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3683300000009

第9章 周文(3)

⑦“有觉”二句:见《诗经·大雅·抑》篇。觉:正直。四国:泛指天下。夫子:敬称,此指祁奚。

⑧其亲:指羊舌虎。乐王鲋此句是说叔向不弃亲情,有可能参与了阴谋。

⑨驲(rì):驿站专用的车。

⑩所引见《尚书·胤征》篇。谟:谋。征:信。意为圣哲有谋划的功勋,要信任他保全他。

{11}惠训:教诲别人。

{12}十世:十代。劝:勉励。

{13}鲧(gǔn):禹的父亲,因治水不力而被舜所杀。殛(jí):诛。大:同“太”。 卒:终。

{14}虎:指羊舌虎。弃社稷:指杀害叔向,就是抛弃国家的栋梁。

{15}告免:指叔向不告诉祁奚自己被免罪。朝:指朝见平公。

【鉴赏】

文章围绕晋国大夫叔向受牵连被捕入狱以及得到营救这一中心事件,记叙了晋大夫祁奚、乐王鲋的不同言论与行为,塑造了三个品格不同、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

乐王鲋是晋侯亲信,救叔向只是举口之劳,他先是主动要求为叔向求情,其目的无非是想授人以恩惠,叔向却漠然拒绝了。乐王鲋便在晋侯面前故作猜疑,落井下石,其小人行径昭然若揭。

与之相反,祁奚纯粹出于为社稷着想的责任感,年事已高仍不辞辛劳去见执政者范宣子,对其晓之以义,终于使叔向获释,事成后又不肯去见叔向。两相比较,更显祁奚君子襟怀。而叔向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能明辨善恶,对乐王鲋不予理睬,对祁奚也不告不谢,却能与祁奚心息相通,读之令人叫绝。

全篇短短三百余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三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祁奚年老德昭,爱才惜才,救人于危难之中而不图回报,心真意实,品格高尚,可敬可佩;叔向处乱不惊,镇定自若,有见事之明和知人之明,且不讲俗套,行为洒脱,心胸旷达,可钦可羡;乐王鲋虚情假意,两面三刀,落井下石,一副典型的投机商与两面派嘴脸,可厌可恶。

文章善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论、行动来展示、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使笔下人物宛然若睹、呼之欲出。同时,大量引用《诗经》《尚书》等经典中的成句,含义丰厚,韵味悠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言简意赅而富有厚重的文学底蕴。

■ 妙评

羊舌虎以栾氏死,而叔向囚以待罪,此生死关头也,有乐王鲋代请而不听,人咸知其拒小人而俟君子,而不知其所以拒小人之意,盖小人一饭之私,亦必责报。乐王鲋好货者也,既知叔向之不当坐,便应言之于公,乃私来见而许其代请,意欲何为?……纵令鲋不取货,以此为树恩之地,将来亦不免失身阿附。何者,扶危之德不可背也。止是受恩在先,无可奈何处。左氏言祁奚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而朝。施受之间,彼此相忘如此,而谓乐王鲋其肯乎?读此篇知古人之见,非后人所能识也。古人之事,亦非后人所能学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二

■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选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①。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③。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④。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⑤!将焉用贿?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⑥。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⑦!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⑧!‘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⑨。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⑩?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11}。”

宣子说,乃轻币。

【注释】

①子产:郑国大夫,名公孙侨,亦称“子美”,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执政二十余年,深受郑国民众拥戴,在诸侯国中颇有威望。告:劝说。为政:执政。币重:即诸侯国贡给霸主晋国的财物负担重。病:忧患。

②为:治理。侨:子产自称。

③长:犹今语“领导”。贿:财物。

④公室:晋公室,亦即晋国。“夫诸侯”两句:若搜刮诸侯的财物聚集到晋,那么诸侯对晋就会产生二心。吾子:尊称对方。赖:利,据为已有。整句是说:范宣子若以敛诸侯之财以利己,则晋国民众之心必然背离,即失去民众拥护。

⑤没没:犹“昧昧”。

⑥舆:车。“令名”是德的外在表现,能传扬很广,故以车为喻,而“德”又是治国的基础。

⑦无亦:不亦。是务:“务是”,致力于此。

⑧引诗见《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意思是说:(周王)很高兴得到君子,这是国家的根基。只:语助词。君子:指贤人。有令德也夫:周王赞美君子是因为他有美德啊!“也夫”连用,以加强感叹语气。

