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3721700000005

第5章 学习篇(5)

肝郁脾虚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为主症的证候。

辨证要点:

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嗳气吞酸肝胃不和证胸胁胀满窜痛,纳呆,腹胀,便溏肝郁脾虚证。

五、脾肺气虚证与肝火犯肺证

脾肺气虚证是脾肺两脏气虚,脾失健运,肺主气失职,以食少便溏、咳喘气短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肝火犯肺证是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以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咳嗽咳血为主症的里实热证候。

脾肺气虚证

咳嗽咳血,胸胁灼痛,急躁易怒+里实热见症肝火犯肺证。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第一节六经辨证

一、概念

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创立的主要用于诊

治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将外感病发生发

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以阴阳为纲,

归纳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六类不同证候类型,作为论治的依据。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并

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阳明病证与少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指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其中,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循经入腑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正邪剧争,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有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之分。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热病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过程中。

辨证要点: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太阳中风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太阳伤。

寒证

小腹满,小便不利+发热恶寒,脉浮。

太阳蓄水证

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如狂便黑太阳蓄。

血证

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阳明经证日晡潮热,腹胀满痛拒按,便秘,脉沉实,阳明腑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少阳病证。

(二)太阴病证、少阴病证与厥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为三阴病证之初期阶段。

少阴病证是指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候。多属伤寒病的危重阶段。有寒化证和热化证的不同类型。

厥阴病证是对邪入厥阴所出现的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多见于伤寒病的较后阶段。

辨证要点:

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虚寒见症太阴病证。

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少阴寒化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少津,脉细数少阴热化证消渴,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厥阴病证。

三、六经病证的传变

传经: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合病:两条阳经或三条阳经病证同时出现。

并病:一经病证末罢,又出现另一经的病证。

直中:伤寒病初起病邪不由阳经传入,而直接侵入阴经发病。

——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概念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用于诊治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将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概括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不同证候类型,作为施治的依据。

二、卫气营血病证

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初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温热病的初期阶段。

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表现为正盛邪实,阳热亢盛的里实热证。多见于温热病的发展阶段。

营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血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证候。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深重的极期阶段或后期阶段。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气分证身热夜甚,心烦或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营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显露,出血,动风,舌红绛,脉数血分实热证持续低热,或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手足蠕动,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分虚热证。

三、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顺传:病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反映病情渐重。

逆传:不按上述次序传变。如病起于卫分证,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病邪直接深入营、血分,出现神昏谵语等症。反映邪热亢盛,传变迅速,病情重笃。

此外,尚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和“气血两燔”等。

——第三节三焦辨证

一、概念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创立的用于诊治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吴鞠通根据《内经》三焦部位的划分,结合温热病传变规律,将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概括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和下焦病证三类不同证候类型,作为施治的依据。

三、三焦病证的传变

顺传:病变从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再传下焦。反映病情逐渐加重。

逆传:病邪从肺卫直入心包。反映邪热亢盛,正气内虚,病情危重。

——

一、概念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对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以识别其病机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经络辨证是对局部症状、体征进行辨析以确定病位的重要手段,是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特别是在针灸、推拿等科的临床诊治中,运用更为广泛。

二、经络辨证的内容

(一)十二经脉病证要点(规律)

1.经脉病证的临床表现多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

2.脏腑病候与其经脉循行所属部位的症状常相兼出现;

3.一经受病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为多经合病的症状,尤其是表里两经病证并见。

(二)奇经八脉病证要点

1.督、任、冲、带四脉病证以生殖功能异常为主;

2.阳蹻脉、阴蹻脉病证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

3.阳维脉、阴维脉病证表现以疼痛、寒热为主,但有表里之别。

(三)十五络脉病证要点

1.大络病证的表现与本经病证基本相同;

2.大络病证常兼表里两经的症状;

3.大络的色形等局部变化能反映经脉、脏腑的病变。

四诊与辨证、辨病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四、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

