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不会是永远的,但是模仿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企业要善于在模仿中提高自己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而不仅仅模仿外就大部分中国企业而言,还处于靠模仿而上升的阶段,必须通过模仿而成为“中国的思科”、“中国的雀巢”、“中国的耐克”,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孔子通过模仿学习唱歌,只是一个业余水准的要求,如果孔子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歌唱家,以专业化的要求来看待自己的模仿,恐怕停留在模仿阶段,也许就不是一个富于激情的办法。要明确这样一个观点,模仿的目的在于超越,超越的条件就是企业必须逐步具备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三、管理者四种不良的工作作风《论语·子罕第九》子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告诫管理者:不要凭空猜测,不要绝对肯定,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事实上,孔子的这四个告诫,就是针对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工作作风而提出的。
企业管理千头万绪,每一项管理都离不开人,对于管理者来说,管理就是管人和管事。怎样管理才是好的管理,众说纷纭,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被管理得主体也是人,这个总是不会改变的。
那么,管理者怎样把自己的管理目标实施下去,这与管理者自身的工作作风有直接的关系,任何管理者都不能回避工作作风问题。
所谓工作作风,就是一个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的态度、风格、方式,也就是个人修养与管理工作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特色。不同的管理者的工作作风都不会一样,人和人不同,这就是所谓“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
尽管每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有相同基本人性的人,都有所谓才、利、名、食、睡的欲求,但是,由于生长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后天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习性和习气。比如:有些人勤俭,有些人则贪婪,有些人好大喜功,有些人则谨小慎微。这些性格上的习气,无时无刻地不表现在工作作风之中。
企业管理者不能用人而疑。曹操文韬武略,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就是有一条,疑心太大,有时甚至就是凭空猜测,这也是管理者在特别关键的重大的时刻容易犯的毛病。
一年,曹操正领兵打仗,忽然头痛得要死要活,想起了华佗,立刻派人去请。
华佗,字元化,是城北七里小华庄人。说起他的医术,再难治的病,经他一治就好。开膛破肚,刮骨疗毒,麻药一抹,一点不痛。
华佗一到军中,当即给曹操看病。曹操正在用人之际,自然二话不提。华佗切了一会儿脉,半天没吭声。曹操问:“有办法治么?”华佗说:“办法虽有,怕你不肯用。”曹操说:“你说出来看。”华佗说:“劈开脑子医头痛。”
曹操一听,倒吸一口凉气,疑心病又犯了——这不是要我的命吗?目下正是两军交战之际,你莫不是对方买通的勾命鬼?不容分说就把华佗砍了。
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华佗,头痛得半夜睡不着。下半夜困极了,刚刚合眼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华佗咔嚓一声把他的头劈开了。曹操惊醒,睁眼一看,妻子卞氏端着汤药正要喂他。曹操想想梦境,这才后悔起来:“唉,我不该错杀华佗!”相传,曹操最后确实是死在这个头痛病上。
这几乎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人们可能这样想,我绝对不会凭空猜测人,但事实上,人总是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时候犯疑心病。以曹操的智慧,为什么也会这样呢?这正是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造成的。当时,曹操正当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刻,所有的神经几乎全部高度紧张。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华佗要开脑治病,疑心重的曹操不能不怀疑华佗的动机。
在管理者管理企业的时候,如同曹操一样带兵打仗,有时候,也会遇到企业的成败存亡的危急关头。在这个时候,如果管理者能够保持清醒,不重蹈曹操的覆辙,才是一个具有良好工作作风的管理者。对于人的管理,不会“错杀”企业中的人才;处理事,也不会由于疑心而犯司马懿中诸葛亮的空城计那样的错误。
一个管理者容易犯的另外一个毛病就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因为大多管理者都是企业的精英,他们确实有着可以自豪的地方,这使人们对他们产生一种佩服的感觉,甚至还去学习他们。但是,过分地自豪,甚至自大、狂妄,骄傲得不着边际,那就预示着一种危险,一种潜在的巨大危机。
毛泽东在评价他的部下叶剑英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意思是说:叶剑英元帅像诸葛亮哪样任何事情都谨慎行事,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也从来都是立场坚定,方向正确的。这就是说,叶剑英元帅是一个胆大心细坚持原则的人。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给一位即将登上经理之位的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这样的劝告:“这个位置很适合你,你也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不过,请谨记,你既然准备接任这份工作,就要马上着手解决问题。要知道,即使是一个陌生人,也能发现问题。全力以赴地去做好你的工作,但同时要注意你的后面,看看是不是有人掉队,如果后面没有人跟着你前进,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别忘了,你并不是一个不可取代的人,在你感觉情况还不错的时候,要尽量冷静地思考一阵。你的幸运可能是你的机会好,交上了好朋友或是对手太弱。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谦虚,不然的话,现在有12个人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我相信他们当中一定会有一两个会干得比你出色。因此,千万不要自以为是。”
