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得到叫放弃
3697700000016

第16章 果敢离开这样的想法(1)

一、离开过去

有的人,总是停留在过去,不知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总是十分计较过去的得失,十分留恋过去的辉煌,不知道怎样走出现在的困境,陷入过去的沼泽地而不可自拔。同样,他也会对现状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也喜欢常常说:“想当年,我是……”。

能够不计过去的得失,才能珍惜和拥有现在的美满,也才能收获明天的丰收和希望。

一天,九岁的外甥和他妈妈闹着玩。小男孩翻着爸爸的相册,赫然出现一个面容娇好、身材漂亮、充满青春活力的妙龄少女,使人眼睛一亮。

“妈妈,这个大姑娘是爸爸以前的女朋友,”外甥歪着头逗他妈妈,“这是爸爸说的。妈妈,你气不气?”

“有什么气的?都是过去的事了,只要你爸现在是我的。小孩子别瞎说。”已经肥胖的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姐夫确实对她很不错。人有本事,又老实,在单位人缘、名声极佳,大姐真够幸福!

大姐能够保持和拥有这份人生的幸福,不无其为人处世的巧妙,就拿姐姐的话说:“‘只要现在是我的!’给了我很大安慰和温暖!有着这样的人陪伴自己,不能不满足。”

“只要现在是我的!”大姐能够真诚地原谅和理解姐夫的过去,并在现实中奉献全部的爱心来关心和照顾着姐夫。她从不对姐夫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豁达的心胸怎能不令姐夫相处安然,甜蜜幸福呢?

“只要现在是我的!”世上几人能做到?

小李研究生毕业,几经周折分到一个工作稳定、效益和福利又很不错的单位——石化公司,有多少人是那么羡慕他。

在单位一年多,小李一直处于公司的最低层,做一些基础工作,这也是深人社会、了解工作情况的起点,而他总是不如意。他不知足,又经几番周折,调到了另外一个看似灵活而实则亏损的单位,他想快速发展。然而到了新的单位,他仍然是从基础做起,他又一次不满足,转到了另一个单位……他终于不再转了,也终没有发展起来。

是的,大凡开始一项工作都须首先从头做,从开始做起。就如台湾十大首富教育和培养儿子,把他放在基层,从推销员做起一样,这是一个培养才能、取得成功的起点。这是每个取得成功的人都要经历的过程。然而小李没有能够,因为他太不知足,没有能够满足于“只要现在是我的”工作,一次一次的转移单位,他也只会一次一次地不满意“只要现在是我的”新的工作,他又如何能够取得成功呢?

“只要现在是我的”,是一种对世事的豁然与达观,是一种对待处境的知足和满意,也是一种发展的沉着与务实。

能够满足于“只要现在是我的”,才能珍惜你所梦寐求得的东西,你才会呵护、努力保持并使这一美满持续和提高。可是世人却都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能耐,得陇望蜀,永不知足。这山望着那山高,却不曾回头,自己是越来越低了。

俗话说得好:“知足者常乐。”那些想人非非、异想天开的事情偶尔想一次无妨,但把这些幻想甚至妄想作为生命的日程,并要付诸行动,只会使你浪费时光,快乐又从何而来呢?

“一旦拥有,别无所求”,拥有美好的事物时,我们说应该居安思危,就是说要好好地珍惜它,使它永远成为自己的一份实在,一份瑰丽。

离开过去,展望未来,把握现在,“只要现在是我的”,心中常存一种满足的快乐,我们的思维才不会辗转疲惫,我们才能在务实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离开过多的目标

《圣经》上说,生活在伊甸园里自由自在的亚当有一天就面临了一个选择,上帝让他在许多美好的愿望中挑选一个,结果他选择了夏娃,这才有了人类和繁衍。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可是,如果你也面临了一个选择,你会离开其他的愿望,选择自己心中的“夏当”吗?

一味地苛求最好最完满,最后得到只能是遗憾。

大家都听说过黑瞎子掰玉米的故事,它只顾贪多,最后走出玉米地的进候,腋下没有剩下一个玉米。

一个人不成功是因为不会选择目标,你要善于丢弃目标,善于丢弃应该丢弃的目标,你就容易成功。最不成功的人,就是盲目追求新目标的人。

不会选择目标,就会犯下很幼稚的错误。大学里的一个朋友在上学的时候,就很好玩,兴趣爱好广泛;只要是新兴起来的东西他都喜欢接触,而独独忽略了自己的学业,正因为他不知谁轻谁重,离开了本该在学生时代努力追求的东西,抓了那时候不应该全力以赴的东西,所以直到现在在事业上都无法成功,无法和自己的同学相比,每次听别人谈起同龄人的成就时就觉得非常惭愧。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希望她的孩子多才多艺。但是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问题上,却在如何选择上犯了难。她总是拿不定主意,今天想让她学画画,明天想让她学艺术体操,后天又想让她学习钢琴等等,因为没有一个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孩子渐渐长大,什么也学了一点,却样样不能精通,在各方面都显得很平庸。与此相反,她的邻居对待这种问题的思路却不一样。因为邻居的孩子最喜欢跳舞,父母便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创造条件,而不管将来孩子能否成为舞蹈家。因为全家人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那个孩子最后果真进入了演艺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正如在去商场买东西这件事上,很多女人本身就爱拿不定主意,每次去商场购物,总爱东挑挑,西看看,总也选不好,有时一天过去了也不见得买到什么东西,这些就是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而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总是直来直去,想买什么,就直奔那个柜台,买完就走,这样反而节省时间,所以在许多问题上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有主见而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高级领导都是男人的缘故,因为他们比女人更懂得选择,更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选择达到自己的目标。当然如果作为女性本身能有意改变有选择上的不坚定,她们同样能获得同男人一样的成功。

