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关于“症”、“病”、“证”及三者的关系症即症状,是疾病表现的异常现象。其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症状是指患者自己感觉到的异常感觉和变化,如头痛、咳嗽等;广义的症状尚包括体征。体征是指能被医生发现的机体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等。
病,是在病因作用下,健康状态受到破坏,出现具有自己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相应的证候。
证,通常是指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是对病因、病位、病机、相应的症状及病变趋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症是辨证、辨病的依据;病的全过程可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相应的证候。故有“同病同证”,“异病异证”,“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
望诊
1.察神当四诊合参,以望为主
神作为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其必然于全身多处皆有所表现,如神志精神,思维意识,面色眼神,语言呼吸,形体动态,对外界的反应,以及舌象脉象等。显然,察神不仅限于望诊,而应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综合诊察,但因神志精神、思维意识、面色眼神、形体动态,以及舌象等多数病情资料均需望而知之,故又当以望为主。
2.假神与失神患者病情好转的鉴别
假神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属病危。常见于重病患者临终之前,为死亡的先兆。常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假神与失神患者病情好转都是在病情危重的基础上的变化,但假神多是在重病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某个方面的暂时性“好转”,且与整体危重病情不相一致;而失神患者病情向愈则是在治疗有效的基础上,病情逐渐、全面好转,而且愈来愈好。
3.“神乱”之神与“得神”、“少神”、“失神”、“假神”之神不同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之神是指广义之神,即通过对全身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诊察,了解患者神的旺衰,从而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预后的良恶。而“神乱”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其所出现的精神意识错乱的症状,是由这些疾病特定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所决定,不具有前述望神的临床意义,其临床辨证意义与重危疾病后期因脏腑功能严重障碍和精气衰竭所引起的失神有本质的不同,应注意加以区别。
4.望面色应当望色与察泽紧密结合
望面色包括望患者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两个方面。其中,颜色主要反映气血的盈亏与运行情况,还可反映不同的病性和病位;光泽主要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的盛衰。所以,望面色应当望色与察泽紧密结合,而且光泽是否明亮润泽对于预测病情的轻重与转归有重要意义。无论何色,凡明亮润泽、含蓄不露者,为善色,提示脏腑精气充足,即使有病,病情也较轻,预后良好;凡晦暗枯槁、真脏色暴露者,为恶色,提示脏腑精气衰败,病深重,预后较差。
5.望面色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但不可过于机械
面部色泽变化在反映气血津液的盈亏与运行,以及不同病邪性质的同时,也反映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前人在临床实践中还发现,诊察面部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可了解相应脏腑的病变。根据《内经》的记载,具体方法有二。
(1)《灵枢·五色》划分法。即前额候首面,眉心上候咽喉,眉心(印堂)候肺,鼻根候心,鼻柱候肝,鼻柱两旁候胆,鼻尖候脾,鼻翼候胃,颧下候大肠,颊部下方候肾,鼻端两旁上方候小肠,人中候膀胱、胞宫。(2)《素问·刺热》划分法。即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鼻候脾,颏候肾。
此外,不同的面色变化也可提示不同脏腑的病变。即青为肝色,赤为心色,白为肺色,黄为脾色,黑为肾色。
但是,由于疾病的复杂和多变,临床上对面部脏腑分部的望诊不可过于机械,而需灵活运用。一般是以诊察面部整体色泽变化为主,以分部色诊为辅,并和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6.诊察牙齿的润燥,对外感温热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手足阳明经入齿龈。故望齿与龈主要可以了解肾、胃的病变,及津液的盈亏。由于外感温热病最易耗伤胃津、劫灼肾阴,因此,在温病阳明热盛和热伤肾阴的情况下,诊察齿与龈的润燥情况,对于判断热邪的轻重、津液的存亡有重要意义。温病学家对验齿十分重视,常将其作为舌诊的辅助方法。
正常情况下,人的牙齿洁白润泽而坚固,是肾气充足、津液充盈的表现。若牙齿干燥,反映津液已伤,其中干燥如石者,为阳明热甚,胃津已伤;干燥如枯骨者,为肾阴枯竭。
7.望皮肤不仅可以诊察皮肤病变,还可以了解脏腑病变
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气血津液通过经络荣养皮肤。因此,许多皮肤病和全身性脏腑气血病变皆可引起皮肤色泽、形态发生变化,而表现为特殊的皮肤病症。故通过望皮肤的色泽、形态的异常,不仅可以诊察皮肤病,而且对于诊察脏腑的病变有重要意义。如外感温热病发斑、内伤病出斑,以及麻疹、风疹等皆为全身性疾病,皆可反映全身脏腑气血津液的情况。