⑨恕思:以宽厚之心考虑。令名载而行之:美誉如车载而行之,传扬天下。迩:近。

⑩毋:语助词。此句意为:宁可让人说“你确实养活了我们”,还是说“你靠勒索我们养活自己”?浚(jùn):取。

{11}这句的意思是说,象因为有值钱的象牙而招致杀身之祸。焚:毙,使……遭受杀身之祸。

【鉴赏】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中小诸侯国要向霸主定期缴纳财帛,负担十分沉重。尤其是郑国,在晋、楚这两个大国的轮番进攻下,往往要双边负担,苦不堪言。范宣子执政期间,与楚争霸中晋稍占上风,楚令尹子庚也承认当时“诸侯方睦于晋”。范宣子便利用这一时机加重对诸侯国的盘剥,这种变相的公开掠夺,使郑国深受其害。而此时,晋与郑前后数十年的交往也以这个时期最为亲近,凡晋召集的盟会及采取的军事行动,郑无一不积极追随。子产以政治家的眼光洞察形势,从以上这两方面考虑,利用晋、郑间业已存在的良好关系给宣子写信,劝说他减轻诸侯国的贡赋负担。

这封信开门见山,首先指出宣子执政以来“不闻令德,而闻币重”,以此来与“君子”治国所忧虑的是“无令名”而非“无贿”相对照,范宣子为政“重币”的失误不言而喻。接着便层层剖析“重币”之害:一是诸侯离心,将危胁到晋国的霸主地位。二是晋人离心,毁坏统治根基,宣子本人的家业也难保,“重币”聚财又有何用?再反过来申述“务德”之利:有德则有“令名”,可使统治稳固,长久安乐,此一利也;还可使令名远扬,“远至迩安”,获得天下的归附与赞誉,此二利也。通过“重币”“务德”两者造成的不同效果的鲜明对比,自然而然便得出了“务德”有利、“重币”有害之结论。

子产尽力以平等的朋友态度,设身处地为范宣子剖析“重币”之弊、“务德”之利,使对方权衡取舍之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轻币”的建议,从而减轻了弱小诸侯国的贡赋负担。其劝词观点鲜明,对比强烈,论证有力,有理论,有事实,有论断,有比喻,回环往复,正大堂皇,一气贯注,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因此才能够立竿见影,收到显效,传为千古美谈。

■ 妙评

子产攻币重,直言无德与无名而已。若后世之论,则当有委曲,而好利之患已成,亦无肯直受攻者。盖以义易利,在春秋时犹未为难事也。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一

气最遒,调最婉。婉与遒本相背,今却又遒又婉,须细寻其婉在何处,遒在何处。又不得云此句遒,此句婉,须知其句句遒,句句婉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二

寓书自作一首妙文读,贿名双起,以下申说:先极论贿之不可有;次极论名之不可无。尚是分说“生我”“浚我”二语,重将贿名串说,只无贿方有名,有贿即无名。末更单煞“贿”字以对针重币,又以无贿为主也。辞旨痛切,而风调和平,法言、巽言,兼而有之,辞令之极则。

——清·冯李骅、陆浩《左绣》卷十七

居然泰山岩岩气象,如是则坏,如是则不坏,亲切明晓,辞直而姿逸,能令听者降心。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

■ 晏子不死君难(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①。庄公通焉,崔子弑之②。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③?”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④。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⑤。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⑥?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⑦”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⑧。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⑨。”

【注释】

①晏子:即晏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相,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节俭力行显名于诸侯。君难:指崔杼弑齐庄公。崔武子:崔杼,齐正卿。棠姜:齐棠邑大夫棠公之妻,姜姓,东郭偃之姊,寡居。取:同“娶”。

②通焉:私通棠姜。崔子:即崔武子。弑:下杀上。

③其人:指晏婴的随从。死:指殉君难而死。按:据《左传》记载,庄公近臣从死者有“贾举”等十人,故晏婴从者问他“死乎”。

④君民者:做民众君主的。陵民:凌驾于民众之上。社稷是主:主社稷,“是”为宾语前置标志。“主社稷”即管理国家的意思。

⑤臣君者:做君主的臣子。口实:指俸禄。社稷是养:养社稷,保护国家。

⑥死之:为之而死。“之”指君主。下句结构同此。私昵:指君主私情亲昵的人。

⑦人:指崔杼。据《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庄公原为太子,后被废,另立牙为太子。襄公十九年灵公病重,崔杼趁机迎回庄公为国君。故晏婴说“人有君”。焉得:哪能。庸:何。“庸何”连用是为了加强反诘语气。

⑧按:“枕尸股”,依礼当是将尸枕于己股而哭,非枕尸股。兴:起来。踊:跳起,表示哀痛到极点。

⑨民之望:民众所敬仰的人。舍之得民:放过他,以得民心。

【鉴赏】

齐庄公荒淫无道,与齐大夫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在崔家被崔杼杀死。在这国君新丧、国内大乱的形势下,晏子既不逃奔,也不为庄公殉死,更不因庄公之死而辞职归乡,而是自有一番处理之道。

文中正是通过晏子与随从关于如何对待庄公被弑一事的对话,来阐明其对社稷、君、臣之间关系的看法的。晏子明确表态,君主既然不是为社稷而死,臣子的职责只是维护社稷,因而自己也用不着为君而死、为君而逃,只有那些君主的私昵之臣才以身殉君,这就清楚地把社稷之臣与私昵之臣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他又不忘君臣之礼,敢于冒着被崔杼杀害的危险,依礼入崔家哭吊一番,以尽臣子私情,然后才伤心至极地离开。