在中国古人的道德观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性的美德不在于思想的自主与经济的独立,而在于对丈夫的依从。曾几何时,“依你,”“随你,”成为多少女人的口头禅。也正是这个词造就了千古以来多少人生与婚姻悲剧。这一点是值得所有的女人注意的。作为女人,更应该懂得离开的道理,不要过多注意那些无关的目标,世上事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而言的更好。只要从中选出你喜欢的,这就是你的成功。一味地苛求最好最完满,最后得到只能是遗憾。

做一个会选择的人很重要。当你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或者你手头的选择太多的时候,切莫呆在原地浪费时间,不如边走边选,至少你不会错过人生最大的精彩。

苏格拉底的“如何寻找最大麦穗论”就是教我们如何选择的:在一块麦田里先走上三分之一的路,观察麦穗的长势、大小、分布规律,在随后的三分之一的田地里选定一个相对最大的,然后从容走完剩下的三分之一。即使在这三分之一里面还有更大的麦穗,按照规律来说也不至于令你太过遗憾了,总比一上来就匆匆选定,或者行程快结束了才胡乱抓一个更具有科学性,更能使人心安理得。

苏格拉底的“寻找最大麦穗理论”是选择的技巧,也是离开的智慧。有时候你的目标太多,不妨扔掉一些,这样选择对你而言才会是快乐而不是苦恼的。

三、离开这个思考的角度

当我们陷入困境徘徊不前时,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而茶饭不思辗转反侧时,何不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路行不通,换第二条、第三条……,其中总有一条能够让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

人生面临着诸多选择,有时仿佛是陷入了“车到山前疑无路”的地步,但只要你跳出事情本身,换个角度想一想,看一看,也许反而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人生正如上山,面对悬崖峭壁,何不转而从另一面山坡上山呢?

春秋时期,王侯争霸。其中郑国的郑武公生有两子,大儿子寤生,二儿子段。说也奇怪,大儿子寤生从娘胎里出生时,先出两足,最后出头,与正常的婴儿出生时先出头后双足相反,故取名“寤生”,意即“倒着出生”,寤生的母亲生他时很受了一番折磨,又嫌他出生时与常人相异,总是心里不喜欢他。

母亲姜氏更喜欢小儿子段。但是按照世袭原则,只能立长子为太子,将来以继承国君的位子。姜氏因为讨厌大儿子寤生便在郑武公活着时候,建议废掉寤生,武公断然否决了她。

武公死后,寤生继承君位,掌握了国家大权,是为郑庄公。姜氏便与小儿子段暗中商议对策。最后订下阴毒的计谋,欲夺取庄公的君位。

其实,庄公寤生对此早就有所觉察,对其弟早有戒心。其弟段在封地内招兵屯粮,扩张缰土,吞并邻近邦邑之事,庄公都佯作不知,但暗中却都早有防范。共叔段阴谋篡位,举兵谋反还未实施,便彻底暴露,共叔段见大势已去,便引颈自杀。

庄公却又从段那里搜出了姜氏写给小儿子段的谋反密信,庄公大怒,将其母姜氏逐出京都,并发誓:“不到黄泉无相见也!”但事后,庄公又有了悔意,无奈话已出口无法收回。送走母亲后,痛哭不止,惆怅异常。

庄公手下有个管理疆界土地的官吏,名叫颍考叔。此人为人正直,非常孝敬父母,在他的家乡很受赞誉。

那天,颍考叔出门打猎,猎获几只猫头鹰,自己正高兴呢,忽见前面两个人跑来,告诉他:“你知道吗,庄公的母亲已经坐着车马来到咱们颍地了。”

颖考叔听后很惊诧,问:“国母不在都城荣阳,为何无缘无故来我们颍地?”

那两个人便将其中原委说与颍考叔,颍考叔听罢,什么也没说,转身回家,辞别母亲,提着那几只猫头鹰进京向庄公进献野味去了。

庄公一见颍考叔便笑问:“你进献何等珍奇的野味呀?”

