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国家四分五裂,南北对峙,正是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文学作品绚烂多彩。先后涌现了“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二谢”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在诗歌的题材方面,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开始不断涌现;而且在这个时期,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也都有了基本雏形;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过于追求华美的风气,显得华而不实,这个时期的写作手法也开始呈现多样性,骈偶、声律、用典,成为很多诗人用到的写作手法。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的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1.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1,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2,去日苦多3。
慨当以慷4,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5,唯有杜康6。
青青子衿7,悠悠我心8。
但为君故9,沉吟至今10。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1。
忧从中来12,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13,枉用相存14。
契阔谈宴15,心念旧恩16。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17,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18,天下归心。
【题释】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作于征讨孙权前夕的宴会上。
【注释】
1当:对着。
2朝露:早晨的露水。这里用以比喻人生的短暂。
3去日苦多:对过去的日子过去太多而感到痛苦。苦多:恨多。苦:感到痛苦、烦恼。
4慨当以慷:当慨而慷。
5何以解忧:用什么东西来解除我的忧愁呢?
6杜康:相传是古代最初造酒的人。常用以指代酒。
7衿:同“襟”,古称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8悠悠:长。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9君:指所思念的贤才。
10沉吟:沉思吟味。意谓整日在心头回旋。
11辍:停止。
12中:中心,内心。
13阡、陌:都是田间的道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
14枉用相存:屈尊贤士们来到我这里。枉:屈驾。用:以。存:问候。
15契阔谈宴:在欢乐的宴会上畅叙离别之情。
16旧恩:旧日的情谊。以上四句是作者希望久别的朋友远道归来。
17匝:周。
18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虚心招纳贤才,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吐哺:吐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
【简析】
《短歌行》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诗歌的主旨是作者希望自己可以招揽来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曹操为了扩大他在地主阶级中的统治基础,来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所以急需大量的人才,这首诗歌便是他写的“求贤歌”。他之所以运用诗歌的形式,是因为诗歌可以起到特殊的感染作用,更有利于他的主张的实现,对于他实行的政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译文】
喝着美酒,唱着高歌,感慨人生是何其的短暂。人生短暂的就好像是晨间的露水,过去荒废的日子得太多了,所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听着席上的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忘却。要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只有那美酒“杜康”。青青的是您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心。只是因为您的缘故,我才一直轻声吟诵。麋鹿因为取食到了野外的苹草,发出了呦呦的鸣叫。正是因为我有高贵的客人,才开始演奏起瑟琴吹奏起笙笛。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到天上明亮的月亮?想到这里,我心里的忧伤缓缓升起,连绵不绝一直都没有停止。穿过田间交错的小路,屈就了您前来拜访。久别重逢后的我们长谈畅饮,心中重温着往日的恩情。月亮皎洁,星星寥寥无几,乌鸦向南飞去,它绕着大树徘徊不止,不知道有哪个枝头是它可以依附的。高山从来都不会满足于自己的巍峨,大海也从来不满足于自己的广袤。我希望自己可以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也希望天下的英杰都可以真心归顺与我!
2.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1,以观沧海2。
水何澹澹3,山岛竦峙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5,洪波涌起6。
日月之行7,若出其中8;
星汉灿烂9,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10,歌以咏志11。
【题释】
这首诗歌写于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途中登临碣石山时。这首诗歌描写了曹操登山望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的进取精神,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这首诗歌也是我国写景诗中早期较为着名的诗篇。
【注释】
1东临碣石:从东来到碣石山。临:亲临,到,有游览的意思。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的碣石山。
2沧海:大海。
3何:多么,代词。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4竦峙:高耸挺拔的样子。
5萧瑟:风声,一般形容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6洪波:巨大的波浪。
7日月:太阳和月亮。行,运转。
8若:如同,好像是。
9星汉:银河。
10幸甚至哉:幸运极了。甚:极。
11歌以咏志:以诗歌来抒发我的感情。
【简析】
这是一首古体诗,同时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写诗人的所见所感,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观沧海”的位置。登上碣石山顶,大海的壮阔景象便呈现在眼前。诗人的描述也由此拓展而来。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虽然已经是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可是岛上却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面对萧瑟秋风,诗人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正反映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接下来,诗人描写大海,既写了眼前实景,也融进了自己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一派宏伟的景象。这种景象是和诗人内心的豪情结合在一起的。也是反映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具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人将写景和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渗透开来,使这首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译文】
我东行的时候登上了碣石山,站在这里观赏大海。前面的海水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海边种满了树木,一丛一丛的到处都是,树和草都长得十分繁茂。树木被海风吹过,发出了飒飒的声响,海上此时也开始翻涌起巨大的波涛。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也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升起来的。我很幸运可以看到这一切,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歌来抒发我的感情。
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1,犹有竟时2。
螣蛇乘雾3,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3,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4,壮心不已5。
盈缩之期6,不但在天7;
养怡之福8,可得永年9。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释】
这是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释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全诗充斥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这首诗歌的背景是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因此那时的曹操踌躇满志,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歌更为珍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当时的汉武帝采取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而爱好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沉寂的文坛带来了新鲜活跃的空气。
