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在年轻时跟鲍叔牙合伙做生意赚了钱,管仲总是得大头,人家对鲍叔牙说这太不公平。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很贫寒,应该多拿一些。”两人一道去参军打仗,一遇到危急时刻,管仲撒腿就跑,鲍叔牙也替他开脱说:“这是因为管仲家里有老母要奉养。”
后来,管仲效忠公子纠,鲍叔牙效忠公子小白,各为其主。鲍叔牙一点客气也不讲,设计杀了公子纠,事后却极力向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保荐管仲,说自己的治国才能绝对比不上管仲。于是,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事实证明,鲍叔牙是对的。管仲果然是个治国奇才,上任后就把国事料理得有条有理。
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能被别人了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也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一个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很有可能不被自己的上司所了解,上级也有可能不被自己的下级所了解。这可以说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但是,孔子却教导我们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人相处首先要做到“知人”。孔子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并不害怕人了解自己,关键在于自己应该了解别人。如果你能够100%地了解别人,那么你的行为和表现,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你自己也通过认识别人,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所以,我们可以从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上看出一个事实,那就是管仲这个人太了解鲍叔牙了。管仲根据鲍叔牙的性格、才能、品德,认定自己能被鲍叔牙所谅解,所以,赚钱他多得,打仗他能保命。一句话,吃定鲍叔牙了。最终,从公子纠的失败上,可以看出鲍叔牙的能力并不亚于管仲,但是,鲍叔牙却推荐管仲做了宰相,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不能不说明管仲知人和用人的高超之处。正是由于这种高超的知人的能力,使管仲尽管失败,但得到了很多他本来得不到的金钱、名誉和地位。管仲的成功有赖于鲍叔牙这个“识货”的人,没有鲍叔牙的保荐,管仲早就成了齐桓公的刀下之鬼。
一个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上司和下级的充分理解,就是通过不断地换位思考,来实现上司和下级理解自己的目的。当然,这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管理者自己肚子里要有“货”,要具备真实的才干和真实的热情。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自身的条件,一个是外界的条件。要达到这两个条件,都必须靠自己去寻找。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的求贤若渴的明主,恐怕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孔子又告诫我们:“君子靠自己。”只有那些成不了大器的小人,才每天可怜兮兮地巴望着别人的认可和发现。
孔子进一步强调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一个管理者,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所知道的人。一个人如果有了才干和热情,就如身怀美玉一样。
怎样认识和了解别人,是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知人者,才能善任。在现代企业中,也有不知人而失败的例子。
色拉油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种食用油是台湾陈书友经过两年的技术攻关,攻克了白绞油再精炼技术难关而生产出来的。他为这种新产品取名saladoil并译成“色拉油”,正式投放市场。
为了能让消费者接受,陈书友又从广告、售价和品质三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色拉油终于被消费者所了解和接受。然而,在公司蒸蒸日上的发展中,由于用人失误,给企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1971年,陈书友赴日本和美国参加食用油会议。他深刻感到,要使总源企业管理现代化并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决定聘请日本人中川全权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
中川当时年届40,应用化学专业毕业,曾在日本一家油脂公司担任过技术部和营业部的经理,有过20年油脂业的经营经验。
中川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不具备一个领袖人物的才略,突然大权在握,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此外,中川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的企业管理不熟悉,而生搬硬套日本的那套管理方法,结果张冠李戴,使企业的管理乱了分寸。
起初,对于有关中川的种种议论,陈书友皆一笑置之,不轻易相信,而是充分信任他所选的人,对亲朋好友的劝告也不放在心上,甚至在中川上任的第一年,使总源赔了钱也毫不在意。第二年,总源公司又赔了钱,陈书友认为这只是阵痛,而不去调查赔钱的真正原因。哪知第三年,总源仍然是赔钱,而且企业的运营也乱成一片。这时,外界对总源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陈书友不得不亲自过问企业的管理状况了。
由于连续三年亏损,企业在公众及金融界的形象大减,这时总源的财源成了一个大难题。在以后的几年里,陈书友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局面,天天为钱奔波,为钱烦恼。另外,由于前次用人的失误,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原本很平易近人的性格,这时变得越来越孤僻,不仅对职员戒备心重,而且处处难以容人。对员工的过分不信任,使许多高级职员另谋高就,甚至连他的五个女婿也先后辞职。
总源从一个吸引金凤凰的“梧桐树”变成了一个留不住人才的“秃树”,总源色拉油公司的情势日趋恶化,只好于l986年5月底停工,宣布破产。
总之,自己有才能,就不怕不被别人发现。要想展现自己的才能,也必须找到识货的人。不能被人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人才自身不知那棵树是梧桐树,不知落在何方,结果落错地方,招致失败。另一个原因是领导不知人善任,把人用错了地方,结果也是失败。一个有才能的人,不能择明君而事,确实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六、有事业心才能成为好员工《论语·为政第二》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有的人问孔子说:“先生你怎么不从政,你怎么不做官?”孔子是个旁征博引的人,他回答说:“《尚书》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就是从政了。”这句话出自于《尚书》,说在家庭生活当中,孝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把这种孝悌的关系推广到社会,这就叫为政。现在我教了这么多学生,我在提倡孝、提倡友爱,提倡温良恭俭让,提倡孝悌这些东西,我做的本身就是一种为政的工作。