颍考叔赶紧回答:“主公,小人进献的的乃是——种叫‘鹃’的鸟,这种鸟最令人憎恨之处就是极为不孝。小的时候,这种鸟的母亲辛辛苦苦将它喂养大,它非但不懂回报,还要啄食母亲的肉。所以人们都纷纷捕它蒸煮解恨。”

庄公听出话中有话,便淡淡地说:“难得你有如此忠心,不远千里为孤送来此鸟,本王赐你御膳一顿。”

御膳房为颍考叔准备了一桌羊肉羹,颍考叔谢恩后开始吃羹,但他只吃了几口汤,便向庄公讨旨,希望能将羹带回家中,说:“主人,小人已然尝过您赐的御用肉羹,小人的老母却未曾尝过,敢请主公赐小人一饭盒,带些回去孝敬老母,小人替老母谢恩。”

庄公听此,想到自己的母亲被自己远逐,心中凄然,不觉长长叹了一口气。颍考叔佯作不明,问道:“主公,可有什么忧虑之事,不知小人能否为主公您分忧解愁?”

庄公口又唉叹一声,便说了自己的悔意,颍考叔等庄公讲完,微微一笑,说:“主公,这又何难,小人有一办法,可使主公母子早门团聚。”

庄公大喜,忙问:“什么方法,快快讲来。”

颍考叔说:“主公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主公请想,所谓‘黄泉’者,不过是指地下之水,蚯蚓便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主公说不到黄泉不相见,则派人在地下挖一条隧道,挖出黄泉不就可以母子相见了吗?”

庄公听完拍案大喜,连声称好,遂命人重赏颍考叔,又派人去挖地道。

后来,庄公与母姜氏果然在隧道中相见,母子摒弃前嫌,和好如初。

这则故事中,颍考叔便善于权变,因势利导,巧妙地变换了考虑角度,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黄泉”的含义,从而解决了问题。从以上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颖考叔就是离开了这个行不通的思考角度,善于权变,因势利导,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阐释“黄泉”的角度,从而解决了庄公的难题,使他们母子和好如初。他可以如此,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何尝不能。离开这个只会让我们停步不前的思考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人生是如此美好,阳光是如此明媚灿烂。

四、离开“有色”的眼镜

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可以辨证的眼光从正反两方面去看,要离开“有色”的眼镜,我们才能正确看待,正确且恰当地判断,才不致判断失误,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差。我们应该离开主观的思维,多从客观的一方面去考虑。

平常心看待平常人,摘下你的有色眼镜,你看的天空才是蓝天。有人长得很美,其实不美;有人长的不美,但他很美……有人乘车“只争朝夕”。我几乎被挤扁,终于钻进了车门。我的坐位是临窗的三号。还没坐稳就踩我脚的那个小山似的女人。一屁股将四号座位压得“咯吱”呻吟,一下子,我的地盘被她侵占去三分之一。盛夏乘车摊上这样的芳邻,真是不幸。

我的这排座位是三、四、五号。五号座位上是位不满二十岁的姑娘,一副近视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我瞥她一眼,见她表情丰富的脸上清晰地写着对四号邻居的厌恶。原来,五号的“疆土”也遭到胖女人的“扩张”。只见五号几乎愤然地急挥纸扇,把胖女人呛人的汗酸味扇到我这边来。我心中非常恼火。但又不便说她。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闷热的空气与发动机的“哼哼”声胜过催眠曲,车上的乘客有差不多半数在打盹。四号的眼皮也要合拢。小山似的身躯慢慢向五号位倾斜,我幸灾乐祸起来:胖女人灰衣服上那汗渍斑斑的“盐碱地”,可以从俏姑娘那里得到一点香水味了。

五号由表情讨厌,到怒气升腾,从“厌而远之”到奋起反击:她架起胳膊肘顶四号的胖脸。胖女人一定是在梦中喝醉了酒,任你五号怎样明顶暗碰,都撞不开她的梦门。最后五号愤中生智,猛然一闪身,把四号摔倒在座位上。车内一阵窃笑。

四号从突然破碎的梦中惊醒,艰难地支起身,很难为情地低下头玩起自己的胖指头来。

车行至某县城,那位五号姑娘也开始打盹,不由自主,她的秀发委屈地贴在四号的“盐碱地”上。渐渐,五号的头滑到了四号的胳膊弯里了。可胖女人并不去回敬那姑娘一个闪身,反倒尽量保持平稳,让姑娘舒服地依着她。四号的右臂一定是很累了,她用左手去托扶着右臂。’

不知怎么,我心里泛起一股说不清的滋味,不禁对四号低声说:“大嫂,弄醒她吧。”

她答非所问:“俺家大妞也这般大,年轻人爱困。”

车在颠簸,我的思绪也在跳动。

人性的美在于宽容、仁爱,不要从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美丑。外表会让人上当的。

一个人的敌意来自他那阴暗的心理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即使他并不明白别人在想些什么,他也会在那里怀疑别人怀有不良动机。

生活中,有些年轻人对别人常抱有一种敌对情绪,由此而产生愤怒,产生报复心理。

这种敌意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不仅会伤害别人的善意和情感,而且对自己和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有没有可能缓和一个人的敌对情绪,使乏成为一个相信别人的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大凡善良的人均能比较正确、客观地看待、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比较冷静、稳妥地处理各类事务,使心情常常处于一种平和而又积极的态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