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提要)
柴胡加芒硝汤证的主症是胸胁满闷、呕吐,可兼轻度发热、大便秘结或不爽不畅。多见于病程较长,因误治而正气受伤,既有少阳邪热,又兼阳明燥热,但均较轻。
(论治归纳)
柴胡加芒硝汤证的治法是和解少阳,泻热润燥。取小柴胡汤剂量的三分之一以和解少阳,芒硝二两以润燥通便,皆属轻剂。
(背诵要诀)
小柴胡加芒硝汤,
余热正虚里实襄。
轻用柴胡和少阳,
润燥泻热芒硝将。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辨证提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主症是胸胁满闷,心烦惊惕,甚或谵语,可伴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大便干结等症。病机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心神不宁。
(论治归纳)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治法是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方用小柴胡汤去甘草以和解少阳,茯苓、桂枝宁心通阳利气,大黄荡涤痰热,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
(背诵要诀)
柴胡龙骨牡蛎汤,
苓桂铅丹加大黄。
小柴胡汤去甘草,
邪郁少阳痰热恙。
胸满烦惊且谵语,
小便不利身重当。
和解少阳泄热兼,
重镇安神又通阳。
(5)柴胡桂枝汤证
(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名词解释)
心下支结:即自觉心下(胃脘部)有梗阻、重压感。
(辨证提要)
柴胡桂枝汤证的主症是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疼痛,微呕,心下支结等。病机为少阳太阳同病,二者均较明显。
(论治归纳)
柴胡桂枝汤证的治法是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本方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是双解太少表里之轻剂。
(背诵要诀)
柴胡桂枝合为汤,
太少双解共煎尝。
发热恶寒肢节痛,
心下支结微呕襄。
(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辨证提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主症是往来寒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心烦口渴等。
病机属少阳邪热,气化失司,水饮内结。
(论治归纳)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法是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黄芩清少阳邪热;桂枝、甘草、干姜温化水饮;牡蛎与栝楼根配伍为栝楼牡蛎散,具有散结、止渴、利小便之功。
(背诵要诀)
柴胡桂枝干姜汤,
黄芩甘草楼根牡。
往来寒热渴且烦,
小便不利头汗出。
水停胸胁满微结,
和解少阳水饮除。
(7)四逆散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辨证提要)
四逆散证的主症为手足逆冷,常伴有腹痛、泄利下重,或伴有咳嗽、心悸、小便不利。病机为气机不畅,阳气内郁。
(论治归纳)
四逆散证的治法是疏肝利气,透达郁阳。
柴胡量小而疏肝,调畅气机;枳实导滞行气;芍药柔肝通络;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背诵要诀)
四逆散证手足冷,
或咳或悸或腹痛。
小便不利泄下重,
皆为肝郁气不通。
柴胡量小可疏肝,
芍药柔肝草建中。
枳实理气合为散,
疏肝利气透阳共。
11.理中汤类方证
(1)理中丸证
(原文)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泽泻一两六铢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辨证提要)
理中丸证的主症是下利,不渴,腹痛喜温喜按,吐涎清稀,可伴畏寒,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弱等。病机为脾胃虚寒,寒湿中阻。
(论治归纳)
理中丸证的治法为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中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
(背诵要诀)
理中丸方多喜唾,
四肢欠温畏寒缩。
脾胃虚寒湿中阻,
腹痛下利口不渴。
干姜温中又散寒,
益气健脾参草和。
白术健中且燥湿,
汤丸相异急缓别。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辨证提要)
苓桂术甘汤证的主症是胃脘部(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舌淡苔白,脉沉紧。病机为脾阳虚弱,痰饮内阻。
(论治归纳)
苓桂术甘汤证的治法为温阳健脾,利湿化饮。茯苓、白术健脾化湿祛饮;桂枝通阳化气,与茯苓、白术相配通阳化气利水;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背诵要诀)
苓桂术甘脾虚本,
痰饮为标脉沉紧。
心下逆满气冲胸,
温阳健脾化痰饮。
(3)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名词解释)
协热利:指兼有表证发热的下利。
(辨证提要)
桂枝人参汤证的主症是下利,心下痞硬,四肢欠温,兼发热、恶寒。病机为脾虚寒湿,兼有表证。
(论治归纳)
桂枝人参汤证的治法是温中解表。方中人参汤即理中汤,具有温中健脾、散寒化湿之功;桂枝解表散寒,当后下。
(背诵要诀)
桂枝人参表里治,
心下痞硬利不止。
发热恶寒兼表证,
温中健脾解表施。
(4)真武汤证
(原文)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名词解释)