人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结果只能带来失败。曾垄断我国自行车市场的三大王牌凤凰、飞鸽和永久,由于未能考虑消费者需求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而是盯着自己的产品,盲目地联营与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在山地车、跑车、郊游车等新品种迅速进入时,被新兴企业挤出了行业。
一些特别成功的公司,曾经的成功使他们忘却了即将来临的失败,只看到自己,而对外边的情况一无所知或视而不见,盲目相信过去成功的经验现在仍然也会成功。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文化和习惯,导致它们朝错误的方向发展。
企业的管理决定大多数出自内部。企业的需要经常被置于企业想要“服务”的对象之前。“经常是在倾听顾客说话之前,就对顾客说我们知道你想要什么。”由于很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都持有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结果就产品滞后于市场。
由于对市场的滞后,一些老顾客们只好从别处找到更适合他们需求变化的产品与服务,甚至是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寻求,许多大司因此一落千丈。当年极盛一时的“三株口服液”,销售额曾达到了惊人的80亿元,而现在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株的管理者认为:“我了解客户,因此,在我的销售中可以走捷径。”这仅仅是对客户的假设,而不是客户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推销,从而忽略了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结果丢掉生意,使公司销售额减少,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可谓代价惨痛。
伍建乔在《卓越管理思想录》一书中写道:“在中国企业界,自以为是的人不少,自以为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更不少。但是,当我们睁开双眼看看那些高歌猛进的企业,只适合于打那些装备不精良的对手,只适合于打那些乌合之众组成的目标,一旦碰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竞争对手,就只能马上掉转枪口赶紧逃。有不惧者,接连射击,结果却是哑弹加臭弹,接连溃败,而且永远在行业中消失。”
四、学习力——企业管理的入道之门《论语·学而第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子罕第九》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述而第七》子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日:“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
一天,孔子的学生向孔子讨教学习的方法,于是对孔子说:“老师,您的这句话按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意思您看对吗?”孔子说:“你且说来听听。”学生道:“您的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听完,凝视着窗外,说:“这是不全面的理解。我的意思是说,自己学习的知识,就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去实践,那才是最大的快乐,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我把我的学说向他们进行宣传和教育,我也感到快乐;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不能很快地明白,我却不怨恨。”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说法评价极高,说它是“人道之门,积德之基”。善于学习的态度,也是企业管理者的人道之门。
“学而时习之”,应该是人生成功的基本态度之一。如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谁拒绝学习谁就落后于时代,谁接纳学习谁就取得事业的成功。实践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知识,发展的优势来源于学习。对每个人而言,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谁在学习上领先一步,谁就能在个人发展上胜人一筹。
不仅一个人是如此,一个企业、组织亦是如此。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学习力。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学习型组织”将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目前,世界上已经掀起了兴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在当今世界500强前lOO名企业中,有40%的企业进行了学习型组织建设。对企业进行“修炼”后,许多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生机。
