何不把掉下来的桂子传给杭州,让月中桂花也在这人间天堂飘香。于是她便上前拾了起来,将它掷往杭州。而正好这时灵隐寺的掌勺大师傅半夜起来烧栗子粥,闻得桂花香味,见有花瓣飘落,舍不得丢弃,就拾起来放在粥里。这样,众僧就吃得奇香满口,从此也便有了这道名点。

十五、嘉兴人吃菱风习

每年清明时节,嘉兴南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总会被一条条绿色的水草绳子分割出许许多多的几何图形,几种扁舟泊在绳旁,一些人举起木槌将一根根青色的行竿牢牢钉入水底,接着在那里撒下一片一片绿色的东西,那是菱种。

南湖的菱,壳薄、肉嫩、叶甜,且有一股清香。最特别的是,它的角是圆的,看上去象只馄饨,又象个小元宝,故又称馄饨菱或者元宝菱。

南湖菱不但味道美而且产量高,是目前最优良的品种。菱农认为这全靠选种。当然,除这以外,南湖是大运河四条支流的汇合处,水流宽缓,湖底平浅,温差小,日照足,每年的黄梅水又从上游带来子大量的农田肥料,都是它生长的有利条件。

清明过后两三个月,麦秧便长成了密密麻麻的麦蔓,排排行行,层层迭迭,拥挤在水道两旁。到农历六月,水上菱花盛开。雪白的小花朵犹如镶嵌在翡翠盘中的羊脂白玉,笑靥点点,盈盈可亲。傍晚时分,暑气尽退,微风捎指着凉意,人静景幽,如果荡舟湖上或是徜徉岸边,依稀会有一丝丝一缕缕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肺。

到了金桂飘香之际,就是南湖菱上市的旺季了。每天,几十只菱桶穿梭在墨绿色的菱荡里,采菱姑娘们穿红着紫,喧歌笑语,远远望去,宛若舞台上纱幕后面游动的花簇。在嘉兴,这时正是吃菱的季节。虽然未明文公约,但确实是“万众一心”,习以为俗。以前,嘉兴城里曾经是河叉纵横水网交织。每逢这个时节,满装南湖菱的小船就会跟卖鱼虾螺蚬的船只一起慢悠悠地播着,沿水港叫卖。临河的人家便会推开临河的后窗,探出半个身子,手搭凉棚看着菱船渐渐拢来,然后又从窗口吊下一只竹篮,称上三五斤。如果把这镜头取下来,实在是一幅很好的“菱乡风情图”。南湖菱剥壳炒煮、撒上葱丝,青白分明,色味俱隹,营养丰富,价廉物美,是老少咸宜的菜肴。如果用菱烧肉或者烧菱饭,则清香扑鼻又另有风味了。无怪清朝著名诗人朱彝尊写道:“江市鱼同海市鲜,南湖菱胜北湖偏,四更枕上歌声起,泊遍东瓜堰外船。”海盐人张燕昌在和他的诗时,也吟道:“丹枫乌柏护紫门,仿佛江南黄叶树,门外南湖菱最美,胜它风味鸭馄饨。”鸭馄饨,是嘉兴一带窖工们常吃的点心,味极鲜美,以南湖菱与之相提并论,这评价很不简单了。以前人们烧菱,总要在锅盖上贴一张浸湿的草纸,只等草纸干了,锅里的菱便也熟了,这就是民间传统的一种测量仪吧。

南湖菱大量上市时,水果店都用蒲包分五斤、十斤装好,上面盖一张有“时鲜水果”、“嘉兴特产”字样的红纸,人们买了去乘船登车,馈赠亲友。这是嘉兴所特有的习俗,谁也不会因这东西花钱不多而感到寒伧。

十六、江浙人清明吃青团子

每逢清明节时,江南水乡的老百姓总要做蒸青团子,用它上坟祭祖、馈送亲友,留下来的自己吃。在清明前几天,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手里提着竹篮,三五成群来到野外,满地里去寻找草头、小棘姆草和棉头草。这草头其实就是刚刚萌发出来的艾,很嫩很嫩的。孩子们把这些可以吃的野草采来回家交给大人,先将它洗干净,放在锅里加石灰煮烂,然后漂去石灰水,变成碧绿的一团纤维,再揉进糯米粉,做成的团子蒸熟了就是一个个既好看又好吃的青团子。它比一般的团子香而糯,所以特别好吃。