8.外感热病中,如何辨别斑的顺逆及其临床意义
外感热病发斑,是为温热邪毒内迫营血而致。若斑少而色泽红活,先出现于胸腹,后延及四肢,同时热退神清,是邪气外透的征象,为顺证,提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若斑多稠密,色深红或紫暗,或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同时高热不退,甚至神志昏迷,是热毒盛极,邪气内陷之征,为逆证,提示病情深重,预后不良。
9.如何辨别麻疹的顺逆及其临床意义
麻疹是小儿科常见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多因外感麻毒时邪所致。若疹色红润,分布均匀,疹出顺序而齐全,并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疹出热退,为顺证,提示正胜邪却,病轻,预后好;若疹点深红或紫暗,稠密,甚或融合成片,或透发不齐,或突然隐没,伴见高热、喘息等症,多属逆证,提示邪盛正虚,病重,预后不良。
10.如何辨别白的顺逆及其临床意义
白是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内含浆液,擦破流水。多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蕴酿而成,常见于湿温病患者。若白晶莹饱满、颗粒清楚,为晶,提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湿热外达,属顺证,预后好;若白色白而枯、干瘪无浆,为枯,提示津气不足,正不胜邪,属逆证,预后不良。
11.红舌、绛舌主热证有轻重虚实之分
(1)根据红色的浅深辨热势的轻重:一般来说,舌色愈红提示热势愈甚,因热盛使气血沸涌,血络充盈所致。如舌稍红者主热邪轻浅,多见于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鲜红者主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证和脏腑阳热亢盛证;舌绛红者主里热深重,多见于外感热病营血分热盛证和脏腑阴虚火旺证候。
(2)根据苔的有无多少辨实热虚热:舌红绛有苔者属实热证,多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或内伤杂病脏腑阳热偏盛的患者;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者属虚热证,多见于外感热病后期,邪热未净,而阴液已伤,或内伤久病,阴虚火旺的患者。
(3)根据红色出现的部位辨热邪所在脏腑病位,如舌尖红赤者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赤者为肝胆热盛等。
12.青紫舌均主气血运行不畅,但有寒热之分
青紫舌或因于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或因于热邪炽盛,血脉壅滞;或因于阳气虚弱,运血无力,血行缓滞;或因于肺失宣肃、肝失疏泄,气滞而血瘀所形成。如舌淡紫或紫暗而湿润者,属阳虚阴盛,气血凝涩;舌紫红或绛紫而干者,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舌色紫暗或舌上有紫色斑点,则为瘀血内阻之征。此外,青紫舌还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药物、食物中毒及酒毒内蕴者。
13.胖嫩舌与肿胀舌的区别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胖嫩舌与肿胀舌的舌体均比正常舌体大而厚,甚至伸舌满口,但胖嫩舌的舌质比正常舌嫩,且舌色偏淡,常伴有齿痕,多由气虚、阳虚,津液内停所致。而肿胀舌多属老舌,其舌体肿胀,甚则不能缩回口中而妨碍饮食、言语和呼吸,而舌色较深,多主实证。其成因:一是因心脾热盛,气血上壅,致舌肿胀而色红,可伴舌体疼痛;二是因酗酒又病温热,热邪挟酒毒上壅,致舌肿胀而色绛紫;三是因某些药物、食物中毒而致血行凝涩,舌脉瘀滞,使舌体肿胀而色青紫晦暗。
14.齿痕舌的临床诊断意义
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称为齿痕舌。
多主气虚或阳虚,水湿内停。脾主运化,脾气或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水湿内停,阻滞于舌,致舌体胖嫩,受齿缘压迫而形成齿痕舌。故齿痕舌常与胖嫩舌同见。
但临床上亦可见齿痕舌而舌体不胖大者,其舌质多淡嫩,多属气血两虚。此外,少数健康人可出现先天性齿痕舌,其舌体不胖大,舌色正常,有轻微齿痕,且长期存在,不易消失,此无辨证意义。
15.点刺舌多主热证的临床应用
点刺舌多为红色,多因脏腑热盛,热入营血,充斥舌络而致。临床上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判别病变所在脏腑,如舌尖有点刺者多为心火上炎,舌边有点刺者多为肝胆热盛等;根据点刺出现的大小、多少和红色的深浅,判别热邪的轻重,一般说,点刺愈多愈大,红色愈深,提示热愈盛,若点刺呈绛紫色,则提示热盛而气血壅滞。
16.痿软舌与短缩舌的辨别及其临床意义
舌体软弱,伸缩无力,称为痿软舌。主阴液虚极,或气血虚衰。阴液虚极,或气血虚衰,舌体筋脉失养,则致舌体痿软。若外感温热病后期,出现舌干红绛少苔而痿软,为热盛伤阴;如内伤久病出现舌红绛少苔而痿软,为阴虚火旺已极;舌淡白瘦薄而痿软,则为气血虚衰。
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出口外,甚者伸舌不能抵齿,称为短缩舌。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其证候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其可因寒邪侵袭,或阳虚生寒,凝滞筋脉,致舌脉挛缩;或因热盛伤津,致筋脉拘急;或因肝风挟痰,阻滞舌脉;或因气血虚衰,舌失所养而形成。如舌淡紫或青紫、湿润而短缩,多属寒邪侵袭,或阳虚生寒,寒凝筋脉;舌红绛、干燥而短缩,属热盛伤津,或热极生风;舌胖大而短缩,苔腻者,则属肝风挟痰所致;舌淡嫩而短缩者,多属气血虚衰。临床上气血虚衰和热盛伤阴的患者可以痿软舌与短缩舌同时并见。