【注释】
1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2竟:终极,终了。
3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腾云驾雾。
4骥:千里马。枥:马槽。
5已:停止。
6盈,满,长。缩,短。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
7但:仅,只。
8养:保养身体。怡,心情愉快。
9永年:长寿。
【简析】
这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他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他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所以写得淋漓尽致,有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他从哲学的角度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而且还用比喻阐释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其中“老骥伏枥”四句更是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精神。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很长,但最终还是会有死去的那天。螣蛇虽然可以乘雾飞行,但最终还是会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现在是躺在马棚里,但是它还是会有日行千里的志向。所以说,心中有远大抱负的人即便是到了晚年,也会仍然保持奋发思进的雄心。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只要我们可以调养好身心,就可以延年益寿。我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十分高兴。
4.七哀诗——王粲
西京乱无象1,豺虎方遘患2。
复弃中国去3,委身适荆蛮4。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5。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6。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7,喟然伤心肝8。
【题释】
这首诗歌描写了战乱时代的悲惨景象,控诉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刻画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光辉形象。
【注释】
1西京:西汉古都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形容社会秩序混乱。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造成灾难。
2豺虎,指董卓的乱党。遘患:造成灾难。
3中国:中原地区。
4委身:置身,寄身。荆蛮:指荆州。
5追攀:追随攀拉,形容依依不舍的样子。
6蔽:遮盖。
7悟:想。彼,那。
8喟然:叹息的样子。
【简析】
王粲的七哀诗一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李傕、郭汜的长安变乱中,诗人离开长安时的见闻和感受。
诗人将自己的悲愤融合在了景色描写中,“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便是写的社会的动乱,也交代了诗人在这时候离开长安的原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写了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了诗人和亲友离别时的情景。这不仅仅是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还制造了一种悲惨的气氛。
诗人出门之后见到的是累累白骨,这是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然后诗人用悲惨的事例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怎么会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何至颠沛流离?自己又何至流亡他乡?“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写出了诗人的悲哀,作为诗歌的结尾。
【译文】
长安城的上空黑云翻滚,李傕等人现在正在这里制造祸端。无奈之下,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前往遥远的荆蛮。分别的时候,亲朋好友眼中全都浸满泪水,他们依依不舍地攀着我的车辕。走出门,除了满目萧条,其余的什么也都看不见,出现在眼前的只有堆堆白骨,它们遮蔽了整个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地坐在路边,轻轻把孩子抛弃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哭着离开了,不忍心回头去看。我问她为什么将孩子抛弃,她说:“我自己还不知会死在哪里,我实在不确定我们是不是都会活下来。”我没有等她说完就骑马离开了,因为我实在不忍心再听到这样的话,真叫人伤心。我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走,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这时候,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下泉》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由得独自伤心叹息起来。
5.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1,
瑟瑟谷中风2。
风声一何盛3,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4,
终岁常端正5。
岂不罹凝寒6,
松柏有本性!
【题释】
这首诗歌是五言诗。《赠从弟》一共有三首,都用比兴的写作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这首诗歌的目的就是勉励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为外界环境的压迫而改变自己的本性。
【注释】
1亭亭:直立挺拔的样子。
2瑟瑟:寒风声。
3一何:多么。盛:强劲。
4惨凄:凛冽、严酷。
5终岁:一年到头。
6罹:遭受。凝寒:严寒。
【简析】
人们一直将松柏的形象定为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诗人便以松柏来暗喻自己的弟弟,既是对弟弟的赞美,也是对弟弟的勉励,劝诫弟弟不管身处什么环境,都要始终保持高洁的品质,不向恶势力低头。
这首诗以松树为中心,而是先写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然后再用秋风进行烘托,接着写了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风的凛烈。诗人接着用冰霜来渲染。
诗歌的风格劲健,朴实无华,多次运用对偶,意境深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在瑟瑟的狂风中屹然挺立。尽管风声很强烈,但是松树却依然刚劲!就算是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始终都端端正正。难道松树感觉不到遭遇凝重的寒意?不,耐寒是松柏天生就具有的本性!
6.饮马长城窟行——佚名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1。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2。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3。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4。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题释】
这是汉代乐府古题,写的是现实题材,写了妇人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长城窟:长城附近的泉眼。
【注释】
1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远道:远路,指身在远地的亲人。
2夙昔:昨夜。
3遗:赠送。双鲤鱼:一种信函。
4尺素书:写在生娟上的信。素,生绢。书,书信。
【简析】
这首诗歌是以思妇的口吻来写的,表达了妇人对丈夫的真切的思念。开始写对丈夫的思念,后来写收到丈夫的来信。诗歌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但是将思妇的思念之情深刻的描写出来,极具穿透力。
【译文】
河边的青青春草,连绵不绝地伸向远方,使我不禁思念起在外远行的丈夫。我无法见到远在外面的丈夫,但我经常在做梦的时候梦见他。梦里的他正在我的身旁,可是一觉醒来却发觉他还是在他乡。我不知道丈夫现在在哪里,因为外乡那么多,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丈夫一直在漂泊,我不能见到他。天冷了,桑树开始枯萎,海水也知道天逐渐变冷了。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但是我却始终没有丈夫的消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他拿给我一个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我赶忙让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一封尺把长的素帛写的信。我用心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他在信中先是说要我增加饭量来保重身体,还说,他也是一样地思念我。
7.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1。
群燕辞归鹄南翔2,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3,何为淹留寄他方4?
贱妾茕茕守空房5,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6,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7?
【题释】
这首诗歌的曹丕的代表作。主要写了妇人对自己丈夫的思念。
【注释】
1摇落:凋残。
2辞归:告别北方,回到南方。
3慊慊:心中有所失落的样子。
4淹留:久留。
5贱妾:妇人对自己的谦称茕茕:孤单的样子。
6援:取。鸣:使……响。
7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独:偏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