说起青团子,还有这样一段传说:

当初,太平天国打天下,老百姓可高兴哩。大家纷纷传说:“太平军,是亲人,债务全理清,光棍好娶亲。”这样的好队伍,世上少有,人间难寻。大家都盼着太平天国的江山一天天扩大,太平天国的大旗永远不倒。

这年春天,海盐的百姓正高高兴兴地忙着翻耕土地,播秧种田,田岸上人来人往,十分忙碌。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大家抬头看去,只见一个身穿太平军服装的军官正气喘吁吁地向这里奔来,后面有敌兵追赶,尘土飞扬,眼看就要追上,大家的心一下子都提了上来,怎么办?

这时,从田里走上来一个种田人,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光棍张三。张家几代长工,好不容易盼来太平军,他才娶亲成家,过上好光景。今朝恩人遇难,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决心豁出性命相救。张三一把拉住那太平军将领,帮他脱下战袍,藏在秧担下面;一面又递给他一根牛鞭,努努嘴要他下水田驾牛犁田去。

那太平军将领也是个农民出身,一见张三的眼色,早已心领神会。他一下田,真好比鱼儿得水,马上热门熟路地干起活来。不一会,大队清兵赶到,看看田贩里干活的种田人一个个都打着赤膊,满腿泥浆,忙得汗流夹背,一个也不象是太平军的兵士,就急忙到前面去寻找了。谁知到前面一看,是个死浜底,并无其它出口。于是,顿时起了疑心,明明看见人是朝这里逃的,哪里去了?估计一定在附近,就索性进村驻扎下来,派人四下放哨搜捕。

张三一看这架势,晓得事情难办,就给那位将领打了个招呼,要他暂时不要进村,假装农活紧张,干脆泡在田畈里不要上来。那将领表示:一天奔波下来,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怕撑不到天黑。张三满口答应回家就给他弄点心送来。

一路上,张三见三三两两的清兵在村里窜来窜去,贼头贼脑地探听消息,空气十分紧张。心想,点心做好了也送不出去哇,想个什么办法呢?正走着走着,一脚踢着块石子,打了个趄趔。张三低头一看,一簇嫩艾草被他踏得稀烂稀烂,脚趾头上竞染上了绿茵茵的颜色。他眼睛一亮,喊一声:“好,有办法啦!”连忙唤来村里几个小孩,叫他们分头去摘艾草。不一会艾草煮熟,拌上糯米粉,蒸出来的团子果然是青光光的。张三抓来一大把水草,裹着青团子,放进秧担,就堂堂皇皇地挑着出了村。

有个清兵见张三朝外走,有点不放心,就跟着担子来到田边。张三跟正在犁田的将领打了个招呼,就抓起一把大把的水草往水田里抛。清兵见水草里还夹着一个个圆坨坨、软乎乎的东西,颜色倒又是青光光的,不知是啥东西,就打起官腔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张三听了,哈哈大笑:

“这个东西嘛,老爷见了把头摇,穷人见了当作宝。唉,想不到大清的官兵连肥料也知不得,真作孽呵!”

说完,一担水草也抛完了,张三朝那将领霎霎眼睛,挑起空担自顾自走啦。

清兵碰了一鼻子灰,他见这些圆坨坨、青光光的东西一下水田,早已沾满了烂泥,也就懒得再去拣起来细看,也就跟着张三回村去了。

那太平军将领等他们走远,连忙从田里捞起一个青团子,擦去表面烂泥,一咬,真香!顿时来了精神。于是,就一面犁田,一面拣青团子吃。等到天色叶片漆黑,他早已把肚子吃得饱饱的。待养足了精神,就悄悄摸过了清兵的岗哨。安全地返回了太平军的大本营。

你道那太平军将领是谁?原来竟是大名鼎鼎的忠王李秀成哩。据说,他后来还特地到海盐来拜访过张三,并向张三学会了做青团子的本领,带回兵营呢。

据说从此以后,每到清明,江浙一带的老百姓总要做青团子吃。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