五、分析病情资料的属性。

(一)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1.必要性资料。

2.重要性资料。

3.偶见性资料。

4.否定性资料。

(二)病情资料属性的变化

——第二节辨证的思维、方法和步骤

一、辨证的思维法则

(一)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

(二)力求一证概括全部表现

(三)首先考虑常见与多发证

(四)在辨证过程中修正和完善

二、辨证的逻辑思维

(一)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1.类比法通过已知与未知间的对比而达到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

2.归纳法通过归类分析而明确诊断。

3.演绎法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层层深入分析,直至明确诊断。

4.反证法又称否定法,是通过从反面否定而确认当前的诊断。

5.其他方法预测法、试探法等。

(二)各种辨证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辨证的具体要求

(一)掌握辨证要点,鉴别证间差异。

(二)分清证的主次,注意证间转化。

(三)详审证间标本,区分先后因果。

(四)辨明寒热虚实,识别证候真假。

四、辨证的具体目标

(一)辨病因

通过问诊询问发病的始发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证求因,即依据对病情资料的分析探求病证的当前病因。

(二)辨病位

病位并不等同于个别症状或体征发生的部位,而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脏腑气血经络理论,分析综合所有临床资料后对疾病作出的整体定位。

1.表里定位法广泛运用于外感病辨证。

2.上下定位法多用于伤寒和温病辨证。

3.气血定位法通常运用于杂病辨证。

4.脏腑定位法适用于一切疾病。

(三)辨病性

辨病性就是分清病证的基本性质。病证的发生,根本在于邪正斗争引起的阴阳失调,故病性总体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和邪正的力量对比,具体体现在寒、热、虚、实四种属性上。

1.寒热定性主要应根据临床表现特点

定性,如寒证以冷、凉表现为特点,热证以温、热表现为特点。一般来说证的寒热属性,在外感病中,常可揭示邪气的性质;在内伤杂病证中,则常揭示体内阴阳盛衰的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等。

2.虚实定性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素体强壮者多实,素体虚弱者多虚。虚弱、衰退、不足、抗病能力低下者为虚,亢盛、兴奋、有余、邪正交争剧烈者为实。

(四)辨病势

辨病势就是辨别病情的轻重、缓急的程度,预测病证发展、演变的趋势。

(五)辨病机

辨病机是阐明病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也就是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表述,以得出对病证本质的整体、动态的概括性认识。

(六)辨证名

辨证名就是确定辨证的最后结论。证名诊断,在辨病因、辨病性、辨病位、辨病势的基础上,用规范性术语高度概括疾病现阶段的病机类型。

(七)辨证的重点内容

辨病因、病位及病性是辨证的基础和重点。

五、四诊与辨证的交叉进行

六、中医误诊原因分析。

(一)四诊不全导致误诊。

(二)思维僵化导致误诊。

(三)中西医诊断混淆不清导致误诊

——第三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辨病在先,以病限证。

二、从病辨证,深化认识。

三、辨病辨证,相得益彰。

——第四节疾病的概念与辨病的意义

一、疾病的概念

(一)疾病的基本概念

疾病,是指在一定的病因(包括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劳逸、外伤等)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人体与环境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所引起的具有自身演变规律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每一种疾病都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体征和各阶段前后衔接的相应证候,并且具有自己发生、发展到结局的病变全过程。

(二)与病相关的证、症概念

证,即证候。它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症,即病状,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

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适。

体征,是医生通过检查发现的客观征象。

(三)病、证、症三者的关系

病名代表着疾病全过程的病变规律及根本性矛盾,证名代表着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症则是病、证的具体临床表现。

症是通过四诊采集到的病情资料,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但症仅是疾病的外在现象,而不是疾病的内在本质。

证是病的阶段性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概括,病则是发生、发展到结局的病变全过程。

病与证纵横交叉,有异病同证、异病异证、同病异证、同病同证等。

二、辨病的诊断意义。

(一)总揽病变全局。

(二)治疗针对性强。

三、正确对待中医病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