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是中国诗词史上另一个发展的高峰。宋代诗、词人在唐代诗词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初期宋诗偏重于议论,在欧阳修的提倡下诗风发生了转变。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新的领袖,其诗歌创作进入了巅峰时期。南宋诗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开始觉醒,出现抒发爱国情怀的大批诗作。宋词是另一大亮丽的风景线。其词风多样,内容丰富。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婉约派典雅婉丽、曲尽情态;豪放派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可以说,是宋词典型之作。
宋诗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风格与唐诗有很大的不同,它一向以筋骨思理见胜。其特点一是“以文为诗”;二是理趣。此外还有两个两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而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产生和流行起来。宋诗在整体成就上可能略逊于唐诗,但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的新发晨和演变。
1.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1,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2,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3,不须檀板共金尊4。
【题释】
林逋,字君复,北宋初年着名隐逸诗人。北宋诗人林逋为正是因为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受到人们的尊崇。
【注释】
1众芳:各种花卉。暄妍:美丽。暄:温暖。
2霜禽:指深秋或初冬的鸟。
3相狎:同它一起娱乐。狎:亲近而不庄重。这里是娱乐的意思。
4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这里指唱歌。金尊:饮酒。
【简析】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而且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将梅的品格得到了升华,丰盈了作品的境界。
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梅花中心意象。诗人写梅画梅时,将虚和实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使全诗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
作者以梅自况,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颇具特色。但是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格局太小,自命清高的标榜有唯恐不为人知的意味。
【译文】
现在的时节,虽然百花凋零,但是梅花却迎着寒风盛开,它那明媚艳丽的景色占尽了小园的风光。稀疏的影子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飞落下来时,先偷看了一眼梅花;如果蝴蝶知道梅花的妍美,肯定会消魂失魄。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用不着和俗人一样敲着檀板唱歌,端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2.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1,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2。
【题释】
这是梅尧臣的写景名篇。他是宋诗开山祖师。
【注释】
1野情: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惬:畅快。
2云外:遥远之处。
【简析】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山的过程,语言朴素,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歌首先表达的是登山书怀的一种喜悦,看到美丽的景色,作者感到惊喜,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不免惆怅。在幽静的秋山中走着,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诗人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译文】
鲁山层峦叠嶂,几乎有数千座的山峰,山峰有高有低,很是壮观,这正好契合了我热爱大自然景色的心情。每走到一处,我都可以看到一座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座奇岭,一个人在山间曲曲弯弯的小路上行走,走着走着,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去了,有时也会迷失了方向。山林空荡,已经出现了冰霜,所以我能看到大熊座升上树梢;透过稀疏的树缝,还可以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到底在哪里;正当我沉思的时候,忽然听见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上。
3.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1,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2,轻舟短楫去如飞。
【题释】
这首诗歌是欧阳修的名作之一,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注释】
1弄:逗弄。
2一阕:一首歌曲。听不尽:还没有听完。
【简析】
这首诗歌是欧阳修在岳阳所作,主要描写了夜泊岳阳的景色以及旅中思归的心情,是欧阳修的名作之一。整首诗歌以写景为主,由“卧闻”二字交代了写作环境,每一句都是在写景,但是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思。诗人以城里的钟声作为起点,以月下的歌声作为结束,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也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
【译文】
夜里远处的钟声开始响起,这时候的城里应该早就灯火辉煌,美丽无比了吧,可是现在的我却漂泊在城下,卧在船上。我抬头看见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照在江面上,江面上云水茫茫,我应该往哪里走呢?现在已经是深夜了,月亮更加皎洁了,远处传来了渔夫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了我千万的思绪,个中滋味只能我自己才能体会得到,歌声还在空中回荡,袅袅不绝,远去的人乘坐着一艘小船,短楫入水,顺着水飞一样地离开了。
4.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题释】
这首诗歌是北宋着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
【简析】
这首诗歌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诗人的立足点。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说明当时是春天,形象地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十分巧妙。据说这个“绿”字是王安石改了又改,最终确定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译文】
从京口到北岸的瓜洲只是隔了一条江,和远处的钟山也只是隔了几座山峦而已。今年的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江南的故乡啊。
5.野色——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谓山公意1,登高醉始回。
【题释】
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注释】
1山公:指晋朝的山简。他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在此作者以山简自况。
【简析】
这是一首朦胧诗,可是又不同于现在的朦胧诗。诗人在这首诗中有具体的景物描写,而且充满诗意。这首诗富有神韵,写景重在清远,抒发的情感很朦胧,而且用词清新,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6.饮湖上出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1,
山色空蒙雨亦奇2。
欲把西湖比西子3,
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释】
这是苏轼描写西湖的名作,主要是写景状物,是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诗人在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中忘却了内心的烦恼,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注释】
1潋滟:水光荡漾。
2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3西子:西施。
【译文】
那是一个水波荡漾的晴天,西湖的景色真美好,波光荡漾,看起来十分美丽。如果遇到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就会更加有特色。如果将西湖比喻成西施,那不管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一样光彩照人、美丽多娇,总是那么得得体适宜。
7.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1,
远近高低各不同2。
不识庐山真面目3,
只缘身在此山中4。
【题释】