此外,先天性舌下系带过短亦可影响舌体伸出口外,无辨证意义。
17.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多少,及邪正的消长进退
正常舌苔由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病苔是胃气挟邪气上泛而成。因此,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多少,及邪正的消长进退。
一般地说,薄苔多见于外感病初起,提示病邪在表,病情轻浅;亦见于内伤病正气亏虚,尤其是脾胃虚弱的患者。厚苔则为邪盛于里的征象,多因外感病病邪入里,或因痰湿、食积内阻,胃气挟食浊邪气上蒸所致。
在疾病过程中,舌苔由薄渐厚,表示病邪渐盛,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舌苔由厚渐薄,则表示正气胜邪,邪气得以内消外达,病情由重转轻,为病退。
18.苔的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表示津液充盈而上承。滑苔为寒湿或水饮内停,多因寒湿内侵或阳气虚衰,气不化津而致。燥苔、糙苔而舌红者均主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且干燥、粗糙的程度愈甚,提示津伤液耗的程度愈重。多见于外感温热病的中、后期阶段。此外,若痰湿内郁,阻遏阳气,使津液失于输布,亦可致舌苔较为干燥,其多表现为舌质淡白,并伴胸闷、口干不欲饮等症。据此可与热盛伤津所致燥苔相辨别。
在疾病过程中,舌苔由润转燥,表示津液已伤,热势加重;舌苔由燥转润,则表示热邪渐退,津液渐复。
19.有根苔与无根苔的临床诊断意义
有根苔由胃气挟食浊邪气上聚于舌而形成;无根苔则因胃气大伤,不能续生新苔,而原有之苔因胃气虚衰不继,渐离舌体所致。因此,诊察舌苔有根与无根,对辨别胃气之有无,邪正之盛衰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病情之轻重,预后之善恶。有根之薄苔,匀铺于舌面,属正常苔,是胃气旺盛的表现,即使患病,病情较轻。
疾病初、中期出现有根之厚苔,提示邪气虽盛,而正气未衰,犹能抗邪,预后尚好。疾病后期或久病出现有根苔,提示胃气未衰,或渐来复,预后较好;若出现无根苔,则提示胃气匮乏,正气衰竭,病势重,预后差。
20.诊察苔色变化,需结合苔质和舌色、舌的形质等综合分析
白苔,除见于正常舌苔外,一般多主表证、寒证,亦可见于热证。薄白苔,多见于外感病初起和内伤病而无热者。外感病初起,病邪犯表,尚未入里,舌苔未有明显变化,故薄白苔多主表证。苔薄白而润,舌淡红,多为风寒表证;薄白而欠润,舌边尖红,多为风热表证。苔薄白舌淡白,多见于里虚寒证。
苔白腻,多属湿浊、痰饮内停,或食积尚未化热;苔白厚如积粉,扪之不燥,称为积粉苔,多因外感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致,多见于瘟疫或内痈。
黄苔,多主里证、热证。在疾病过程中,白苔转黄,提示邪已化热入里,一般来说,苔色愈黄,提示邪热愈甚。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故黄苔常与红、绛舌同见。
薄黄苔,为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初入里,或里热证热势尚轻。黄白相兼苔,提示外感病正处于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过程中。黄腻苔,多为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热腐。黄糙苔,多为邪热伤津,或肠腑热结之证。但若苔黄滑润,舌质淡白胖嫩者,则为阳气亏虚,寒湿、痰饮内停。
灰黑苔,主里热或里寒证的重证。其苔质润燥和舌色是辨别寒热性质的依据。灰黑苔为同类,苔色浅深与疾病程度相应,即苔色愈深,提示病情愈重。寒证的灰黑苔常由白苔发展转化而成,如苔灰黑而湿润,舌淡白,为阳虚寒盛,寒湿、痰饮内停。热证的灰黑苔常由焦黄苔发展转化而成,如苔灰黑而干燥,舌红绛,甚则生芒刺,为热极伤阴。苔黄腻灰黑,则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21.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判断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舌体与舌苔的变化都是机体复杂病变的反映,但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疾病的情况。如前所述,舌体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主要反映病邪的浅深、性质,和邪正的消长。因此,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常见变化及其主病的同时,还应注意舌质与舌苔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进行综合判断。
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一致的,其病机相同,主病一致。如:实热证出现舌红,苔黄而干;虚寒证出现舌淡白,舌苔白润。但是,也有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则应综合分析其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如:舌淡白苔黄腻。舌淡白提示气血亏虚;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综合分析可知,此属气血亏虚而又感受湿热之邪的虚实夹杂证。又如:舌红绛苔白腻。舌红绛为内热炽盛或阴虚火旺;苔白腻为痰湿内盛或食积内阻。因此,在外感温热病,提示营分有热,气分有湿;在内伤杂病,提示素体阴虚火旺,又兼痰湿或饮食积滞。由此可知,当舌体与舌苔变化不一致时,往往提示病体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变化,病情较为复杂,其辨证意义为二者的综合。
闻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