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想在职场上取得辉煌的的成就就要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这一完善和充实的过程首先就是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提高自身“功力”的方式和途径。找到自己正确的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是提高自我能力水平的必要保证。
人们只能利用其一小部分的天赋来从事事业,而不能教育与训练其全部的天赋才能,所以他们在事业上一定会吃很大的亏:本来足以成为领导人的人,也会因为没有受过相当的教育与训练,而不得不“受制”于人。
美国拥有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公立学校系统(人类奇怪的地方之一,就是只珍惜有价的事物)。美国人并没有因为上学校和图书馆不花钱,而对这两者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休学去工作,却发现有必要受点训练,这也是很多从业者会优先考虑、录用在家修过研读课程员工的原因之一。这些从业者从经验中得知,胸怀大志、愿意割舍闲暇、花时间在家读书的任何一个人,其内心正有着构成领导力的那些特质。
教育即是力量,你利用10分钟时间阅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番功夫,就可以帮助你在事业上获得一分进步。许多志在成功的人,在他们工作的早期,年薪很低,工作却很辛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时间,自修、自习以求上进,往往比他们在日问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薪水并不是最重要的,追求知识、要求进步才是真正的大事。
多数大城市里都有夜校,对需要接受专业教育的人士来说,夜校是最可靠且实在的知识来源。函授学校可以将专业训练材料送达邮政体系所及的任何地方,通过推广的方式教授所有科目。在家修课的好处是课程有弹性,让学员可以在闲暇之余进行学习;另一个好处(如果慎选学校)是大部分函授学员都有咨询的特权,对于需要专业知识的人士而言,这可真是无价之宝,不论你家居何处都能受益。
人性中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得过且过、苟且偷生。然而,规划闲暇、自己在家研读、进修的人士,很少会在基层久留。他们的行动开启了步步高升的坦途,一路上消除了许多障碍,并能引发有办法提携他们的人拉他们一把的兴趣。
在家研读的训练方式,尤其适合抽不出时间去上学,或离校后又发现自己有必要多吸收一些专业知识的人。
斯托·卫尔原本想做一个机械工程师,并一直都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但后来美国发生了经济大恐慌,使他的就业市场付不出他所要求的回报。他考虑过自己的能力,决定改行学习法律。于是他又回到学校,修习将来可以当法人律师的特别课程。完成训练之后,他通过法庭考试,很快就顺利地执业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都会找借口不去学习,例如:
“我还要养家糊口,我不能去上学。”
“我太老了。”
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年逾不惑,并且已婚。更令人惊讶的是,斯托·卫尔仔细挑选了法律最强的多所院校去修高度专业化的课程,大半法学系学生需要花上4年时间学习的课程,他只用2年就读完了。
每个人都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成功晋升,但是很少有人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具有担任高层职务的能力,因此必须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同时不忘从经验和特殊训练之中学习。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人生大学校中的教师。只要我们开放我们的耳目,那么在生活或工作中的每一分钟,我们都可以获取许多的知识;然后在空闲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深思”的方法,将那些零碎的知识组织、整理起来。
一个人愈能储蓄则愈易致富;你愈能求知,则你愈有知识,你能多储一分知识,就足以多丰富你的一分生命。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使你于日后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为充实、丰满,可以使你更能应对人生。
江湖智慧: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收入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金钱就尽数挥霍,不做一点储蓄。但是难道你就没有看见许多人,就是因为利用了零星的闲暇时间而求得了与学校教育相等的学识吗?
