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今日君成霸,臣贪承命趋立于相位。”(语出《管子·大匡》)您今天同意追求霸业,我就遵命坐上丞相的位置。
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志向越远大,意志才会越坚定。没有远大志向,一个人一生都只能碌碌无为。
远大志向
公汗出曰:“勿已,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贪承命趋立于相位。”
——语出《管子·大匡》
管子有远大的志向,他希望辅助国君使国家安定,成就霸业使天下太平。在旧主公子纠死了之后,管子之所以没有像召忽那样自刎而死,就是因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当时有人评价说:“召忽死比生贤,管仲生比死贤。”
事实上,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与管子帮助齐桓公树立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关系。对此,《管子·大匡》中有详细的记载:
齐桓公即位第一年,召见管仲。
管仲到了以后,齐桓公问:“国家能够安定吗?”
管仲回答说:“您能成为霸王,国家就能安定;不能成为霸王,国家就不能安定。”
齐桓公说:“我不敢有那样大的想法,只要国家安定就行了。”
管仲重复刚才的话,齐桓公还是说:“不能。”
管仲便向齐桓公告辞说:“您免我一死,是我的幸运。然而我不为公子纠而死,是为了把国家安定下来。国家不安定的话,要我执国政而不为公子纠死,我不敢接受。”管仲起身便往外走。
到了门口,齐桓公又把管仲召回,流着汗说:“你定要坚持,那我就尽量去追求霸业吧。”
管仲伏地叩拜而起说:“今天您同意追求霸业,我就遵命坐上丞相的位子。”于是便命令各方面的官员处理国事。
管子认为,人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人无大志,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有志者事竟成,纵观古今成大事者,莫不是胸怀大志者。
汉高祖刘邦,原为秦代的泗水亭长,系区区小吏。有一次,刘邦到都城咸阳办理公务,适逢秦始皇出巡。他在街头见到了皇帝的威仪,便感叹说:“嗟尔,大丈夫当如此也!”联系刘邦后来斩白蛇起义,继而灭秦,又与项羽争天下;至垓下决战,刘邦终于开创了大汉的基业。如此看来,他当初在街头上的叹息之语,便不仅仅是羡慕了。
事实上,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是永远不会有大作为的。有了远大志向,才能有较高的奋斗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投向高标准的追求,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不会甘于平淡,才能免于沉沦。
当然,远大志向的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那些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人是有惰性的,要时时提防,注意克服。其实,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难和挫折吓倒,勇于进取、坚忍不拔的人,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吃古通今
司马迁自幼受其父影响,诵读古文,熟读经书,20岁就周游全国,考察名胜古迹,山川物产,风土人情,访求前人轶事典故,后又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档案典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前),根据父亲遗志着手编撰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
正当司马迁努力写作之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兵5000出击匈奴,开始捷报频传,满朝文武都向武帝祝贺,但几天之后,李陵被匈奴兵围困,寡不敌众,在士卒伤亡殆尽的情况下,被匈奴俘虏。几天前称颂李陵的文武大臣反过来怪罪李陵。司马迁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打入天牢。按照西汉的法律,大夫犯罪,可以以钱赎身,但司马迁家里贫穷, 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赎金;曾经亲近的左右,谁也不敢替他说情或帮助他,最后司马迁受到了宫刑。
出狱之后,司马迁担任中书令,这种职务历来都是由宦官担任的,对士大夫来说是一种耻辱。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在狱中给他写信,表示对他的行为深感不解。司马迁回信说:“我并非怕死。每个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我现在死了,无异于死了一只蝼蚁。我之所以忍辱苟活,是因为撰写史书的宿愿还没有实现。从前,周文王被困才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于陈才作出《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江南才写下《离骚》,左丘明失明之后才完成《左传》,孙膑被削掉膝盖骨才编著《兵法》,吕不韦被贬于蜀地才作出《吕氏春秋》,韩非被拘禁于秦才写出《说难》、《孤愤》!我要效法这些仁人志士,完成我的书!到那时,就可以抵偿我的屈辱,即使碎尸万段我也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
经过20年的磨砺,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之为《史记》。
老夫子点评:
立身者当志存高远。一个人惟有立下高远的志向,才可能在人生之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若没有高远的志向,司马迁又怎么能在受了宫刑之后完成卷帙浩繁的《太史公书》呢?
链接共享
桓公与宋夫人饮船中,夫人荡船而惧公。公怒,出之,宋受而嫁之蔡侯。明年,公怒告管仲曰:“欲伐宋。”管仲曰:“不可。臣闻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公不听,果伐宋。诸侯兴兵而救宋,大败齐师。
——《管子·大匡》
齐桓公曾与宋夫人在船中饮酒,宋夫人摇荡船只吓唬桓公。桓公发怒,休了宋夫人,宋国则把宋夫人又嫁给蔡侯。第二年,桓公怒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
朝之争禄相刺,裚领而刎颈者不绝。鲍叔谓管仲曰:“国死者众矣,毋乃害乎?”管仲曰:“安得已然,此皆其贪民也。夷吾之所患者,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齐之为义者莫肯仕。此夷吾之所患也。若夫死者,吾安用而爱之?”
——《管子·大匡》
朝廷里争夺禄位,互相残杀,折颈断头的事不断发生。鲍叔对管仲说:“国家死的人多了,这不是坏事么?”管仲说:“怎么能是坏事呢?那些人都是贪民,我所忧虑的,各诸候国的义士不肯入齐,齐国的义士不肯做官。这才是我的忧患所在。像那样一些死者,我何必加以爱惜呢?”
管子劝谏齐桓公
管子为相,做到了为国谏君,为民谏君,为君谏君。在决策国家大事之时及时忠谏,使君主在决断大事之时不失误,在维护国威之时不失体,在需要大礼之时不失礼,如此一来,确保了君主形象,维护了国体,树立了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