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提要)
通脉四逆汤证的主症是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伴有腹痛、干呕、咽痛、汗出,或利止脉不出。病机为阳衰阴盛,格阳于外。
(论治归纳)
通脉四逆汤证的治法是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本方即四逆汤加大附子、干姜剂量而成。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由一两半增至三两,加强了回阳、散寒的作用,以治疗阳衰阴盛之格阳重证。
(背诵要诀)
通脉四逆倍附姜,
脉微欲绝手足寒。
下利清谷反面赤,
身不恶寒可见汗。
阴盛格阳是病机,
破阴回阳诸症痊。
(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辨证提要)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的主症是严重吐利后,无物可吐且无物可下,即吐已下断,伴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病机是阳亡阴竭。
(论治归纳)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的治法是回阳救逆、益阴和阳。方由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而成,以通脉四逆汤重剂回阳救逆,加猪胆汁苦寒而益阴,又可引阳入阴以为反佐。
(背诵要诀)
通脉四逆加胆汁,
吐已下断肢拘急。
脉微欲绝汗出厥,
阳亡阴竭是病机。
通脉四逆急回阳,
胆汁益阴反佐宜。
(6)四逆加人参汤证
(原文)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辨证提要)
四逆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是恶寒,下利或频繁吐利后利止,脉微,多伴有四肢厥逆、眼眶凹陷、皮肤皱缩。病机是阳亡液脱。
(论治归纳)
四逆加人参汤证的治法是回阳救逆、益气生津。方中四逆汤回阳救逆,加人参益气固脱,以生化阴血。
(背诵要诀)
四逆汤中加人参,
恶寒脉微利或止。
霍乱阳亡阴液脱,
回阳救逆气津益。
(7)干姜附子汤证
(原文)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辨证提要)
干姜附子汤证的主症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昼烦夜静),身无大热,脉沉微。病机是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论治归纳)
干姜附子汤证的治法是急救回阳。方中干姜辛温补中土之阳,生附子辛热急复少阴之阳。
二者相伍,急救回阳之力最著,且取“顿服”,意在集中药力,以期较快恢复阳气,驱散阴寒。
(背诵要诀)
干姜附子阳暴虚,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脉沉微,
急救回阳顿服煎。
(8)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辨证提要)
茯苓四逆汤证的主症是烦躁,肢厥,脉微细或沉微等。病机是少阴阳虚,心神不宁,阴液不继。
(论治归纳)
茯苓四逆汤证的治法是回阳益阴,宁心安神。本方以四逆汤为基础,破阴寒而壮元阳;人参补元气,益津液,安精神;重用茯苓,协人参益气安神。
(背诵要诀)
茯苓四逆烦躁兼,
阴阳两虚阳虚显。
参苓伍入四逆汤,
回阳益阴神自安。
(9)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辨证提要)
甘草干姜汤证的主症是四肢不温,或肢厥,烦躁,吐逆。病机是中阳不足。芍药甘草汤证的主症是小腿肌肉拘挛(脚挛急),咽干,心烦。
病机是阴液不足,筋脉失养。
(论治归纳)
本条所述病证初起时属阴阳两虚证,因误治致阴阳两虚加重,治疗当先复其阳,后复其阴。甘草干姜汤证的治法是温中复阳。方中甘草与干姜相合,辛甘化阳,温养脾阳。甘草用量倍于干姜,意在缓干姜辛热之性,以免加重已有之阴液不足。芍药甘草汤证的治法是酸甘化阴,柔筋缓急。芍药酸苦微寒,养营和血;炙甘草甘温补中。二药相伍,酸甘化阴,养阴复液,
缓解筋脉拘挛。
(背诵要诀)
阴阳两虚证加重,
复阳之后复阴需。
甘草干姜复中阳,
肢厥烦躁更吐逆。
芍药甘草复阴液,
咽干心烦脚挛急。
(10)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辨证提要)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主症是恶寒,脚挛急,脉微细。病机是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论治归纳)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治法是扶阳益阴。方中芍药、甘草酸甘益阴,解痉缓急;附子炮用合甘草,辛甘化阳;芍药酸苦微寒,得附子之助,则益阴养血而不凝滞。诸药相配,共奏益阴扶阳之功。
(背诵要诀)
芍药甘草附子汤,
阴阳两虚筋失养。
恶寒脚挛脉微细,
扶阳益阴治则良。
(11)乌梅丸证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名词解释)
(1)脏厥:因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正不胜邪,而致四肢厥冷,并伴肤冷、烦躁、脉微等症。
(2)蛔厥:因蛔虫窜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厥冷,并伴见吐蛔、进食易诱发等症。
(辨证提要)
蛔厥的主症为手足厥冷、腹痛、烦躁、呕吐等,呈阵发性发作,可伴有吐蛔、进食诱发等症。
病机是寒热夹杂,蛔虫内扰,气机逆乱。
(论治归纳)
蛔厥的治法是温阳泄热,安蛔止痛。本方重用酸敛之乌梅,并用醋渍,增强其酸性,使蛔虫得静;用蜀椒、细辛等辛味药,使蛔虫得伏;用黄连、黄柏等苦味药,使蛔虫得下;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用桂枝、附子、干姜温阳散寒。总之,本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攻补兼用,为安蛔止痛之要方,又可治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久利。
(背诵要诀)
乌梅丸方治蛔厥,
椒桂乌梅醋蜜研。
细辛干姜当归附,
人参黄柏与黄连。
肢冷腹痛烦或呕,
蛔虫内扰气机乱。
温阳泄热蛔痛止,