作为管理者的学习态度也应该如孔子所说,首先,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毛泽东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就是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学习内容广阔无垠,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它包括读有字之书和识无字之书,问学、做事、为人都统摄在学习之中,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就曾说自己很是好学,子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把学习实践得到的真知,不断地传授给部下和员工,对他们进行宣传和教育,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也是管理者必须尽到的责任。
教育员工应该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如果员工对管理者的意图和思想不能完全领会的话,管理者有责任。管理者要通过各种办法让执行者明白管理指令和目标,不能有急躁和怨恨的心态。
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知者不惑。孔子在《论语》中两次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可见孔子对此学习求知的重视。一个管理者,应该有广阔的知识范围,不但要知天知地,知人知物,还要知彼知己,知头知尾。
子日:“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
按孔子的意思来看待一个企业,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解释:“如果企业只有仁德之心而不善于学习,就不会有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仅仅把注意力盯在技术知识上,但学习得不系统,这个企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如果一个企业标榜忠诚,而不善于学习知识、不善于分别各种具体的情况,就上当受骗;如果一个企业只强调率真,而不善于学习,说行为和言论就会尖酸刻薄,缺乏文化教养;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有勇于开拓、不怕风险的精神,而不善于学习,企业管理就会胡作非为,使企业陷入危机;如果一个企业单纯强调自力更生,而不善于学习先进的经验,就会变得自大狂妄,骄傲必然导致落后。”
孔子不愧为先师。我们如果冷静观察一下企业内部,这样的管理者比比皆是。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诗人陆游如何写好诗,陆游便写了两句诗回答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管理跟写诗一样,功夫在诗外。在课堂上学不到真正的管理,而只能学到一点管理常识。管理的核心是对人性的了解和把握,但初学管理的人,必须从最基本的管理常识、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管理工具、管理技巧、管理技能、管理系统、管理原理、管理哲学这样一个顺序学起,最后的修燃却在基本管理知识以外完成。
管理者的成长没有止境,五个人的企业和五万人的企业,对管理者的要求当然会有差异。管理五人团队,聪明人学一年就可但要管理五万人团队,聪明人正常情况下也得学习十五年才行。管理更多的是与一个人的管理、人生经验、人生智慧有关,管理者需要获得比其他人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和精神视野。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学的知识十分广泛。由于知识庞杂,在显得似乎很“广博”的同时,极有可能显得很不“专精”,而一个好的合格的管理者必然在某一个甚至几个方面成为专家级人才。管理如同人生智慧的修炼,只可苦练成长,却没有任何捷径可以速成!管理工作事关人生智慧,而智慧需要时间和实践去感悟和体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管理人就无法完成从一个普通管理者到集团CEo的成长过程。管理尤其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研究是一回事,传授管理知识是一回事,指导别人管理是一回事,自己亲自去管理又是另一回事。
不管你在任何地方、处于任何地位、职位,也不管你的管理能力现在处于什么样一个水平,请立即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练习从事真实的管理!在工作单位,也许你是一个小小的管理者,或者是一个普通员工,是个小兵,但事实上,不会当兵的人绝对不可能会当管理者。管理者必须对下属的心理需求和日常事务非常了解。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了下属,才能对他实施管理。要不就成了瞎管瞎指挥,不是伤害了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一个善于学习的管理者,同时也应该成为孔子那样的教育者。
五、学习力是企业生命力之根《论语·为政第二》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里仁第四》子日:“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也。”《论语·公治长》子日:“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最讲究学习和学习的方法。学生仲由准备离开孔子去应聘,打算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临行前,他向孔子请求一些教诲。
孔子对这个学生还有些不放心,于是,孔子说:“仲由,我过去教给你怎样做事,你都能明白了吗?”仲由心想:“都这个时候了,说这些还能有用么?”孔子见仲由若有所思的样子,就启发他:“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做人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人需要不断学习,企业也需要学习,也要贯彻谦虚求知的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