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君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语出《荀子·非十二子》)君子耻于自己没有信用,而不耻于别人不信任自己。
言不由衷,不守信用,往往是招致怨恨的原因。惟有守信,才会被人信任。言必有信是做人的起码准则之一。
守信
荀子曰:“有悫士者……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
——语出《荀子·不苟》
君子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而守信亦为要素之一。
荀子说:“君子能做到使人相信,但不能使人一定相信自己。”
荀子还说:“君子耻于自己没有信用,而不耻于人不信任自己。”
做人要守信。所谓守信,即“言必信”,也就是说,讲话一定要严守信用,不食言,对自己所说的话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取信于人。
所以,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许诺;一旦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去兑现。当然,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也办不成事情,则应诚恳地向对方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除轻诺寡信之外,好耍小聪明,玩弄手腕者也大多失信于人。这样的人也许可以一时欺骗蒙哄某些无经验者,可以得利于一时,赚到一笔,捞到一把。可是第二次或第三次,他一旦被识破,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他了。他必将得不偿失。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我早上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养猴人转动脑筋,马上再对猴子们耍出一个小聪明来:“好了,别生气了。我早上给你们四个橡子,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起来了。
这些猴子高兴,大概只是暂时受蒙蔽所致。天长日久,聪明的猴子自然会悟出养猴人的狡诈和卑鄙。从此不再相信他,并且仇恨他。那时候,养猴人可就要自认倒霉了。
像这样的狡诈的人,最终必然失信于人。失信于人,荀子将此视为人生最严重的问题。
君失信于臣,必然奸臣增多,朝政混乱;官失信于民,必然民心不平,国无宁日;国家赏罚失信,必然犯罪者增多,效劳者减少;经商者失信于人,经常出售伪劣商品,门可罗雀,大概是它必然的下场;交友失信,必然陷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境地;父母失信于孩子,必然使孩子变成一个虚伪不诚实的人……
荀子提醒我们,失信于人,不仅显示其人格卑劣,品行不端,而且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只顾短暂不顾长远的愚蠢行为,终将百事不成。
吃古通今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两年后的秋天某日,落叶萧萧,篱菊怒放,长空一声雁叫,牵动了张劭的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
“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范式怎么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
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
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准备准备。”
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等到约定的日子,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从山阳赶到了汝南。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
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老夫子点评:
“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强调一个“信”字。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原则。自古以来,人们便欢迎和赞颂讲信用的人而谴责和唾弃无信用的人。
链接共享
有悫士者……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
——《荀子·不苟》
世上有诚信的人……说一句平常的话一定诚实可信,做一件平常的事一定谨慎小心,害怕效法平凡的流俗,也不敢以自己的特别爱好自以为是,像这样就可以称得上诚信的人。
有小人者……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不苟》
世上有小人……说话常常不可信,行为常常无原则,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没有不使他倾倒的,像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小人了。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荀子·非十二子》
君子能做到使人尊重,但不能使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做到使人相信,但不能使人一定相信自己……所以,君子耻于自己品德不好,而不耻于自己被人污蔑;耻于自己没有信用,而不耻于人不信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