普通的员工在企业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每天都做着平淡无奇的工作。当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的时候,也许他们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从事的工作的意义。而孔子却不这样看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孔子认为:虽然自己没有做官,但是,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以及把“孝悌”的观念传达给每一个人的努力,也是为国为民做的重要工作。我们从孔子的回答中,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孔子的精神。孔子不但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也是一个对国家负责的人,更是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有事业心的人。
作为企业的一员,无论我们是不是一个有官位的人,我们对于企业的责任同样重大,对企业管理同样有执行的义务。我们所从的每一项工作,对于整个企业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有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种不同的回答。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锄口的事,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很棒的石匠工作。”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这三个石匠,虽然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同样的工作在某人看来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却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柳传志认为:一位好的员工首先在德方面应该有很高的要求,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强烈的上进心,并能逐渐地把上进心转化为事业心;上进心是员工为了自身发展,而事业心则是为了民族和集体的发展。这才是老板心中的好员工。
当一个普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与整个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那么,他就拥有了员工最宝贵的品质事业心。
谈到员工的事业心,就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的罗文。罗文为什么能够成为英雄?是因为他忠诚于自己所在的团队,忠诚于自己的理想与职业操守,忠诚于自己的生命信念与人格品质。他有自己生命的完整归属:“这是我要的前途,这是我要走的路。接受任务,是完成我生命信念与价值的必须途径。依靠它,我才能更好地实现我的完美。”
许多员工认为现在的单位还不是自己终生的归属,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在观望,在试探,做事的标准是为了让别人满镱,而不是自己满意。于是,一个企业的团队,便成为散乱的一盘沙尘。
美国学者阿尔伯特·哈伯德认为:“今天,同样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低人一等的。他们身在其中,却无法认识其中价值,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劳动。他们轻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自然无法投入全部身心。他们在工作中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而将大部分心思用在如何摆脱现在的工作环境上了。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所成就。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的工作,将它当成低贱的事情,那么他决不会尊敬自己。因为看不起自己的工作,所以倍感工作艰辛、烦闷,自然也不会做好工作。当今社会,有许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工作看成创造一番事业的必由之路和发展人格的工具,而视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无可奈何、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多么错误的观念啊!”
莱伯特对这种人曾提出过警告:“如果人们只追求高薪与政府职位,是非常危险的。它说明这个民族的独立精神已经枯竭;或者说得更严重些,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只是苦心孤诣地追求这些职位,会使整个民族像奴隶一般的生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体制背景下,员工的事业心所带来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发力和创造力都是不容忽视的。它会使企业获得一种精神支撑,赋予企业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源泉和自觉创新、积极参与的精神动力。
一个充满事业心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每一个人都把公司内部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大家就会尽可能地思考如何事半功倍地实现目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把一个人的潜能大幅度地发挥出来。实践证明,那些把自己看作公司电的一员的员工,会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富有价值感和使命感,工作往往比其他成员干得更有成效。
一个充满事业心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富有活力的企业。每位员都是企业中一分子,企业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换个角度来看,每位员工都是自己舞台上的主角,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发挥自己的智慧才干,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所以,每位员工都应树立起企业的事业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意味着员工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进而使员工的利益达到更大化。员工看到了企业的前景和自己劳动所得的回报,就会更加投入工作,去为企业着想,为企业创造更大财富。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七、中国式的敬业与施政技巧《论语·学而第一》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认为,如果一个管理者要治理好一个单位,管理者必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是敬业,第二是节约,第三是根据时机来使用人。
敬业,就是指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从工作中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
一家企业的老板炒掉了一名经理,也是他们企业中唯一的一名研究生。研究生不依不饶询问被炒的原因,老板说:“你找到的只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项事业。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就一条,你家里的事怎么做,你在公司就该怎么做。”
管理者把对公司的事,同对待家里的事等同看待,就不难找到敬业精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