这首诗歌是苏轼在观赏完庐山之后写的自己的感受,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庐山各个角度的面貌,诗人想借助于景色来说明一个生活哲理。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注释】
1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2各不同:不相同。
3识:认识;清楚。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简析】
苏轼在黄州被贬,前往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于是去游览了庐山。看到庐山的美景,忍不住触动了思绪,于是便写下了很多首关于庐山的记游诗。《题西林壁》是诗人在游览庐山之后的总结,深刻地像人们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客观全面,不能从主观出发,否则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译文】
从正面看到的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到的庐山的山岭一座座耸立着,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看见的庐山的样子完全不同。我才意识到,人们为什么难以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那是因为他自己就在庐山中啊。
8.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1,
正是河豚欲上时2。
【题释】
这是苏轼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图画而作的题画诗。惠崇:人名,宋代诗僧,画家。
【注释】
1萎蒿:一种生长于河滩的植物。
2河豚:鱼名,肉味鲜美。
【简析】
这首题画诗既展示了画面的形象美,又充分考虑到了诗歌的特点。诗歌的前三句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风味的早春景色,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对画面的补充,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译文】
竹林外有两三枝的桃花开始盛开了,鸭子也在刚刚化冰的江里游戏,它们最早知道什么时候江水开始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现在这个时候,正好是河豚从大海里回来,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9.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1,中垢北望气如山2。
楼船夜雪瓜洲渡3,铁马秋风大散关4。
塞上长城空自许4,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6。
【题释】
这首诗歌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势浑厚,这和杜甫的风格是一样的。书愤:抒发义愤。
【注释】
1早岁:早年年轻的时候。
2气:壮志。
3楼船:一种大型战船,于三国魏发明。
4大散关: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5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这里作者用作自比。
6出师一表:名世:
7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己。
【简析】
这首诗歌因为其雄放豪迈而被人们广为流传。特别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更是将浑厚的气势抒写得淋漓尽致。这和陆游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他的政治生涯很不顺利,这首诗歌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的志向。
【译文】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北伐中原的志向,可是现在觉得真是十分艰难。很多次,我向北望着中原大地,我的热血顿时就会沸腾,内心的怨气像是一座山。记得当年在瓜州渡痛击金兵,下着大雪的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瑟瑟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想当初我将自己比作万里长城,曾立壮志想为祖国扫除边患。但是现在我却老得双鬓斑白,渴望北伐盼现在都成了空话。这不免使我开始缅怀诸葛亮,他的出师表真是名不虚传,有谁可以和诸葛亮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率领三军恢复汉室北定中原啊!
10.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题释】
陆游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赋闲了五年。这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要先去临安觐见皇帝,当时他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无聊之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作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成为名句。
【译文】
这些年以来,世态人情都变得淡薄了,甚至薄的像是透明的纱,谁还让我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我一个人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窗外的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肯定会传来叫卖杏花酒的声音。短小的纸张,在上面斜着写字,空闲的时候便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戏着分辨茶的等级。作为一介平民,不要再发出风尘会沾污我的衣服的感慨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11.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1,
但悲不见九州同:2。
王师北定中原日3,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释】
这首诗歌是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临死之前都牵挂着“北定中原”,可以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诗人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示儿:给儿子。
【注释】
1元:此字为通假字,通“原”,意为:原来。
2同:统一。
3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4定:平定。
5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指陆游自己)
【简析】
这首诗歌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就要去世的时候,脑子中想的还是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他急切地希望收复中原,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领会到陆游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这首诗歌真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对没有看见中原收复怀有遗憾,但是却也对国家收复存在坚定的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是诗人真情的自然流露,却更加感人。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我死了之后,这世界上的一切就和我没有关系了,我唯一感到痛心的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朝廷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在家祭的时候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12.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1。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题释】
杨万里的诗歌喜欢描写稍纵即逝的景物,这首诗便是这样。
【注释】
1晴柔:晴天里水面晴朗柔和的色调。
【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全诗的诗眼是“小”,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初夏小池的生命力,其实这首诗歌的用意在于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译文】
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好像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欢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将自己的影子映在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调皮的蜻蜓就早已经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13.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1,干戈寥落四周星2。
山河破碎风飘絮3,身世浮沉雨打萍4。
惶恐滩头说惶恐5,零丁洋里叹零丁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
【题释】
这首诗是诗人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的主要内容是概述了诗人自己的经历和命运,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视死如归的人生观。