而且,晏婴作为社稷大臣,是齐国民众的希望所在,崔杼之所以不敢杀他,就是怕激起齐国人民的愤激之情。崔杼敢于弑君,而对杀晏婴却有所顾忌,对比之下,更衬托出晏婴是何等的深得民心。

观晏婴行事,可以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把握分寸,正道而行,绝不苟合。庄公被弑后,崔杼、庆封专权,强与国人盟誓,别人的誓言皆是“所不与崔、庆者”如何如何,唯独晏婴的誓言是“婴所不唯忠于君主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不仅与专权者崔、庆分离,而且还把君主、社稷分开,战国时期亚圣孟子的被传颂千古的“民贵君轻”“以社稷为重”的思想当与此一脉相承。

显而易见,本篇所记述的晏婴的言论与处事态度,是开明的,颇带些民主色彩,这在春秋时代自有其不容忽视的进步性,较之秦汉以后的“愚忠”,不啻云泥之别。

文章篇幅短小,层次清晰,事件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晏婴的一席答辞,以若干反诘问句构成,理由充分,言辞犀利,感情强烈,一气而下,尤为精警动人。

■ 妙评

晏子不死,不亡,不归,不从崔、庆歃,从容去就之际,有足观者。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一

极似以不死、不亡陪不归,却不知全借不归形不死、不亡。故于不归,只用轻笔一带,而以重笔透发不死、不亡,持论极老,着语极圆。死、亡凡说三遍:首是虚说,中是实说,末并暗指崔抒。社稷凡说两遍:一是泛论其理,一是切论其事。道理雪亮,而以夷犹澹荡出之,故是公本色。

——清·冯李骅、陆浩《左绣》卷十七

认真社稷为重,则君臣死生之际辨析得自然精细,而以潇洒摆脱之笔出之。此在晏子为超越千古之识,在左氏为超越千古之文,然非此超越千古之文,何足以传超越千古之识?

——清·余诚《古文释文新编》卷二

此篇只出色写一晏子,语语有经有权,不随不激。前后纷纷死亡,全不知有“社稷”二字。众人之死,死轻于鸿毛;晏子之死,死重于泰山。两两相形,真所谓琬琰之藉,无过白茅也。注意中权,余皆不屑,乃又一变格矣。前后多少人物事务,无不归根结穴于此。此真常山宝符,精神全在击中,变格中第一首作意文字。

其始破空而来,若令人费解,其后仍补以正论。盖晏子此来,已准备一死。其告从者,故意为突兀之词,词愈突兀,心愈镇定。通篇叙乱,而晏之一言,突为定盘之针。

——近代·林纾《左孟庄骚精华录》卷上

■ 季札观周乐(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①。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②”

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③”

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④。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⑤”

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⑥?”

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⑦。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⑧”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自《郐》以下无讥焉⑨。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⑩!”

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11}!”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12}。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13}。”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14}。”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15}。”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16}?”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17}!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18}!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注释】

①公子札:即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有贤名。襄公二十九年,出访鲁、齐、晋、郑、卫诸国。来聘:来鲁国友好访问。古代诸侯与天子间、诸侯与诸侯间派使者问候叫聘。观:观赏。周乐:周天子的音乐。周成王曾把周天子的音乐赐给周公,鲁为周公的后代,所以保存这套音乐。

②工:指乐工。《周南》《召南》:《诗经》十五国风开始的诗歌,以下所歌诗篇均见《诗经》,不再一一注明。基之:指为王业奠定基础。未:指未成功。

③思而不惧:虽有愁思,却不惧。周之东:指周室往东迁。

④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指《郑风》多男女琐碎情事。已:太。弗堪:经受不住。意指民风日颓,无法挽回。

⑤泱泱:声音洪大。表东海者:此言太公姜尚封于齐,成为东海一带诸侯的表率。

⑥豳(bīn):即《豳风》,豳地的歌曲。荡乎:荡然、广阔貌。乐而不淫:指有所节制。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

⑦夏声:西方之声,秦在西,故云。

⑧沨沨(fēng):形容乐声和谐,婉转抑扬。

⑨郐:也写作“桧”。讥:评论。

⑩思而不贰:杜预注“思文、武之德,无叛贰之心”。怨而不言:虽有怨恨却没说出来。先王:指周初圣王。

{11}熙熙:和乐声。曲而有直体:指委婉而刚劲。体:质。

{12}至矣:美极了。直:正直。倨:傲慢。曲而不屈:委婉而不卑屈。携:通“隙”,指二心。迁:迁移:淫:淫邪。匮:用尽。宣:炫耀。施:施惠。不费:不滥施。取而不贪:以义取之,不贪婪。处:静。底:停滞。流:指放任自流。

{13}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和谐。八风:八方之风。平:协调。度:序,指“五声”“八风”和而不乱。盛德:指周、鲁、商三颂所展现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