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夫子品评荀子
3608500000012

第12章 心动不如行动

荀子曰:“道虽小,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语出《荀子·修身》)路途虽然很近,但不走就不会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会成功。

心动不如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成功,但不行动必定失败。

道虽小,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荀子曰:“道虽小,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语出《荀子·修身》

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差,而是因为行动能力弱。

荀子曰:“道虽小,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路途虽然很近,但不走就不会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会成功。

这个看似人人皆知的道理,在许多人身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常常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人常常是幻想大师,面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心动不已,总以为光凭自己的意愿就能实现人生理想,就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能成为一个被人羡慕的人。归根结底,他们之所以没有成功,就在于他们都是“心动专家”,而不是“行动大师”。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古时,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怎么能做到?!”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到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说一尺不如行一寸。

其实,心动并没有错,错的是许多人只有心动而没有行动,因此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也有些人是想得多干得少,这些人只比那些纯粹的“心动专家”强一点而已。

在荀子看来,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才有可能成功。任何目标、计划,惟有付诸行动才有意义。

吃古通今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萨诸塞州的乡下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小伙子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居所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老少两位诗人谈得非常融洽,爱默生对他非常欣赏。

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的作品寄给他。于是,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一写就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来诗稿,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也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青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

通信一直在继续。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

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他如期而至。

在这位老作家的书房里,两人有一番对话:

“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

“谢谢!我相信我的作品很快就会公诸于世。”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能如此欣赏他吗?

转眼间,冬天到了。

青年诗人继续给爱默生写信,但从不提起他的作品。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从此以后,爱默生就再也没有收到这位青年诗人的来信了。

老夫子点评:

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成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没有错,但这只相当于给你的汽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方向和线路,要想抵达目的地,还得把车开动起来,并保持足够的动力。

链接共享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荀子·修身》

半步半步走而不停止,跛了脚的鳖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而不中断,丘山终能堆成;堵住源头,开通沟渠,就是长江黄河也可以流干;一会儿进一会儿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到不了终点。那些人们的才能资质即使相当悬殊,也不会像跛脚的鳖与六匹骏马那样悬殊吧?但是,跛脚的鳖能到走千里之外,六匹骏马却到达不了,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只不过是一个去做了,一个根本不去做罢了。路途虽然很近,但不走就不会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常常闲暇无事的人,他们就与六匹骏马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