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3664600000049

第49章 感谢为难的事,训练你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3)

你不必考虑怎样按别人的说法去做人,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满意。如果去“以一身就(顺从)众口”,那就会活得非常累。我们可以借古人常说的中庸之道作为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不需要去管众人的评说。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不再“跟风”:敢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对但丁的这句名言并不陌生。可是,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实践它呢?

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刚踏入影坛时,演技还很生涩,很多电影导演都建议他去模仿当时德国的一位名演员。认为如果卓别林可以学到他的五成功力,在演艺圈立足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但是,卓别林不愿意接受这些意见。他生性好强,觉得自己深具演员的天赋,只要有机会多加磨炼,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名堂。

他对那些导演说,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那就失去了演戏的乐趣,少了乐趣,又怎么能激励自己进步?因此,卓别林决定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不盲目跟从别人已经做过的事,而是努力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取材,然后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扭曲的面部表情创造出喜感。

更难得的是,卓别林把许多复杂的小动作结合在一起,使这些动作首尾相连,一气呵成,从中衍生出无穷的喜感,深受观众与导演的喜爱。

卓别林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脑袋里迸出许多新点子,而不去模仿现成的表演。

他觉得如果只是模仿别人,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别人的影子,不但没有自我,也无法创造出一块属于卓别林的金字招牌。

所以,想要留下响亮的名声,就必须创造出一套别人无法取代的风格。只有走在最前头,才是最有机会成功的人。

并不是追随别人的路程,就可以采撷到相同的果实,因为沿途最好的果实,早就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跟着别人屁股走,你所得到的,即使一时成功了,也不过是在追随别人的影子。

名峰原本经营一家小小的唱片公司,专门翻唱一些过时的流行歌曲,然后以较低的价格在市场上抛售。这门生意虽然有利可图,却始终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名峰辛辛苦苦努力了十年,依然无法获得应有的报酬,于是他决心不再跟着流行走。

他开始研究国内外的市场,发现欧美国家有一些博物馆,保存着许多中古世纪用风琴演奏的音乐作品。这类音乐带有浓浓的怀旧气息,绝大部分与宗教艺术相关,风格独特,潜力十足。名峰非常欣赏此类型的音乐,因此集中全力投资,把这些稀有的乐曲制作成一张张精美的专辑。为了省下成本,他不做宣传也不搞噱头,一切只等行家来评鉴。名峰相信只要是好的音乐,就一定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他把重心摆在音乐本身的品质上。果然专辑一推出市场,就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这些消费者多半都是热爱音乐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深地被这些来自中古世纪的琴声所吸引。因此,名峰乘胜追击,搜寻更多不朽的乐曲,使这些被人遗忘许久的旋律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样的音乐虽然不是主流,却富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名峰的事业因此蒸蒸日上。

如果只是一辈子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当然也就只能得到别人剩余的利益,永无出头之日。

既然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能力不同,那么就更应该掌握自己的方向,开创自己的道路。这条路也许很狭窄,没有其他大路宽阔平坦,沿路也没有丰盈鲜美的花果,只有满途蜿蜒坎坷的荆棘,但只要坚持下去,那就是一条完全属于你的路。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又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姿态和成果评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慎重”很关键:不要在短时间内下结论

你觉得自己不再忠实于本职工作了吗?你怨恨目前的工作,对它毫不关心。你目光看着别处,给一些招聘广告回信,到一些招聘咨询处打听消息,接受面试。所有这一切,说明你已开始背叛原先的工作。到了这一步,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呢?

我们的忠告是:不要根据一个短时间内的反应就轻易做出判断和下结论。想一想,你是怎么在一种稳定的基础上找到工作乐趣的。改变职业前,争取你圈子中的人的帮助:这个圈子中的人能帮助你识别自己的技能,使你能在你考虑动一动时始终肯定你,正像你能给圈子中的其他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一样。圈子的支持作用非同一般,你与圈子中的人应该至少一个月碰一次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会对你有好处。

其实,即使你已经得到了新的工作,但在离开之前,你设法问问你的上司,他们是否愿意付给你更高一些的报酬来挽留你,当然,态度必须是诚恳、低调的,切不可用张狂的口气来要挟。你可以告诉他,有人希望你到他们那儿去工作,但你还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接受。毕竟自己对此地有些留恋,不知道公司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机会给你等等。你很可能会得到最诚恳和衷心的挽留。

对新公司的考察也要很仔细、慎重。

小施只用了3年时间,经历了3次跳槽,月薪从8000元到年薪50万。“最开始,是觉得上海的就业机会前所未有的好。”一方面,她觉得“是紧跟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另一方面,上海毕竟是个相当年轻的城市,缺乏很多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小施所处的金融行业,高级人才便十分紧俏。

但是最近,她不得不黯然离职。因为“实在做不下去了”。旁人要30年才走完的职业发展道路,小施利用跳槽只用3年时间便完成。“等到真坐上独当一面的位置,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积累得太少”而无法应付。而且,当初因为一跃跳上了“年薪50万”,自信心爆棚,实战中却屡屡受挫,于是受打击更大。

面试只需说说即可,真要工作起来却是石头扔乌龟——硬碰硬的。拔苗助长式的“跳槽”,升职加薪,看似风光,但是很可能因此失去别人对自己的良性评价,也失去耐心等待的基本功,甚至会失去许多看不见的机会。其实历练几年,收获一定会更大。

事业发展、生活品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真正的跳槽应该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从而达到多赢。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我反省,无论他去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他都会犯上同一个错误,最终只会落得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归何处。所以,请你记住,在跳槽时不要抛弃过去的一切,好好地总结经验,把过去的经历当做一面镜子反省一下自己,然后校正自己的不妥的行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你从过去工作中积淀下来的“金子”,有助于你跳到一个新单位后有一个高的起点,那么,你的跳槽转职更易取得成功。

人经常埋怨环境、埋怨别人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不适合别人。于是就不断去作出改变,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然而,不断作出改变的背后,其实只是将责任推卸给环境和别人的借口,问题根本不在于外界和别人身上。

务必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相同。比如,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当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要想不随波逐流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但是,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很多人即使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独立自主思考过。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随大溜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因此,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想法。

“要是我早点采取果断措施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虽然看书和与人交往能够弥补这种失误。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良好的判断力是来自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如果没有偏见,就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

洛克菲勒曾对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决定的大多数,幸免招致过朋友们的批评。他们全都出自善意警告我,我所进行的一切非常危险,缺少成功的希望,以及我的轻率程序是何等严重。我在取得律师的资格之后,为了进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辞去大企业的职位时,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们的企业都是当时所下决定的直接结果。40岁开始学习开飞艇时,多数人都认为我很无聊,因为当时孩子们还很幼小,依先这一决断之功,我们一家人长年欢乐陶陶。”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到底,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

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却成了环境的奴隶。“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做如下诠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说,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标志。

当一个人一旦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