虚实兼顾久利安。
13.白头翁汤类方证
(1)白头翁汤证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名词解释)
下重:即腹中急迫欲下,而肛门坠重难出。
亦称里急后重。
(辨证提要)
白头翁汤证的主症是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病机是肝经湿热热毒下迫大肠,壅滞肠道,气滞血瘀。
(论治归纳)
白头翁汤证的治法是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方中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解毒,为治厥阴热利之主药;佐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四药相合,为治湿热热毒下利的有效方剂。
(背诵要诀)
白头翁汤秦柏连,
利渴下重脓血便。
肝经湿热毒蕴肠,
清热燥湿解毒痊。
(2)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辨证提要)
黄芩汤证的主症是下利,泄下黏秽不爽,甚或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病机是少阳热邪内迫阳明,胃肠传导功能失司。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的主症是在黄芩汤证的基础上又有呕吐。病机是在黄芩汤证的基础上兼胃气上逆。
(论治归纳)
黄芩汤证的治法是清热止利,和中缓急。方中黄芩苦寒坚阴、清热燥湿;芍药敛阴和营、缓急,与黄芩同用清热缓急止利;甘草、大枣缓急和中。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的治法是清热止利,和中缓急,兼和胃降逆。本方是在黄芩汤基础上加半夏、生姜,以收和胃降逆之功。
(背诵要诀)
黄芩汤有芍草枣,
二阳合病热在肠。
下利腹痛便秽臭,
清热止利缓急襄。
胃气上逆症见呕,
半夏生姜共煎尝。
14.黄连阿胶汤证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辨证提要)
黄连阿胶汤证的主症是心中烦,不得卧,可伴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沉细数。病机是肾阴亏虚,心火上炎,心肾不交。
(论治归纳)
黄连阿胶汤证的治法是滋阴泻火,交通心肾。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除烦热;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肾阴、养心血。诸药合用,共成泻心火、滋肾水、交通心肾之剂。方中芩、连用量较大,故本方泻火力量较强。
(背诵要诀)
黄连阿胶鸡子汤,
芩芍五药配相当。
心火上炎肾阴虚,
心烦不眠咽干尝。
15.少阴咽痛类方证
(1)猪肤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辨证提要)
猪肤汤证的主症是咽干隐痛,咽部红肿不甚,可伴胸满,心烦,舌红少苔。病机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论治归纳)
猪肤汤证的治法是滋阴、清热、利咽。本方由猪肤合白蜜、米粉熬制而成。猪肤甘润微寒,可滋肺肾之阴而退虚热;白蜜甘寒,滋阴润燥,清虚热以止咽痛;白粉即米粉,米粉炒香甘缓和中。三者合用共成滋肾润肺补脾,清热止痛之良方。
(2)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辨证提要)
甘草汤证与桔梗汤证的主症是咽部红肿热痛,但症状较轻。病机是邪热客于咽喉。
(论治归纳)
甘草汤证与桔梗汤证的治法是清热利咽。甘草汤仅用一味生甘草,旨在清热解毒、消痈肿而利咽喉。桔梗汤即甘草汤加桔梗,桔梗辛散苦泄,宣肺散结,利咽止痛,与生甘草配伍,清热解毒,开肺利咽,以治客热咽痛而病轻浅者。
(3)苦酒汤证
(原文)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辨证提要)
苦酒汤证的主症是咽部溃疡,声嘶,甚至声不出。病机是痰浊壅结,咽喉不利。
(论治归纳)
苦酒汤证的治法是涤痰开结,敛疮消肿。方中半夏辛温涤痰散结;鸡子清甘寒消肿润喉;苦酒即米醋,味苦酸,敛疮消肿。三药合用,利咽润喉,辛开苦泄,共奏涤痰敛疮之效。
(4)半夏散及汤证
(原文)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辨证提要)
半夏散及汤证的主症是咽痛,多不红肿,可伴痰涎缠喉、气逆欲呕、苔白滑润等症。病机是风寒客于咽喉,痰湿阻络。
(论治归纳)
半夏散及汤证的治法是通阳散寒,涤痰开结。方中半夏辛温涤痰开结,桂枝通阳散寒,甘草和中缓急止痛。三药合用,共奏散寒涤痰、开结止痛之功。
(背诵要诀)
少阴咽痛类方证,
明辨病机用是方。
阴虚内热猪肤汤,
热毒甘草桔梗尝。
溃疡声嘶苦酒治,
老醋半夏鸡子藏。
半夏散汤治痰涎,
桂枝甘草合之良。
16.瓜蒂散证
(原文)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
上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内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匕,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辨证提要)
瓜蒂散证的主症是胸中痞硬或心下满而烦,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手足厥冷,脉紧等。病机是痰气或痰食交阻于胸中,气机郁滞,且有上逆之势。
(论治归纳)
瓜蒂散证的治法是涌吐痰食。本方由瓜蒂、赤小豆、香豉三味药物组成,为吐法的代表方。方中瓜蒂苦寒涌吐痰食;赤小豆苦酸,与瓜蒂同用,有酸苦涌泄之效;香豉和胃,可减少瓜蒂的毒副反应,又轻清宣泄,有助涌吐之力。
(背诵要诀)
瓜蒂散证脉乍紧,
胸闷脘痞气冲咽。
饥不能食手足冷,
痰食交阻气滞兼。
香豉煎汤蒂豆研,
酸苦涌泄病可痊。
17.烧裈散证
(原文)
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辨证提要)
本条所论为阴阳易,是原来无病者与伤寒恢复期病人同房而引发的病证,症见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病机是精气受损,气机逆乱,精神不安。
(论治归纳)
烧裈散具有精神安定的作用。精神安定则气机条畅,正气渐复,诸症渐安。本条尚有待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