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用诸葛亮智慧
3612700000034

第34章 上下配合 相得益彰

席间问难,皆戏谈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诸葛亮

在一个集体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在对手面前,既需要针锋相对,又需要和风细雨,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凭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处理的,这就需要同事间互相配合,有人唱黑脸,有人唱白脸,只有这样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的做法值得学习。

诸葛亮派邓芝入东吴后,孙权也派张温入川与蜀汉通好。张温来时志在必得,自以为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让蜀汉另眼相待并由此不敢小觑东吴。因此在孔明设宴款待他后,酒至半酣之时,张温嬉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诸葛亮非常重视东吴的使者,正如他向后主刘禅奏明的那样:吴地若来人应礼貌待之,因为东吴如果同意与蜀汉和好,那么魏国就一定不敢出兵蜀国。没有吴、魏进兵的威胁,诸葛亮就可以远征南方,然后再谋取魏国。魏国要是有所削弱的话,东吴也不能久存,这样一来诸葛亮就可以完成统一大业。因此对于张温的傲慢态度,诸葛亮没有表示出任何异议。

但是对于张温的傲慢之态,蜀中有人不服气,第二天在蜀汉众官为张温准备的送别宴上,有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张温对这人的举止非常奇怪,就问诸葛亮这人是谁,孔明告诉他:“秦宓,现为益州学士。”张温笑着说:“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面对张温的挑衅,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张温不以为然,接着问:“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温又问:“天有耳乎?”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温又问:“天有姓乎?”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答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秦宓的语言清朗,对答如流,使张温无言以对,这时就轮到秦宓向张温发问了:“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阴阳部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先生教我。”一番话问得张温无言以对,只得甘拜下风,说道:“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

这时诸葛亮一看已经收到了预期的目的,恐怕张温羞愧,就出来打圆场:“席间问难,皆戏谈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可以说张温的蜀汉之行既使他感受到蜀汉的热情招待,真诚合作之意,同时也意识到蜀汉多能人,不敢轻视。于是回到东吴后,向孙权汇报说:刘禅和诸葛亮都是非常有德之人,应该和他们永结盟好。

虽然在大堂上为难张温的是秦宓,但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实际上这场戏的幕后总导演是诸葛亮。

孔明深明大义,因此他知道不能不礼遇张温,否则孙刘难以结盟,但是也不能表现软弱,这样就会让张温欺蜀汉无人而任意小看蜀汉。因此他就设计了这一场戏,让张温既知蜀汉诚心合作,也让他领略到蜀汉不是好欺侮的。但是基于孔明的身份,他是不适合和张温辩论的,所以这时秦宓作为普通学士的身份与张温争论就显得非常合适。

一个团体在对外交往中,互相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争取利益的过程中,有些事不宜由主要领导人提出,这时就需要一个人来扮演“唱黑脸”的角色。

美国企业家霍华·休斯脾气暴躁。在谈判时经常表现得非常强硬。有一次他要购买大批飞机,因此,同飞机制造厂谈判。在谈判中他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要求都提出来,而且其中有很多是不容更改的。这就使谈判充满对抗,气氛十分紧张。

事后,休斯认为自己的脾气不适合这场商务磋商,如果自己继续谈判下去,那就很有可能使这场谈判泡汤,于是他就选派了一个性格比较温和又很聪明的人做他的代理去和飞机厂代表磋商。他对代理人说:“只要能争取到那几项非得到不可的要求我就满足了。”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好,这位温和的商务代表经过一轮谈判后不仅争取到非争不可的那几项,而且还争取到几乎休斯所想得到的一切条件。休斯很惊讶。问代表:“你怎么就这么有说服力?”代表回答道:“这很简单,因为每到相持不下时,我就问对方:‘你到底是希望与我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留待霍华·休斯跟你们解决?’结果对方无不接受我的要求。”

一个团体的不同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商业谈判中是经常需要运用的一种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