教育对于我们人生历程的重要性,并不仅限于今日。只是如今的生活竞争日趋剧烈,生活情形日益复杂,所以你也就必须具有充分的学识,接受充分的教育、训练以作为你的甲胄。
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多数人的问题,就在于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其实事情是要渐渐成就的,你应该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地充实你的知识宝库,逐步地推广知识的地平线。
◇“艺多”不压身,技高身价高
职场江湖中血雨腥风,到处充斥着激烈的竞争,正所谓:艺多不压身,技高价更高。只有你的职业知识水平高,你才能让自己的身价节节升高。
从社会的发展来说,及时充电也是势在必行。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据统计,人类的知识在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近年是每3年增加一倍。一方面是知识总量正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知识半衰期已缩短到5—7年,对在岗的劳动力至少每间隔5年就要轮训一次,培训水平应在大专以上,时间约3~6个月,甚至完全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大学刚毕业,所学知识就已过时了。
王小姐是刚被招聘到外企工作的,现在这份工作特紧张,主要问题还不是工作期间的负荷太大,而是工作之余的充电学习。在学校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自己的时间也比较充裕,但到了外企工作就不行了,学习、培训是员工自己个人的事情,完全要在工作之外进行。
在外企工作的最大收获就是觉得不学习会被淘汰,大学里的那些知识根本不够用,必须随时补充。现在,王小姐正准备考MBA,因为学习时间有限、课程安排非常紧张,她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与其他同事相比,王小姐在工作上和他们一样全身心投入,但他们比王小姐更轻松,王小姐总是觉得有人不停地在逼迫她学习、逼迫她进步。
另一位已坐到公司副经理位子上的王女士,也是不敢松懈,充电不止。她说:职业危机感,我看现代人多少都有点,毕竟不是从前吃“大锅饭”的年代了,尤其是女性白领,家庭事业两头兼顾,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王女士刚进公司的时候是大专学历。这学历现在听来是低了点,但当时还算是可以的,再加上自己年纪轻、肯吃苦,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颇受老板赏识,半年内从普通职员升到了主管,两年后便坐上了现在这个副经理的位置。
然而,即使一切都这么顺利,王女士的职业危机感还是从未间断过:刚工作时担·心业务上的事情,怕任务完不成,怕被同行超过;结婚后则怕有了孩子影响工作,担心好不容易拼来的位置被别人挤掉;现在呢,这么多年下来,位置应该算坐稳了吧,可又有别的忧虑,一是学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为问题,尤其每年看着新人不断的进来,一个个都至少在本科以上,硕士、博士也不稀奇,要让他们服服帖帖地在她手底下做事,她也就非得提高不可;
二是年龄,女人在这个问题上总是特别敏感的,虽然她的职位不是吃“青春饭”的,但面对年轻的同事下属们有时也会格外尴尬。记得一次因为业务上的事她在工作会上发了通脾气,结果午休时经过公司的洗手间,竞听到里面隐约传来“更年期”之类的嘲笑声,虽不十分真切,但也很明显是在说她,当时剐提她心里有多难受,可面子上还得装得若无其事,继续工作。
所以,现在的王女士,虽然身居要职、工作繁忙,但还是抓紧时间去读了进修班,要考张证出来,弥补自己学历上的不足。另外,她也想证明自己还很年轻、有足够的精力。不过,这样做的代价便是她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一个星期都不能好好跟丈夫、儿子说上几句话,心里很歉疚,但也没办法,她只好希望快点忙过这一阶段。
要想不被炒,就得去学“MBA”,学“BEC”,还要逼着自己去关注比尔·盖茨,关注科特勒。要会分析恒生指数和“收益率曲线”。要研究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要搞懂消费品市场,要……。总之,你必须博学,学到一人能干两人的活,学得你看见书店就身不由己地往里钻。
即便工作已经很努力,担忧、烦恼、沮丧仍然伴随着不少看上去风光无限的白领人士。于是有人说:除非不进装潢考究的写字楼,否则,就会不可避免地患上“白领过敏综合症”。
最大的过敏来自压力,白领是中流砥柱,个个年轻气盛,免不了要有激烈的竞争,正如乘电梯,挤不进去,就永远落后。于是每天就不得不紧张地思考如何混得更好而不至于被炒鱿鱼,久而久之,神经就变得有些敏感,连老板在饭馆里请吃烤鱿鱼,都要过敏。据不久前某咨询公司对2100多名职场白领所做的调查,有85%的白领认为自己缺乏职业安全感。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所处行业普遍的竞争危机,也有的是因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受限制等。
正如一位白领所说的:公司越大往上走就越艰难,公司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高。我觉得现在我的能力已经快到极限了,需要充电了。公司发展得越好,我的危机感也越强。
因此,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投资和消费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充实和完善自己,以增强自己为事业打拼的实力。正如有人所说的:每到一个驿站,我们都需要补充电能来面对下一个冲刺,终点就是我们理想的美丽人生。我们在人才高速路上奔跑,我们在寒夜孤灯下苦读,我们在新的课堂里钻研,我们也在汗水和泪水中赢得掌声,这一切就在于我们永不停止的充电行动。
人们深知,现在的就业市场越来越严峻,稍一懈怠,就有可能因为落伍而遭淘汰,从而“砸”掉手中的金饭碗。更主要的还在于,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人才的竞争,还将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甚至有人不无危言耸听地宣称: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或者说不能持续学习的人。
因此,为了提高员工的素质,许多单位都强化和普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并把普及终身教育理念纳入到单位的发展战略中,重视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创造学习型环境。作为个人来说,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单位里多余的人,就要注重学习,转变一纸文凭定终身的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自我武装、自我超越,使自己成为用人单位不可或缺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能及时充电,不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江湖智慧: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受青睐,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补充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充了电你才能去赛跑。因此,有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想要一个文凭才去充电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技能。所以,他们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电脑、英语、会计培训班。自然,再拿一个文凭或拿一个更高的文凭,会大大缩短成功所需的时间,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