(1)身动:即肢体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2)振振欲擗地:指肢体振颤,站立不稳,欲仆倒在地之状。
(辨证提要)
真武汤证的主症有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等。病机属肾阳亏虚,水气泛溢。
(论治归纳)
真武汤证的治法是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白术、附子同用,既可制水,又可温化寒湿;生姜宣散水邪,并佐附子布阳;茯苓淡渗利湿,佐白术健脾以制水;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又可敛阴和营,制术、附刚燥之性。
(背诵要诀)
真武汤中用生姜,
苓术附芍共成方。
水气泛滥脾肾虚,
头眩心悸动将。
水肿肢痛颤欲倾,
下利腹痛尿不良。
肾关不固尿清长,
温阳利水除诸恙。
(5)附子汤证
(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名词解释)
口中和:指口中无异常感觉,不苦、不燥、不渴。
(辨证提要)
附子汤证的主症为身体痛,骨节痛,背恶寒,手足寒,口中和,脉沉。病机属肾阳亏虚,寒湿困扰筋肉骨节。
(论治归纳)
附子汤证的治法是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方中炮附子量大温阳,人参补虚,参附相伍以温壮元阳;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芍药活血通络止痛。在服药的同时可采用灸法,以增强温阳散寒止痛作用。
(背诵要诀)
附子汤中附子炮,
苓术人参白芍药。
阳虚寒湿肢体痛,
手足寒冷脉沉要。
背部恶寒口中和,
温经散寒除湿效。
(6)吴茱萸汤证
(原文)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辨证提要)
吴茱萸汤证的主症为呕吐,下利,吐涎沫,头痛,或伴有胃脘疼痛、喜温喜按、烦躁、肢冷等症。病机属肝胃虚寒,寒浊中阻或上逆。
(论治归纳)
吴茱萸汤证的治法是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温胃暖肝,降逆止呕;生姜量大散寒止呕甚强;人参、大枣健中补虚。
(背诵要诀)
吴茱萸汤参姜枣,
呕吐下利脾胃保。
吐涎头痛肝经寒,
暖肝温胃疗效好。
(7)桃花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辨证提要)
桃花汤证的主症为下利便脓血,血色暗,伴腹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病机属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
(论治归纳)
桃花汤证的治法是温阳固脱,涩肠止利。
方中重用赤石脂温阳涩肠,固脱止利;干姜温中散寒;粳米和中护胃。
(背诵要诀)
桃花汤证虚与寒,
下利脓血色晦暗。
腹痛绵绵便黏胨,
小便不利为津干。
赤石干姜粳米用,
温阳固肠病可痊。
(8)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原文)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辨证提要)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主症是下利不止,滑脱不禁,畏寒。病机属下焦虚寒,滑脱不固。
(论治归纳)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治法是涩肠固脱止利。方中赤石脂温涩以止泻;禹余粮甘涩收敛,二药同用共奏收涩固脱止泻之功。
(背诵要诀)
赤石脂合禹余粮,
收涩固脱止泻强。
滑脱不禁下焦寒,
统摄无权用之良。
12.四逆汤类方证
(1)四逆汤证
(原文)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辨证提要)
四逆汤证的主症是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精神委靡,下利清谷,脉微细或沉微等。病机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论治归纳)
四逆汤证的治法是回阳救逆。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中补虚。三药合用,回阳救逆之功显著,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主方。
(背诵要诀)
回阳救逆四逆汤,
方用生附草干姜。
肢厥形寒神委靡,
下利清谷脉微襄。
(2)白通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辨证提要)
白通汤证的主症为下利清谷,伴恶寒蜷卧,四肢厥冷,但欲寐,脉微细或沉微。病机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论治归纳)
白通汤证的治法是温肾通阳,散寒止利。
方中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葱白辛温走窜,宣通上下,善治下利。
(背诵要诀)
白通汤证下利盛,
阴寒内盛肢厥冷。
干姜生附伍葱白,
温肾通阳散寒证。
(3)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辨证提要)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的主症为下利清谷不止,四肢厥冷,脉微弱似无,伴干呕心烦。病机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论治归纳)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的治法是破阴回阳,滋阴养液,兼咸苦反佐。白通加猪胆汁汤是在白通汤的基础上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白通汤通阳止利,加人尿、猪胆汁益阴和阳,咸寒苦降以反佐,引阳药下行,使阳药入口无格拒之患。
(背诵要诀)
白通猪胆加人尿,
阳脱阴竭寒热格。
利谷无脉呕烦厥,
回阳滋阴降逆合。
(4)通脉四逆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