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夫子品评荀子
3608500000003

第3章 学习是迈向成功的通行证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语出《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青,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冷。

成功者往往有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优雅的谈吐……而这些均可以由学习而来,所以说,学习是迈向成功的通行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语出《荀子·劝学》

荀子十分注重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劝学》开篇明义:“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

关于学习,荀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冷。这一比喻说明,只要努力学习,后来者一定能居上。

荀子曰:“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出生时他们的啼哭声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受教育不同而导致的。换言之,人生下来都是没有知识的,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那么,人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

荀子在《劝学》中有相当精彩的回答:“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没有知识,就好像仅仅踮起脚跟张望,所见所知仍然很少;有了知识,好像登高望远,视野格外开阔。有了知识,好像登上高处招手,手臂虽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却能看见;有了知识,就像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远处的人却能听见。有了知识,就像坐车骑马的人,双脚并不一定善于走路,但却能够日行千里;有了知识,就像坐船的人,并不一定善于游泳,但却能够横渡江河。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愚钝的人变得聪明,让胆小的人变得有勇气,让弱小的人变得强大,让失败的人走向成功……知识不分贵贱,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只要你肯学,它就不会拒绝。

那么,人又该如何去获取知识呢?

荀子说:“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时就不会有明显的智慧。”

荀子又说:“学习时踏踏实实地积累,持久努力,就能钻研进去,学习一直到死才能够停止啊!”

在荀子看来,学习在于不断积累,惟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

吃古通今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居学士,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主修《元史》,参与了制定明初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大臣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时,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学到了许多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把书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诚实守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到了20岁,宋濂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是也知道自己所在的穷乡僻壤缺乏名士大师,于是常常不顾疲劳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上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察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被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旅馆,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蔬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身穿华服,戴着有红色帽缨、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别着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侧挂着香袋,光彩夺目,但是宋濂认为那不是快乐,丝毫没有羡慕他们,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习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正是因为宋濂的勤奋好学他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的那些同学一个个生活得很快乐,又有几人名留青史呢?

老夫子点评:

生活中常有人说:“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其实,这只是懒惰的借口而已。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以“忙”为借口逃避学习的人实在令人惋惜,因为至少可以利用看电视、玩网络游戏、度假或闲聊的时间读一些有益的书。

链接共享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木材挺直而合于木匠的墨线,但加火烘烤能弯曲成车轮,它的弯度同圆规画的相合,尽管再用火烘烤或曝晒,也不会挺直了,这是由于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木匠画墨线加工才能取直,刀剑经在磨刀石上磨砺才会锋利。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荀子·劝学》

最大的智慧也比不过融会贯通,最大的幸福也比不上没有灾祸。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劝学》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没有听到前代圣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荀子·劝学》

学习时踏踏实实的积累,持久努力,就能钻研进去,学习一直到死才能够停止啊!

荀子学习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告诉我们,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具有超群的本领,凡取得成就者,都是后天修炼所得,都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学习中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