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夫子品评管子
3608900000016

第16章 做人要信守诺言

管子曰:“信也者,民信之。”(语出《管子·小问》)守信用,民众就会相信你。

做人要信守诺言。信守诺言,别人才会信任你;否则,只会给别人留下不讲信用的恶劣印象。

信也者,民信之。

——《管子·小问》

管子曰:“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修行谨敬则尊显附矣。中无情实则名声恶矣,修行慢易则污辱生矣。”

——语出《管子·形势解》

管子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他也曾劝谏齐桓公要信守诺言。

公元前681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曹沫领兵迎战,不料三战皆败,鲁庄公心怯,请求献出土地来讲和。齐桓公答应和鲁人在柯地会盟。

正当鲁庄公与齐桓公即将达成协议之时,鲁国的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左右害怕伤到齐桓公,不敢乱动。

齐桓公问:“你想怎样?”

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

齐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所占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齐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并杀死曹沫。

管仲说:“如果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是满足了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在诸侯中却失去了信用。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

于是,齐桓公把曹沫三次战败所丢失的土地全部还给了鲁国,诸侯闻知,都认为齐国守信而愿意归附。

管子认为,信守诺言是一个人的美德,是处世的基本准则。

生活中,只有做到“一诺千金”,别人才会相信你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从而会信赖你、依靠你,你在事业上才能一帆风顺。

一个人信用愈好,在事业上愈能打开局面。所以,必须重视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人们总是喜欢说话算数的人,而讨厌总是食言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信守诺言呢?

首先,我们在向他人承诺时,一定要问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或是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说“没问题”。

其次,如果许了诺,就一定要遵守。比如,你答应别人在何时何地见面,在你完全可以做到的情况下,你应推掉一切应酬准时赴约。

最后,如果经过努力,实在无法兑现承诺,应该及时告知对方,并且详细说明原因,真诚地表示自己的歉意并请求对方原谅。

失信于人,意味着丢失了做人的起码品德,意味着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不讲信誉的人。所以,做人必须信守诺言。

吃古通今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你怎么能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多么大呀!”

老夫子点评:

信守诺言是做人的原则,更是处世之本。一个人不讲信用,别人就不会相信他。失信于人的人,不会有好的人缘,他最终将一事无成。

链接共享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

诚实守信,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修行谨敬则尊显附矣。中无情实则名声恶矣,修行慢易则污辱生矣。

——《管子·形势解》

内心信诚则会有美名赞誉,修养严谨则赢得尊荣显贵。内心不诚实则名声狼藉,对自己要求简慢随便,污辱则随之而生。

管子出门

管子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实守信,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诚信也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领导者是下属的领头人,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对下属的影响很大,所以领导者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做诚信的表率。否则,一旦给下属留下不诚信的印象,领导者的威信就会降低,从而难以得到下属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